多祝古圩镇 水陆大码头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古时繁华延续至今

惠州日报 2017-03-09 09:14

④图①:多祝圩镇的东门。图②:通往西枝江古码头的古门楼。图③:梌山中学旧址。图④:清道光年间的石鼓。

春暖花开,正是出外郊游好时光。位于西枝江边的古镇——惠东县多祝圩镇,是一个值得走走看看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悠闲逛逛老圩镇,居高临下远眺西枝江风景,还能看看惠州第一中学的前身之一——惠州梌山中学旧址。

过去水运兴旺,带动圩镇蓬勃发展

惠东县多祝镇是古称 “头平(惠东平山)二淡(惠阳淡水)三多祝”中的三大名镇之一,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在惠州历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三兜竹”是多祝的旧称,据说多祝在明代形成圩镇,当时圩内有三棵大竹,故取名三棵竹,又称“三兜竹”。后人认为“三兜竹”不雅,改名“三多祝”,最后称“多祝”。

在水运兴旺的年代,多祝圩镇很热闹,很多货物运到这里,一下子被抢购一空。多祝圩镇的兴旺一方面源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多祝是惠阳地区进入潮汕地区的要津,西枝江环绕而过,水路运输非常便利;另一方面得益于一条从多祝圩镇到海丰县赤石镇的古道。这条古道当时被称为海道,通过古道,惠东多祝、安墩等山区的群众可以将当地的木炭、茶叶、木材、烟叶、竹子等运抵海丰赤石镇,并从赤石镇购回盐、鸭蛋及马鲛鱼、虾、蟹等海产品。这些产品除家庭食用外,大部分被送到多祝圩镇销售。据说,古道过往的人群很多,高峰时每天有300多人经过。

古码头古围墙古门楼可窥当年繁盛

当地村民说,在多祝圩镇的西枝江边,原来有3个古码头,一个叫安墩渡,是到上游安墩方向船只的停泊处;一个叫惠州渡,是下游惠州方向的船只停泊处,需要去上游或去下游的商客或需运载的货物,就各自到这两个码头乘船;还有一个当地方言称“寸狗渡”(音),有可能是一个生活用的码头。

在西枝江的古码头位置上,还有一道残余的古围墙和一个古老门楼。据了解,当时多祝圩镇居民,都是到西枝江里挑水喝,一条长长的台阶,从码头延伸到民居围墙边。从门楼前已被踏得凹陷的青石板台阶来看,从门楼进出的居民不少。

多祝圩镇还保留有两个门楼,一个门楼被称为东门(门楼上的字已被铲掉),上面还保留着一条有13个孔的青石板石梁,东门不远处就是西枝江的古码头。还有一个是大兴街的门楼,大兴街是当时海陆丰人开客栈较多的地方。当时来多祝圩镇进货的海陆丰人,就会在圩镇上住上一晚,第二天一早带着货物返回海陆丰。

随着水运式微,古码头最终被废弃,西枝江已难见运输货物的船只,但依旧有不少船家在河中捕鱼捞河蚬。因多祝的地理位置优势,多祝圩镇如今依旧繁华。

梌山中学旧址见证惠州抗战历史

在西枝江边,有一座很壮观的建筑物,是原来惠州私立梌山中学的旧址。

惠州市第一中学前身是惠州联合中学,联合中学又是由原来的惠阳县立第一中学、私立持平中学、私立梌山中学和私立文明中学,于1949年10月合并而成的。

梌山中学开办于1929年2月,校址选择在府城梌山(即原惠城区政府办公旧址)。1938年,日军侵犯惠州,学校被迫迁至惠东多祝,这是惠东境内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后因日军侵犯多祝,学校又迁至惠东安墩办学一年多,之后再迁回多祝。梌山中学在惠东办学8年,培养了不少人才。

梌山中学的旧址,据说原来是一座阿妈庙,还有一部分是原来的盐仓。旧址外观看起来还是很壮观。青石板的台阶,花岗岩门框以及青砖砌到顶的墙壁,无不显示出这座古宅的辉煌。旧址的房顶已有部分倒塌,房屋四周墙壁还保留完整。屋子正厅两侧各有3个小单元,可能是当年的教室。

60多岁的多祝圩镇居民蔡铨广说,他父亲蔡统尧曾在梌山中学读书。1945年惠州光复,梌山中学回迁惠州,于原址设分教处。1950年惠阳县人民政府接管教育后改为惠阳第五中学,后搬走并新建了一座教学楼。惠东县建县时,正式定名为“惠东县多祝中学”。

广东省古村落蔡屋围主体仍保留完好

多祝圩镇的教育氛围很好,从前圩镇就有几个书室,是住在圩镇的蔡氏族人修建的。

清初康熙年间,陆丰蔡氏子弟蔡馥友由大安军寨围,迁至惠东多祝定居。至今,蔡氏在多祝已有300多年,传世13代,子弟繁衍2000多人。蔡氏在多祝打造了规模庞大的家族建筑群——— 蔡屋围,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至今主体保留完好。蔡屋围的主要巷道两侧仍保留有不少古民居、店铺、老屏风木板。蔡屋围在2012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多祝圩镇的蔡氏族人以治学为基,信守“学而优则仕”祖训,先后修建多座家族学堂,教育家族子弟。

西枝江边妈祖庙已有300多年历史

在水运兴旺的时候,有很多货物是沿着西枝江运输。西枝江流经多祝圩镇出现一个急滩,当地人称为“妈娘潭”(音)。

西枝江在妈娘潭附近被河中间的一个沙洲一分为二,其中一道河水直冲河边的一块岩石,在岩石附近,形成了不少巨大的漩涡,当地人把这种漩涡称为 “酒?漩”(音)。这种漩涡,给在西枝江上行船的人造成很大的危险。为了镇住这些漩涡,当地人很早就在河边岩石上,修建了一座妈祖庙——— 天后宫,祭拜妈祖,希望妈祖能保佑行船人的平安。

据说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崇祯二年(1628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天后宫曾于清道光四年及同治六年两度重修。在天后宫的大门两侧,有两个石鼓,其中一个石鼓上刻着“道光五年乙酉岁(即1825年)仲冬月吉旦”等字样。

滔滔不绝的西枝江水依然冲刷着天后宫下的岩石,岩石下,河水呈现出一种墨绿色。岩石边,修建有一个亲水码头。站在亲水码头,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水从上游冲下来,撞到岩石后转向流往下游。自从上游修建了白盆珠水库后,西枝江水流已没有原来那么湍急,水量减少,漩涡也变小了。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惠东马铃薯之乡旅游文化节开幕

本报讯(记者赖金朗通讯员黄少卿)昨日上午,惠东县首届“中国冬种马铃薯之乡”旅游文化节在铁涌镇拉开帷幕。副市长余金富出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