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加快组建铁投公司
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分类监管,加强企业资源整合,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惠州国企改革会有哪些大动作、新成果?如何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还将有什么“大招”?
一直以来,惠州市积极推进市属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记者昨日从市国资委获悉,2016年,市国资委所属企业资产总额达1946.03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营业收入1350.06亿元,同比增长3.2%;利润总额22.65亿元,同比增长59.7%;净资产达603.17亿元,同比增长11.5%。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近年来,惠州市通过资源整合先后组建了水投、交投、城投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港口投资集团也于去年成立,有力促进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的投融资和运营管理。“随着赣深客专、广汕客专、地铁1号线、惠大铁路复线电气化等多个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惠州未来对于铁路投资建设的需求大增。”市国资委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加快组建铁投公司,并探索组建新的产业集团。
加快推动交投集团深改试点和上市
走进德赛西威智能工厂,一条深黄色的轨道,一台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开足马力;TCL集团液晶电视机生产线上一派繁忙,各种“高大上”的现代化设备各司其职,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有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据统计,2016年,TCL集团预计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德赛工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70多亿元,盈利水平大幅上扬;港投集团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设立10亿元港口发展基金。
“围绕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企业资源的整合步伐。”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国资委正积极推进德赛集团深化改革。此外,还整合了港口、供水、轨道交通等资源。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国资委将推动水投集团经营向好、提升盈利能力,加快成为供水一体化和水生态修复的龙头企业;加快推动交投集团深化改革试点和上市工作,使其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行业标杆;推动城投集团不断扩展业务,成为城市改造和建设的平台公司;推动港投集团进一步整合岸线资源,加快实施实体项目运作;加快组建铁投公司,探索组建创新产业集团和现代服务集团。
同时,将适时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造工作,将条件成熟的平台公司,逐步改造成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特困企业今年将基本脱困出清
当前,惠州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去产能”措施中,出清重组“僵尸企业”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惠州市属国企出清重组 “僵尸企业”促进国资结构优化的实施方案》提出,用2~3年时间打好国有“僵尸企业”出清重组攻坚战。记者从市国资委了解到,已确认454家“僵尸企业”(市直73家),力争在2年内完成出清。截至去年年底,根据省国资委要求,惠州国有“僵尸企业”刚性考核户数为329户,其中关停企业234户(含县区)已基本出清,100%完成省刚性考核目标任务;特困类企业完成方案审批48户,占总数的50%,按要求预计2017年年底前全部实现脱困。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妥善做好富余人员分流和员工安置工作,通过资产租赁、资产重组、拍卖转让、对外投资、公益捐赠、科技创新等方式盘活低效资产,逐步实现关停企业销户出清,特困企业“四个一批”处置,实现市属国有资产“总量扩大、质量提高、分布合理、效益增长”,确保特困企业于2017年基本脱困出清。
市属企业去年新增融资规模近110亿
莞惠城际铁路通车、惠大高速通车、惠深高速惠州段改扩建全线完工、大湖溪沥整治顺利开工……去年,惠州市铁路、公路、客运站场、供水一体化、河涌整治等一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亮出优异成绩单,国有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在项目建设方面,过去一年,市国资委将所属企业项目分为政府项目、重大项目以及自营项目,不断强化资金支持,努力创新投资融资模式,做好120亿元信托资金及22亿元水利基金的监管工作,配合市财政部门完成78亿元政府债券资金的置换工作,市属企业新增融资规模近110亿元,交投集团发行企业债30亿元,保障了重点项目资金需求。
记者获悉,下来,市国资委将着力保障社会民生,抓好供水、供气、公交、农贸市场等工作;协调推进望江沥、新开河、大湖溪沥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年度目标进度;全力开展市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力度协调推进金山河下游整治、供水一体化、客运南站、中心枢纽站等项目建设,确保优质完成。同时,加快推进稔平半岛供水、G205线陈江至深圳交界段改建等项目建设施工进度,促进早日投产。
去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29宗
惠州市加强国有企业产权管理,依法实施产权登记,推进产权转让,严控审批程序。据统计,2016年完成国有产权转让29宗,转让底价5.35亿元,总成交价19.08亿元,增值率256.6%。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将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公益类、功能类企业围绕打造综合回报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竞争类企业结合产业基础和产业导向,向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和转移。同时,积极发展电子、石化、“两港两铁”相关产业。
本报记者杨熠 通讯员娄光辉
新闻推荐
鼓励发展中医疗养项目 惠州市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大力发展医疗旅游
本报讯(记者黄晓娜)“在国家扩大消费的国策之下,发展新兴医疗旅游业有利于促进这一目标实现,将外流的消费拉回国内。”在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