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也要潇洒活一把 当班主四处演出、领舞广场舞、学古琴、云游四方……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惠州日报 2017-03-19 08:31

在督促孙女学古筝时,宗阿姨也学会了弹古筝。

郭艳君所在的舞蹈队前不久在汝湖镇庆祝 “三八”妇女节的广场舞比赛活动中获得了冠军。

也许,年轻时雄心壮志,想挑战山高水远;也许,年轻时爱好广泛,棋琴书画样样涉足;也许,年轻时热衷的领域与从事的工作相去甚远……但这些在生活面前,统统退居其次。活了大半辈子,为工作尽责,为父母尽孝,为儿女操心。步入晚年,您是否想过去实现年轻时想做却没做成的事情呢?

有人说,人一旦过了60岁,就容易自我暗示,认为老了,做不动了或走不动了。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老人会将自己的晚年奉献给儿女的家庭,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有句老话说得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了,您敢为自己潇洒活一把吗?哪些现实问题成为您为自己活一把的困扰因素呢?该怎样抉择?日前,记者对这一话题进行调查采访。

微调查

近半受访者认为老了该为自己活一把,近3成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70名受访者中,年龄层次分布如下:35岁以下占14%;35~55岁 (含35岁)所占比例为57%;55岁(含55岁)以上为29%。

对“人老了,是否该为自己活一把”的问题,4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小时候努力读书,为父母的殷切期望;长大了拼命工作,为了自己能够立足;成家后为了另一半和孩子;人到中年更是上有老下有小,活得战战兢兢。到了退休后,在孙子还没出来之前,我才有这般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市民孙先生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已办理退休的他感慨,自己这辈人虽然经历了很多苦难,但70后、80后甚至踏入社会不久的90后,也过得不轻松。哪个年代的人都不容易,到了晚年退了休,有点时间有点闲钱,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他喜欢游山玩水,这两年,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去了新疆、西藏、台湾,每次玩得非常开心。

受访者当中29%的人表示想做点以前没时间、没精力去做的事,但上了年纪容易受身体各种疾病困扰,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仅有14%的人认为“不敢”,因为虽到晚年,可上面还有更年迈的父母要赡养,儿女成了家有了孩子,自己多少要帮点忙,总不能什么都不管为了自己吧。

同样,也有人认为辛辛苦苦几十年,还是没攒多少钱,想为自己活一把可囊中羞涩。“我现在快60岁了,跟老婆做酿酒的小生意30年了。前几年儿子在省城买房,我们拿出了20多万元帮忙给首付,当时真是一穷二白了,进货都是打欠款,这两年我们手头才宽裕了点。”李叔说暂时没想过为自己活,儿子过几年生小孩,老两口可能要去帮带孩子,趁这几年身体还可以,把这小本生意再做做,给孙子或孙女准备点奶粉钱吧。

他们的晚年故事

案例1

退休回家当班主,带着戏班走四方

很多老人喜欢曲艺。1945年出生的邱梅田已迈入古稀之年,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在家休养生息,闲暇时与三五老友聚聚,日子虽清闲但也轻松。但他不愿意闲在家里,不仅出钱资助家乡篮球队、曲艺社、舞狮队等,还带着家乡的曲艺社外出表演,参加比赛,还捣鼓出一个曲艺协会,想将家乡的曲艺社带出县城,迈上更大的舞台。

小时候最喜欢听粤曲,退休了才有时间学

说起上南曲艺社,园洲的粤曲爱好者都羡慕不已。曲艺社不仅有一个宽敞的排练表演场地、全套的乐器以及各种戏服,还能四处去比赛表演。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其中邱梅田付出了多少努力。

从小在园洲长大的邱梅田,虽不会唱粤曲,但从小在粤曲环境下长大。“小时候经常能听到粤曲,村里有人家里有好事发生,或者逢年过节都会请人来唱粤曲。”那个时候,听粤曲是他儿时最好的娱乐了。但他早早就开始为了生活奔波,也没有精力学粤曲。

2011年,等他退休回家,有时间来学习粤曲时,却发现家乡会唱、爱听、喜好粤曲的人已不多。

“看到一些有水平的人没地方表演,更没人知道,就觉得很难受。”谈起为何资助曲艺社,他的理由很简单,就因为这是传统,是好东西,想留给后人。于是刚退休回家的邱梅田又开始忙活起来,添置乐器、置办戏服、组织排练……为了提高曲艺社的水平,还带着他们四处比赛。在获得一定成绩后,他就找到政府,帮曲艺社找些资金。除此之外,他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四处帮曲艺社谈表演,让曲艺社也有自己的经济来源。

请老师授课,粤曲进校园,各种活动忙个不停

自己村的曲艺社拉起来后,周围邻村的乡亲们都很羡慕,常常到他们这边来听曲、唱曲。他又开始盘算着怎么让更多人听到粤曲,在更多地方搭建粤曲舞台。

2016年,他和几个粤曲同行一起组建了当地的粤曲协会,成功推动园洲粤曲申报为县非遗项目,他还成为传承人之一。既然是协会,就要为会员举办些活动。这样一想,他又坐不住了,开始张罗了起来。要扩大粤曲的影响力,就要有更多人参与进来。他们不仅从省里请老师来授课,还动员曲艺社里会唱、会乐曲的去教那些不会的,带着曲艺协会的会员们四处交流,与学校合作让粤曲走进校园……

“就是因为这些,让我有了这个家。”做这些很多人觉得烧钱的事,邱梅田却甘之若饴,看到家乡的粤曲越来越有名气,越来越受到乡亲们喜爱,他很开心。

案例2

近50岁学游泳、舞蹈,64岁学会弹古筝

也有不少老人心态坦然,在繁琐的家庭事务中活出自己的乐趣。“对于婆婆,我一直充满崇拜与感激。”让市民朱女士最近最惊讶的一件事情是,婆婆居然学会了弹古筝。

前几天,朱女士下班回家拿钥匙开门,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古筝旋律,以为是大女儿在练习新曲子,推开门却发现弹古筝的竟然是婆婆。“刹那间,我对她肃然起敬。”朱女士纳闷:一个成天被家务和孙女套牢的64岁老太太,究竟是什么时候学会弹古筝的。朱女士的婆婆宗阿姨笑着说,每天儿子忙公司,儿媳妇要上班,他们没下班回家前,她都会引导大孙女练古筝。可小孩子的天性贪玩坐不住,于是,她拿出了杀手锏:请大孙女当她的小老师,教她弹古筝,没想到,一下子激发了孩子的动力。练习了两天后,她基本能完整地弹一首简单的曲目。

“没退休前,我对晚年生活是这样计划的:每年能出去旅游一趟。但现在孩子们生活过得紧张,我就牺牲下自己喽。”宗阿姨有点不好意思,她说,很多老人都是跟自己一样的,为了后代牺牲了自己晚年生活。

“40岁之前,我也想学好多东西,可那个年代,受经济条件和各方面制约限制,前半生基本上与大多数女人一样:结婚、生孩子、上班、带孩子,照顾家庭。”宗阿姨47岁时办理了提前内退,开始学习游泳、舞蹈,同时加入了同龄姐妹圈中的健身队;50多岁正式退休了,还没享几年清福,就从老家出来惠州带孩子。“只要儿子们孙辈们好,我的计划也就不算什么了,孩子们好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她笑着说,其实得知她有出游计划后,儿媳妇这几年每年都带她出去旅游一趟,让她心满意足。

案例3

退休要云游四方,老两口七八十了还在远行

“今年,我们老两口是金婚,春节时,孩子们在酒店给我们设宴请客。哎哟,那大龙虾,看都不看价钱就说要上,我一看好几百元钱一只呢,可孩子们说,你们到了这个年纪,就该吃好喝好玩好,怎么自在怎么做。”开朗的刘莲阿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正在广州一家医院陪老伴住院治病。

刘阿姨70多岁了,老伴80岁。她感慨地说:我们工作的年代哪有现在条件好,那时候电子设备不发达,还没有双休日,加班从没想过要加班费,都是自觉自愿的。甚至忙得住在单位办公室都是心甘情愿的。她说,为工作拼得挺苦的,老两口早就商量了等退休要云游四方,把年轻时候没有潇洒出去玩一玩的愿望给补上。

虽然这些年,老伴患有老年人常见的一些慢性疾病,但他们俩结伴出游的愿望一直没有落空。“儿女鼓励我们出行,路上有我照顾,带上药物,他就可以啦。”刘阿姨说,身边确实有些老人,受制于家庭限制或者身体限制,没有办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总体来说,需要子女们的理解和体贴。”她说,从她60多岁开始,就跟老伴跟团出游,国内大部分风景名胜景区去过了,此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欧洲都去游玩了。“其实,只要自己想做,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说,今年的计划依然是出国旅游。

案例4

小时候梦想搞文艺,孙辈大了她才发挥舞蹈特长

在我们身边,很多老人跟随子女从异地到这个城市生活。原本,他们有点钱也有闲,本可以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但为了子女或孙辈,将晚年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后辈们。家住汝湖白鹭湖64岁的郭艳君阿姨,就是这样的老人。

自2015年9月小区成立了舞蹈队后,郭艳君成了舞蹈队的红人。前不久,在汝湖镇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广场舞比赛活动中,她们舞蹈队获得了冠军。

将一个绝大多数没有跳舞经验、零基础的舞蹈队带成了冠军,郭阿姨非常自豪。作为队长的她,跟另一名成员,一招一式教姐妹们练习,虽然累点但非常开心,有时候身体有病痛也忍着上场。“自从小区有了舞蹈队之后,我的生活又有了乐趣,我领着大家跳舞,心情很愉快,身体也越来越好。”她笑呵呵的,精气神不错。

郭阿姨的老家在河南,退休前是一名口腔医生。“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搞文艺,唱歌跳舞对我来说简直比吃饭还重要。”郭阿姨十七八岁的时候,考上了部队特招的文艺兵,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能去成。

因为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她的丈夫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可惜在一次外出演出时因燃气中毒不幸身亡,当时才34岁。“那时候,我女儿才1岁多。”郭阿姨这些年一直独身,跟随女儿到过广州住。

因为觉得有亏欠,郭阿姨处处为女儿考虑。女儿今年40多岁,生了两个小孩。“带孩子是很繁琐的,但我心甘情愿地带。所以,当时也没想过要去跳舞。”等孙辈们大了上幼儿园、上小学了,郭阿姨才偶尔出家门走走。2012年她随女儿定居在惠州白鹭湖。

“我总觉得,把家庭过好比什么都强。”她来到惠州居住后,打听到有老年大学,曾经去舞蹈班上过一段时间的课,但最后因为路途较远,她放弃了。2015年,小区物业牵头成立舞蹈队,居民们看着郭阿姨的舞蹈底子不错,推荐她成为队长,她的才艺才有了绽放的舞台,小时候的梦想到晚年时终于实现了。

文/图 本报记者李芳娟 姚亚超

统筹 本报记者李芳娟

新闻推荐

固强补弱创新创先再上新台阶 省调研组充分肯定惠州市司法行政工作

本报讯(记者张斐实习生邓冰莹)昨日,省司法厅厅长曾祥陆带领调研组到惠州市调研司法行政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博罗县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