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惠州自觉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绿色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东江博罗段景观。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核心提要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依山伴湖与拥江抱海浑然天成、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全市水环境总体稳定优良,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优良,近岸海水水质全省最优,连续2年空气质量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
“十二五”期间,在每万元GDP能耗5年下降17%的情况下,惠州GDP年均增长12%,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都跃升到全省第五位;
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荣誉称号,绿色发展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
盘点近年来惠州生态环境建设成绩单,可以说是亮点纷呈、不胜枚举。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全面开展生态创建,扎实做好环保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改善民生协同共赢。
去年底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奋斗目标,在发展路径选择上与中央和省委的部署高度一致,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绿色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几年前,美国一家企业计划将一个项目落户惠州,但由于环保达不到要求,惠州毅然拒绝了这个投资额达2亿美元的项目。
“发展中不是什么GDP都要,不干净、可能给环境带来威胁的,惠州一律拒绝。”让惠州坚守这一信条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
惠州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生态旺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2013年,提出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2015年,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强调绿色发展始终是核心理念,绿色化始终是目标追求。去年底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从生态旺市到绿色发展,再到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惠州对绿色化理念的坚守和笃行。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惠州在全国较早制定市级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为引领,大力推动“多规合一”,把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贯穿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中,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
惠州市制定实施《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工业进园、产业进区,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一律关闭或要求搬迁,逐步形成科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格局,落实差异化环境政策,不断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出台《惠州市招商选资环保指引》《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坚决执行“三个限批”(流域限批、行业限批、区域限批)和“三个一律不批”(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相关规范和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不符合节能减排的环保标准和总量要求的项目一律不批),新引进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2013年以来,平均每年环保否决率超过10%。
今年惠州还首次提出,探索构建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体系,实行自然资源资产清单管理制度,培养绿色行动自觉,确保在保持经济健康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指数同步提升,率先建成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保护东江
为一条江立一部法,制定惠州首部地方性法规保护东江支流西枝江
秀水蜿蜒的东江,是东江流域人民的母亲河,是粤港4000万人民重要的饮用水源。东江水既是生命水,也是政治水。
东江流经博罗县8个镇,长147公里。博罗县山水资源丰富,是珠三角的“绿肺”和“天然氧吧”。博罗县委、县政府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把“绿色化”贯穿于“五位一体”发展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努力建设绿色博罗、美丽博罗、健康博罗、幸福博罗,成为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重要组团。
该县始终坚持将环境保护置于首要位置,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作为绿色化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来抓,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以“零容忍”态度惩治破坏生态行为。前不久召开的博罗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一再强调坚持“零容忍”整治环境污染,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依规强势推进。
数据不无枯燥,但却最有说服力:博罗县近几年清理关闭畜禽养殖场近7000家,仅2016年就清理关闭畜禽养殖场1557家,清理存栏生猪约39万头,清理存栏家禽约93万只。
在水环境整治中,博罗县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先后4次划定、扩大禁养区范围。该县将境内东江沿岸3公里陆域范围内,将入东江各支流及主要排渠等区域划定为禽畜禁养区,并基本实现禁养区“零养殖”。
为了让水更清、环境更美,博罗县还对清拆后的养殖场、粪污塘、排渠进行生态修复,实施“一村一干部,一周一巡查”。自2016年以来,没有发现反弹、复养现象。
全球最大的矿泉水生产企业景田百岁山在博罗持续加大投资。几个月前,位于博罗县横河镇的景田百岁山矿泉水二期项目启动投产,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矿泉水生产基地。数据显示,仅项目一期去年的产值就达17亿元,贡献税收2亿多元。矿泉水企业对于水质要求极为苛刻。该公司总经理万东方说,一流的自然环境,赋予了罗浮山优质的矿泉资源。
水干净了能引来大鱼,生态环境好了能引进很多好项目、大项目,保护生态环境为惠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仅是景田百岁山,博罗县还引进了官山矿泉水项目,以及计划引进的力加力矿泉水项目,着力打造 “三瓶水”,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找到了共赢点。
博罗县还充分发掘、利用各镇特色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美、产业强的特色小镇,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绿色明珠。该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深入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美丽乡村”三大行动,着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绿色化发展。
这只是惠州市保护东江水质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惠州市把保护东江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认真落实 《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保护管理制度,确保东江水质长期安全稳定、碧水长流。
早在2009年,惠州市就出台《惠州市东江水质保护管理规定》,在多次对规定修订的基础上,2016年再次对规定进行“升级改造”,提出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流域内各级政府应从财政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水污染防治和水质保护。
为保护东江及其重要支流西枝江,2015年5月拥有地方立法权的惠州,为一条江立一部法,制定了惠州市首部地方性法规——— 《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用法律红线守住生态底线。
惠州市从2012年开始试行“河长制”,明年将全面实施,让每一条河涌都有自己的“河长”,实现“河长治”。
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成就了让人放心的生命之源: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常年保持优良水平,惠州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创建
推出“3个100亿元”系统整治河涌
龙门县平陵镇光镇村去年有了一个 “小花园”。每到花季,美人蕉等竞相开放,菖蒲、风车草错落有致,成为村里一道亮丽风景。“不仅好看,还可以处理污水,而且一点臭味也没有。”提起这个“小花园”,村民都竖起大拇指。
让村民点赞的“小花园”,是惠州市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时,建在村里的微型分散式复合型人工湿地,专门用来处理村民的生活污水。类似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惠州市已经建了749座。
近年来惠州市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通过三大行动等绿色低碳发展载体,惠州市生态优势日益凸显: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全市省级生态镇、各级生态村占比超过80%,连续2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在河涌整治方面,惠州可谓“大手笔”:计划投入100亿元整治市区14条河涌,投入100亿元推动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投入100亿元整治乡镇河涌污染。目前,整治任务正按计划推进,部分河涌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完成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阶段性任务。
惠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持持续稳定优良:近95%近岸海水水质达到一、二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全省最佳;考洲洋经过整治活力再现;优质海水沙滩吸引挑剔的海龟产卵……
当前,惠州正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开展 “护蓝”“清水”“净土”“碧海”“增绿”“低碳”等绿色城乡“六大行动”,努力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惠州人的切身感受。
◎惠州好空气
空气质量连续2年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三
“在惠州,你可以随时随地深呼吸,就这么任性。”在今年春节假期,惠州接待游客448.78万人次。作为其中一员,到惠州的第一天,来自河北的江子域就在微信朋友圈晒旅游感受。
2016年,惠州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优良天数354天。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环境考核指标中,环境质量指数达99.89%,其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三级指标完成指数达100%。
江子域的切身感受是对上述数字的最好印证。
那么,哪些因素造就了在惠州的任性深呼吸呢?
惠州市治理空气的经验,梳理一下有多项措施:狠抓工地扬尘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露天焚烧管理、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管、工业废气治理,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监测监控体系……
通过一些硬措施,惠州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2013年实施新标准以来,PM10、PM2.5等重点污染物指标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连续两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
惠州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产业高端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近年来,惠州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实施集中供热,全面实施火电厂、水泥厂、工业锅炉等工业污染源烟粉尘治理、高效脱硫除尘、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改造。国华电厂两台燃煤机组及平海电厂1台机组完成近零排放改造。全市8条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保持稳定正常运行。
治理生态环境不仅有民生温度,更有经济效益,正在催生诸多绿色产业:在惠州,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天然气发电等产生的洁净电力被输送到千家万户;石化企业废气回收提纯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舞台喷雾等领域。
上月,省环保厅与惠州市签署《广东省环境保护厅 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合作协议》。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加强与省的合作,必将推动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在农村、大气和水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率先建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惠州特色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惠州正在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黄晓娜 李燕文 曾兴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斐实习生邓冰莹)昨日下午,副市长余金富带队调研武深高速公路惠州段建设情况。余金富提出,加快武深高速公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