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款增速分别列全省第一和第二 2016年,惠州市持续加强金融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智能设备完善,银行服务更便民。
农行博罗支行进校园宣讲网络金融安全。
向市民宣传普及金融知识。
建行惠州市分行推出闪付“菜蓝宝”便民服务。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
市民在惠州工行营业大厅办理业务。
建行推“Fit粤”2.0版助力科创企业。
“存款增速居全省第一,贷款增速全省第二,存贷比珠三角第一。”响当当的排名堪称惠州市2016年金融工作成效最有力的注解。而在此背后,是市金融局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国家和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的真抓与实干。
据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向《惠州日报》记者介绍,近年来,惠州市金融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强化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金融支持,尤其是强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
支持实体经济
立体融资渠道助企业跨越发展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顽疾”般困扰着企业的发展,重大项目的推进也有赖于金融业的强大支撑。如何有效帮企业解决融资难,推进重点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成为惠州是否能顺利实现经济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市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向《惠州日报》记者介绍,搭建政银合作平台,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已然成为其金融工作的重点。
推进政银合作
千亿级信贷支持将投向惠州
打通政企合作渠道,市金融局有一份明确的工作清单:以推动信贷投放稳定增长为中心,推进惠州市重点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等方式,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持信贷投放和建设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积极开拓融资新渠道,不断拓宽发展资金来源,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
据了解,为全面深化惠州与有关银行的战略合作,在借助银行金融资源助推惠州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银行在惠州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实现互惠共赢,市金融局积极搭建政银合作平台,协调市政府与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银行等银行以及中国出口信保广东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加强与农发行合作对接,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政银战略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三五”期间,工行、中行在分别计划向惠州提供不少于1000亿元的信贷支持,广州银行计划向惠州提供不少于300亿元的信贷支持。3家银行将为惠州市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对缓解惠州市资金瓶颈、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地方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广东华兴银行进驻惠州市,全市银行机构总量达33家。
服务实体经济
扶持实力企业改制上市
通过上市步入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于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成为惠州市金融工作的又一重头戏。
据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惠州市2家企业(中潜股份有限公司、红墙新材料股份公司)在深交所上市,超额完成了年初提出一家企业IPO的任务目标。目前全市在国内A股已上市企业共8家,总市值680亿元,香港上市企业6家。
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进入资本市场谋求跨越式发展,已列入不少实力企业的发展规划中,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市金融局自然责无旁贷。据悉,惠州市华阳集团、德赛西威、骏亚科技已于2016年将上市申报材料报于中国证监会,光弘科技、格林精密上市工作进入广东证监局辅导阶段,预计今明两年惠州市均有企业在资本市场首次发行股份并上市。
多渠道融资助企业跨越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平台的建立,是近年来惠州市金融改革创新取得的重大突破。发展股权融资,加强疏通股本融资渠道,为中小型企业打开了另一扇金融大门。据悉,2016年,市金融工作局推动了2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目前,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达34家,实现融资逾40亿元,另有20多家企业筹备在新三板挂牌。
在发展股权融资的同时,市金融局还帮助企业拓宽债务融资渠道。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15年年底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该集团发行不超过30亿元的公司债券,2016年第二季度发行了10亿元的公司债券,同时设立了规模为4550万元的企业债券偿债风险金,TCL集团发行了60亿元企业债。亿纬锂能等企业也通过资本市场增发等措施获取了直接融资。同时,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等相关业务创新。
支持三农发展
惠东博罗综合征信中心启用
2016年,惠州市惠东、博罗两个县区被列入全省普惠金融“村村通”试点县区,积极推动试点县区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以此同时,惠东、博罗两个县区综合征信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并正式启用。
据悉,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上,惠州市金融工作卓有成效。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贷款、政银保合作农业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和金融扶贫贷款四项推广业务进展顺利,分别发生贷款规模为13645万元、300万元、2215万元、7002万元。惠东和博罗县分别出资2000万元和3000万元与建行合作成立了“助保贷”风险补偿基金各1个,发放贷款余额4555万元;惠东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政府银行合作设立支持企业融资转贷专项资金,与惠东农商行签订了1.2亿元可循环授信额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效防止和化解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
服务小微企业
去年为中小微企业放贷7.44亿
近年来,在“双创”和“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下,一大批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然而在小企业成就大事业的路途中,融资难成为其转型发展的一大瓶颈。惠州市金融工作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小、频、急”的特点,破解小微企业信贷难题,有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降低风险
设风险基金分担贷款风险
为了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惠州市设立了惠州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基金等。
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达到7500万元,选定5家银行为基金首批合作银行,将全市324家中小微企业加入了基金企业数据库,以贷款风险分担的形式(基金承担30%),鼓励合作银行(按基金总额的10~20倍)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发放放大抵押物价值最高至2倍的贷款。2016年为142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7.44亿元,累计为237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5.54亿元,有效支持了企业融资发展。同时基金运行安全,未发生代偿行为。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基金已到位资金1750万元,由4家银行按1:10左右的比例,为惠州市科技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同时,推动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外贸产业发展,完善支持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政策。由市财政安排520万元专项资助,支持企业参保出口信用保险,该扶持政策2016年累计为惠州288家出口企业,16亿美元出口提供了保费资助。2016年,出口信用保险为惠州市近85亿美元出口提供风险保障,同比增长5.6%,服务出口企业数达798家,其中,小微企业数达507家,数量占比63.5%,同比增长147.3%。全年累计为惠州市出口企业支付赔款逾1.6亿元,提供信保保单项下贸易融资便利近逾47亿元。
优化服务
创新金融产品对接企业需求
为了让中小微企业更快、更顺利的获得资金支持,加快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惠州市率先在全省建成“一库一网两平台”的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率先成立市级信用中心、率先制订“1+4+N”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并运用信用手段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方法,推动信用在政府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同时,为了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市金融局引导惠州市银行业机构积极推进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如平安银行惠州分行针对有房产抵押的小微企业推出 “房易贷”,对无房产抵押的小微企业推出“税金贷”“发票贷”,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光大银行惠州分行实行专门小企业信贷额度管理;广发银行惠州分行与当地龙头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制定了专门的 《信贷业务尽职免责管理办法》,为客户经理业务营销解除后顾之忧等。
探索开展投贷联动同样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市金融局推动有关银行引入投贷联动试点产品,2016年,举办了惠州市中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即新三板企业投融资洽谈会,启动了惠州市投贷联动试点工作。
科技金融创新
科技信贷为企业孵化成长“输血”
纵观国内外成功科技企业的发展史,大多始于创新,成于资本。作为科技新城的惠州,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为此,是金融局大力推动创业投资行业,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满足高科技企业产业链上不同成长阶段主体所需多级、多元投融资需求。
发展创投行业促进科技金融融合
推动创业投资行业发展,促进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是市金融局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重头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惠州市成立并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创投企业13家,比上年的增加2家,创业投资资金规模15亿元,比上年度增加3亿元,有效推动和促进了金融资金与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有效对接,有效缓解了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资金压力。
开发专属产品满足企业多元需求
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工作中,惠州市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设立银行科技支行、开展科技金融专属产品和服务等方式,有效对接科技型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满足高科技企业产业链上不同成长阶段主体所需多级、多元投融资需求。
此外,惠州市还通过与深交所合作,设立惠州科技金融路演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融资及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和服务窗口。通过政府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积极作用,引入了深创投、粤科金融等机构在惠州市合作设立机构,有效带动了本地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科技型民营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推动“险资入惠”
争取惠州市列入“险资入粤”试点
“险资入粤”,促进保险资金与重点项目对接,已成为助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力抓手。市金融局亦积极与市保险行业协会及有关保险公司对接,争取保险资金支持惠州市发展,并推动相关保险机构积极向上级申请,争取惠州市列入“险资入粤”试点计划,为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据悉,近期,人保财险惠州市分公司已经通过其上级公司向惠州海纳农业有限公司发放支农融资款1000万元,标志着人保财险在支农融资直投上的重大突破。
“下一步惠州市保险业将加大引进保险资金服务于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中国人保将加快发展支农融资业务,目标是实现支农融资规模150~200亿元;中国人寿惠州分公司拟通过其总公司的“大养老”、“大健康”险资实施计划,部分投资于惠州市健康养老领域;大地产险惠州中心支公司正在积极协调总部机构,拟将保险资金以PPP的方式投资于惠州市的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数说金融
存款增速全省第一
●20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974.48亿元,比年初增长29.68%,存款增速全省排名第一。截至2017年2月底,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035.62亿元,比年初增加61.14亿元,增长1.23%。
贷款增速全省第二
●20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460.97亿元,比年初增长28.11%,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二。贷款余额总量跃居全省第六位。截至2017年2月底,各项贷款余额3608.99亿元,比年初增加148.02亿元,增长4.28%。
存贷比珠三角第一
●2016年末,全市存贷比69.57%,比全省存贷比高7.88个百分点,比珠三角存贷比高7.77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三,珠三角第一。截至今年2月末,全市存贷比71.67%,比全省存贷比高13.47个百分点,比珠三角存贷比高8.09个百分点,继续位列全省第三,珠三角第一。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张培
新闻推荐
潼侨绿茶,老品牌焕发新生机 潼侨茶场增辟茶园、研发新品、改进包装,拟打造茶文化基地
春光明媚的清晨,茶农忙着采摘清明前首批春茶。自动化设备将杀青后的茶叶送进烘干炉。在惠州本土茶叶品牌中,资历最老的非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