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客家山歌17日央视闹春 周春庭带领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登上央视百姓春晚舞台

惠州日报 2017-02-04 11:15

周春庭(右二)带领团队亮相央视百姓春晚。(翻拍)

周春庭忙碌之余,没有放下专业,她的表演总是吸引着观众的眼球。(翻拍)

2月17日,中央电视台7套农业特别节目《天南地北齐闹春》大联欢中,将出现惠州人的身影,响起惠阳的客家山歌。届时,全国观众可以欣赏到由广东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带来的客家山歌《阿哥你做乜介》和舞蹈《迁徙》这两个节目。

春节前,周春庭忙得跟陀螺似的。忙完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的年会,她导演的惠阳首部山歌剧《美丽的传奇——古井传奇》接着就举行首演了。等这台演出完美谢幕,她又带着团队飞往北京,以代表惠州的名义,登上央视百姓春晚的舞台。

山妹子爱唱山歌,音乐才华突出

周春庭出生在梅州兴宁一个偏僻山村,在山窝窝长大的她打小就爱唱歌,那时,她的家住在半山腰,她最爱在烧柴起火的时候亮开嗓子唱歌,她一开口,整座山似乎也跟着她唱起来。村民要是遇到周春庭母亲,都会笑着跟她说:你家妹子又唱歌喽。母亲听得心里也美滋滋的。

周春庭从小有唱歌天赋。当年,亲戚有一个留声机,从留声机里飘出当红歌星龙飘飘的歌曲。周春庭一听,很快就把整张专辑都学会了。中学毕业后,因为文艺才能突出,她考进了梅州一所艺校。她学会了各种乐器和歌种,也由此接触到山歌,爱上了山歌。“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唱了一首客家山歌《侨乡山水几多情》,感觉太好听了!”这个客家妹子,由此种下了钟情客家山歌的种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和当年许多南下的人一样,艺校毕业后的周春庭来到了惠阳。她被分配到一所学校做音乐老师,开始教书育人的教学生涯。然而,生命中对客家山歌的热爱,很快就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1999年,惠阳举行区十大歌手大赛。抱着试试的心态,周春庭报名参加了比赛,结果她在惠阳音乐界一唱成名。比赛时,她表演的曲目就是《侨乡山水几多情》,一举拿下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她的登台表演让惠阳文化界见识到了这个客家妹子的优美歌声和音乐才气。好运接踵而来,很快,因为上级看中她的音乐才华,她被借调到了惠阳区文化馆。

临危受命盘活困境中的惠阳大剧院

对于有潜力的人,上天并不甘于让他们一成不变,周春庭在惠阳区文化馆工作仅仅几年。2004年,她临危受命,调至惠阳大剧院任经理一职。

之所以说临危受命,是因为当时惠阳大剧院正处于艰难时期:运营遇到困难,难以在市场生存,员工的工资每个月只有几百元。周春庭更像是一名救场的歌手,要拯救一场可能失败的演出。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个岗位都不简单轻松。

多年后谈起往事,周春庭依然十分感激这一次的职场转折。“虽然接手的是烫手山芋,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当年为了重振惠阳大剧院,她想出多项对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利用大剧院场地开展文化艺术培训,组织各种演讲比赛,承接政府企业大型会议,运作专场客家文化文艺晚会、企业文艺演出……积极面对市场,同时也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惠阳大剧院由此迎来了新生,重新在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员工工资也上升到了每月四五千元。

“运营惠阳大剧院时的确很辛苦,常常晚上要加班,早上要早早起,但很值得,因为在这里,我有了企事业单位管理运营经历。”这一段经历,为她日后创立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打下了基础,更积攒了宝贵经验。

要人缺人要钱没钱,她却张罗起一个艺术团

乘风破浪,惠阳大剧院的大船已经平稳。一次,惠阳行风评议团来到惠阳大剧院,评议团对周春庭提出要求,希望她能利用大剧院的资源,弘扬惠阳客家文化艺术,成立一个客家文化艺术团体。这个任务交到周春庭头上时,她还在犯懵,毕竟,惠阳此前并没有相关的艺术团体。

可是,作为一名客家人,周春庭对客家文化艺术有着深深的热爱。这次行风评议活动的建议搅动了她的心。“我虽然是梅州人,但是我和惠阳人一样也是客家人,客家文化艺术这么好,我为什么不能尽自己的力来做呢?”行动派的周春庭有了想法,就大胆地干了起来。

“我做事的风格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然而,成立一个艺术团体,哪有这么容易呢?一开始,周春庭面临的情况是要人才没人才,要资金没资金。然而,这一切都没让周春庭却步。

“其实惠阳有很多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我要想办法把大家整合起来才行。”首先,周春庭想到了惠阳区文化馆原馆长李庆良。他既是她的老乡,还曾经共事过。同时,他也是有着深刻客家艺术情怀的文化人士。为此,她三顾茅庐,最终以真心打动他,成功请他出山出任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副团长。“以前没有人扛起这个头来,那时我跟她说,如果你做头,我就跟着干到底。”时隔多年,李庆良认为自己走对了路。

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是惠阳区淡水中心小学教师马志宏,他在音乐上非常有才能。周春庭想着,艺术团成立首先要抓住这两个人,才能搭起艺术团的骨架。经过几次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李庆良、马志宏决定和周春庭一起弘扬客家文化艺术,成为艺术团副团长。“后来我们慢慢发展团员,这些团员都是来自惠阳区企事业、学校等地方的人员,很少有专职的艺术从业人员。”这样,她大致解决了人才难题。2009年,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在周春庭的张罗下,宣告成立。

艺术团曾代表惠阳、惠州两次走进马来西亚做文化交流

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是民间团体,经营一家民间团体首先面临的就是人和钱的问题。民间艺术团的团员都是兼职的,只能业余时间来参加训练演出,这无疑增加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加上人员流动性大,要组织安排一台晚会,并不简单。

另外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钱了,民间团体不是政府机构,要自筹资金。成立伊始,惠阳区政府给艺术团划拨了3万元经费。可这3万元,对于一个艺术团的运作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周春庭在行业里有一个称号叫“巧妇”。别人认为办不了的事情,她就是有决心有能力办好。没有场地、资金缺乏,刚成立的艺术团像嗷嗷待哺的婴孩一般。没有场地,周春庭利用惠阳大剧院艺术培训中心的场地。资金缺乏,周春庭积极筹措,甚至自己出钱来排练节目。

她善于运用人海战术,业内人称她颇有张艺谋式的导演手法。很多人记得,2013年惠阳运动会开幕式上,她运用了这种导演手法,在其中一个节目中,她在突出二人敲击大鼓的同时,派出了老人腰鼓队、女子舞蹈队等阵容,场面恢弘大气,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其实,这一种导演手法,也是一种不得已。她运用人海战术,在画面上下功夫,“人包戏”,用阵容、画面来避开专业上的不足。同样,她善用点睛之笔,一台无奇的羽毛球动作展示表演,她用一个领舞就让整个节目增色生动起来。

艺术团一开始的定位是公益为主,创作方向是传承弘扬客家文化艺术。在节目编排上,艺术团走起了原创路子。第一个原创客家艺术节目——— 《凉帽》创作打磨大半年后新颖展演。这个取材客家日常生活的舞蹈节目,贴近客家人的情感,反映了客家人的勤劳淳朴。这个节目演出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有较大反响。艰苦的创作得到了肯定,周春庭带领着客家文化艺术团走得更坚定了。此后,一系列反映客家文化的艺术作品接连创作出来,《围屋恋歌》、《客家娘酒火样红》、《山歌唱出客家情》、《阿哥阿妹唔嫌苦》……节目形态也扩展到山歌、舞蹈、小品和情景剧等多种样式。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名声越来越响亮。艺术的舞台从惠阳区走到惠州,逐渐走向珠三角甚至亚洲。2011年、2015年,该艺术团代表惠阳、惠州两次走进马来西亚展开中马文化交流活动。

以心相交,为团员提供更好平台,带领他们成长

《美丽的传说——— 古井传奇》这部山歌剧一演完,周春庭泪水涟涟。这部历经6年打造而出的山歌剧背后,凝聚了多少人多少个日夜的艰辛,她太清楚了,这几十年来自己走过的点滴也在心头浮现,这热泪,是回味,更是感恩。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成立以来,期间经历了多少波折,团队之间的矛盾,工作与兼职的冲突,甚至于遭遇过散伙的危机,数次的力挽狂澜,这些经历不足为外人道,周春庭只能自己体味、消化。

“很多人都问过我,说我的团员们都没有工资领,怎么都跑过来了?”每每遇到这样的问题,周春庭总是笑一笑就应对过去了。其实,她心里比谁都清楚答案是什么。她太明白了,大家都是热爱文化艺术才坚持下来的。艺术之路不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的光鲜跟台下的艰辛是成正比的。而她作为当家人,所能做到的,是给他们一个更好的平台,不计成本请好老师来指导提升他们,争取让他们得到成长和锻炼。相同的价值观将他们团聚在一起,彼此以心相交才能驶得万年船。明白这一点,她也甘愿为之付出,即使是一两百元,她也要尽力去为他们拿到补助。作为这个艺术团的灵魂人物,她太明白,如果她松了劲,这个社团恐怕也要散架,所以,她一直铆着一股劲。

时至今日,惠阳区客家文化艺术团收获累累硕果。一个县区级的社团,能够代表区政府、市政府两次去海外做文化交流,单单这一点,就不简单。走上央视百姓春晚的舞台,则是另一个明证。

《美丽的传说——— 古井传奇》是周春庭做了多年的梦,如今这个梦成为现实,她还有一个梦,就是在惠阳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作为一个从梅州来到惠阳多年的客家人,我的心里有一种情结,就是一定要搞好惠阳的本土文化。周春庭团长扛起了大旗,这么多年风风雨雨都挺下来了,确实很不容易。说实在话,我就是冲着周团长才接下这个担子的,她虽是个女子,但是人格好,品德好,眼光长远,有恒心,我们这个班子成员一群男的围着她转,确实,她心很大,走一步就想到了下一步该怎么走。

———惠阳客家文化艺术团副团长李庆良

民办团体很难发展起来,但周春庭凭着毅力,咬着牙坚持下来了,而且社团也发展壮大。

—————惠阳区音协常务副主席黄闻淘

文/图 本报记者黄桃 方莲花统筹 本报记者黄桃

新闻推荐

禁毒宣传活动来到新圩广场

本报讯(记者付巨晗通讯员文慧珍)春节期间,惠阳区公安分局新圩派出所在新圩广场开展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新春禁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