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重回“空巢”老婆婆无故落泪 心理咨询师:老人易患“分离综合征”,应主动拓宽朋友圈,寻找情感寄托;儿女要与父母多打电话
春节要回家前,想必不少游子都会接到父母关切、期盼的电话:“想吃什么菜啊?”“什么时候的车?”“什么时候到?”“到了打电话,我去接你……”而随着假期结束,许多返乡过年的上班族、学生大军又将离开家、离开父母,踏上外出谋生、求学的征程。
过年期间热热闹闹的家,突然变得冷冷清清,一些老人一下子适应不了,于是“分离综合征”找上了门。在告别的同时,您是否关注过老人的内心世界?如何缓解老人的失落和伤感?心理咨询师提醒:老年人应重新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新闻回放
儿子节后离家打工,母亲送别引发“心梗”
据武汉某媒体报道,41岁的陈先生家住汉口,常年在恩施打工,由于路途远平时很少回家。春节前两天,他返回武汉家中和父母过年。看到儿子回家,父母非常开心。特别是母亲,拉着儿子有说不完的话。
假期结束后,陈先生动身离家返岗,父母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小区门口。而陈先生刚到武汉火车站,就接到父亲的电话,称母亲胸口感觉不适,怀疑心梗发作。陈先生忙打车返回家中,将母亲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并未发现老人心脏有问题,医生根据其描述,诊断是分离焦虑引起的。
节后老人变得沉默寡言
无独有偶,家住市区南坛某小区的李婆婆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照顾李婆婆的保姆陈姐告诉记者,老人今年86岁,身体还算不错,但老人因为节后女儿离家变得沉默寡言,心情低落。李婆婆的丈夫前两年走了,女儿在外地工作,不方便照顾老人,于是常年聘请陈姐打点老人生活起居。“老人平时就不太爱与人打交道,很少出门,也没什么兴趣爱好。这几天更加沉默了,连饭都不肯好好吃,经常说自己这个咬不动,那也吞不下了。”陈姐说,每次婆婆的女儿离开家后,老人便经常无故落泪,甚至有时还会为此乱发脾气,觉得自己很可怜。
为啥老人易患上“分离综合征”?
心理咨询师
情感反差考验着老年人强烈的依恋和脆弱感
惠州市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主任刘夏介绍,春节到来,儿女回家过年,老人享受着一家团圆、几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但随着节后儿女返岗上班,老人面临与子女分离的痛苦,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出现情绪低落、伤心难过或做什么都没有兴趣等状态。有些老人甚至因为离别触发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俗称“分离综合征”。
刘夏介绍,导致老年人出现“分离综合征”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人之常情。儿女是父母心头肉,虽然老人都知道儿女有自己的工作、生活,但是心理依恋的打破,自然造成痛苦的情绪反应。其反应程度与亲子关系密切程度、儿女回家的次数和方便程度、独生子女的家庭现实、老年人的婚姻状态等有关,未来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面对这个残酷现实;
二是情感悬崖。人有相聚分离,节前忙碌和期待,节中幸福和圆满,节后失落和痛苦。巨大的情感反差考验着老年人强烈的依恋和脆弱的情感,导致老人出现儿女不回家难受,儿女回家后的分离更难受的情况;
三是自身状况。如果老年人自身状况不佳,如身体不好、经济贫困、年龄偏大、朋友不多、兴趣很少、性格依赖、情感脆弱等,其分离焦虑产生的心理反应就重、时间就长、恢复就难。甚至出现睡眠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身心疾病等。
如何才能减轻分离焦虑?
对老人说
拓宽朋友圈,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
刘夏说,很多老人有这样的观念: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子女。这样的价值观、幸福观容易让老人没有了自己的寄托,关注点全放在子女身上,所以容易出现节后失落、悲伤、焦虑等不良的情绪。
“我很欣赏一句话:儿时亲密呵护,孩子成年后,在适当的时候父母就得体地退出。”刘夏建议,作为父母,既要学会欣赏、付出,也要懂得放手,给子女一定的空间。否则过分的依赖感一方面让子女感觉到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自己过得不舒心。“子女并不是老人的一切,年老了,也该试着为自己而活了。子女不在身边,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好好发展自己的交际圈,把年轻时想学的东西、想做的事捡起来。比如老人可以多出去做做运动,爬爬山、跳跳舞,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既能交到一些同龄的朋友,也能打发时间,增进身体健康。”她希望,即使到了晚年,老年人也能拥有一种 “夕阳无限好,最美近黄昏”的心境。
“老人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减轻子女分离带来的失落感,注意力转移后,老人的情绪会好很多。”惠州市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心理咨询师林燊生表示,有亲人在身边的日子自然是幸福的,可就算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也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他鼓励老年人平时多交一些朋友,多走出去和同龄人沟通、倾诉,多找好的参照点,打开视野,不断调整自己,制定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
调整心态,积极投入到生活中
“对于我们做儿女的来说,父母过得好,我们就好。”林燊生分析,每个人情况不同,虽然“分离综合征”不一定是病,但悲观、消极的心态对身体和心理都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他建议老年人要换个角度思考,调整心态,学会照顾自己。平时要多往好的方向想,比如:“我家孩子是能干才到外地发展的,我应该替孩子感到高兴。”“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的团聚。”“老人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安排好时间到子女家住住,不一定非要等子女回来。”此外,他还建议老人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生活要有规律。身体好自然心情就好,只有身体好了才能迎来更多这样幸福的团聚。
对子女说
最好提前告知父母行程,给离别作铺垫
对于子女该如何预防、缓解老年人出现节后 “分离综合征”,林燊生建议,一方面子女归家后要给予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填补老人的空虚感。“不少子女归家后只顾组织自己的活动,而忽略了父母。虽然人是回来了,但并没有给予老人很好的陪伴。”他表示,作为子女可以利用回家的机会好好陪父母聊聊天,或者多关心老人的身体,带老人去做个体检,及时了解老人身体状况,让父母了解子女是爱自己、关心自己的。
另一方面,子女最好提前告知父母行程安排,让离别有一个铺垫的过程,并明确告诉父母下次归家的安排计划,让他们有个盼头。“还在家没结束假期的子女,在铺垫即将离别的信息时尽量用轻松愉快的语气传递。尽可能和亲戚邻居打声招呼,拜托他们平时有空帮忙安抚下老人。”他提醒,如果已经离家的子女要注意与老人保持联系,多打电话。此外,也可以发一些照片和视频,利用网络手段拉近空间距离,让老人看到儿女在另一方的生活,让老人放心,及时弥补老人的心理落差。
教老人上网玩微信,让他们的生活丰富起来
“一方面老人要从自身进行改变,另一方面做子女的也应该学会倾听老人的心声,多站在老人的角度去深入了解他们担心、焦虑的原因所在。”刘夏介绍,很多年轻人在与老人的沟通上存在问题,原因是一些年轻人习惯以填鸭式的方式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直接指出老人哪里不对、哪里不好,老人自然一时很难接受,则表现出抗拒和反感,两代人的代沟便慢慢形成了。她建议,做子女的应该学会倾听,懂得倾听,等了解清楚老人心里的想法后再说出自己的建议,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其次,她还提议子女要积极主动地引导父母找回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像老年大学、老人俱乐部、社区活动等,都可以拓宽老人的眼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一些老人比较内向,没能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子女可以多引导,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有的老人不会上网、不会玩微信,子女也可以利用回家的机会好好教教他们,让他们的生活丰富起来,减少孤独感。”刘夏提醒,如果发现老人焦虑、抑郁的情况一时无法缓解,还是得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给予疏导。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费燕
新闻推荐
预约挂号缴费 微信轻松搞定 市中心医院自助缴费服务系统正式启用
▲市民通过医院自助机办理业务。本报记者张斐通讯员张娜妹曾宁摄本报讯(记者张斐通讯员张娜妹曾宁)记者日前获悉,市中心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