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声麒麟舞庙神巡游好热闹 元宵节潼湖村民“做会”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民抬侯王进祠堂。
舞麒麟迎侯王入祠堂。
巡游队伍走出侯王庙开始巡游。
2月11日,正是元宵佳节。一大早,潼湖镇赤岗村的村民便三三两两地往村中的侯王庙里聚集。当天,是潼湖镇赤岗村、黄屋村、岗里村、五村村等多个村庄“做会”的好日子,其中尤以赤岗村和五村村的庙神巡游最为热闹,古民俗保存最为完好。赤岗村民请出侯王庙的两个侯王巡游,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村村从“猴王宫”和“昌福宫”抬出庙神坐上龙轿,在全村巡游,祈祷安康。
赤岗村侯王庙供奉文天祥陆秀夫
当日8时多,记者来到赤岗村侯王庙,远远就听见阵阵锣鼓声,门口满地放鞭炮留下的红纸,庙中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两顶红、黄轿子停放在大殿门口,门前的香台插满香,一些妇女在焚香祈祷。
约9时许,仪式正式开始,在铿锵的锣鼓声中,麒麟队舞起来了,向庙中的侯王行礼,然后在村里老人的指点下,村民小心翼翼地将文武侯王从神位上请下来放进轿中,由上年添了儿子的村民轮流抬着进行巡游。
“啪啪啪啪……”在轰鸣的鞭炮声中,巡游队伍从侯王庙出发了,两个手持木棍挥舞的老妇人走在最前面,随后是挑两个花篮的妇女,跟着的是“灯头公”青年(当地生儿子的青年),他们手擎绣有“楊”字三角旗和“肃静”等字样牌子,然后才是侯王,后面跟着锣鼓队、麒麟队等,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沿村巡游,分别到七甲、五甲、八甲的3个杨氏祠堂,最后再回到侯王庙。巡游队伍一路敲锣打鼓、不断燃放鞭炮,沿路有村民纷纷在门口焚香祈祷。“侯王”到七甲、五甲、八甲3个杨氏祠堂都会停留,进入祠堂接受村民的焚香祈祷。村民也同时会捐赠香火钱。
“村民遇到什么难事,都可以向侯王祈请。”赤岗村负责管理侯王庙的老人杨荣光说。杨荣光今年已经75岁了,依然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侯王庙里供奉的两个侯王分别是文天祥和陆秀夫,他俩死后都封了侯,因此称为侯王庙。他们的先祖是宋朝末年随卫王赵籨从江西移居过来的,崖山战败后,陆秀夫背着卫王投海而死,文天祥也兵败被俘,后来从容就义。建这座庙,一则为了纪念他们,二则为了挡水消灾。因为当时庙前是一个大湖,常常水淹祸民,村民于是建了这座庙镇灾。
“建庙以来,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巡游,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以前更热闹,还有真人扮戏。”杨荣光说。
五村“昌福宫”庙始建于清初
五村村的庙神巡游则于中午12时开始。上年生儿子的“灯头公”一起从庙里抬出“猴王宫”和“昌福宫”庙神坐上龙轿,随后在全村巡游,祈祷安康。巡游路上,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每到一户村民门口,醒狮先向主人家拜门,随后村民摆放贡品祭拜神像,场面十分热闹。
民间传说“昌福宫”庙神就是南朝萧梁时的“陈孝女”,历史上有其人其事,明清两代的《惠州府志》均有记载,而民国版的《博罗县志》则记载得最为详细。据《惠州名人》,陈孝女名妙圆,因孝顺父母被人称为“孝女”。陈孝女是南朝博罗县龙华张善村人,父母无子,只得孝女。她从小贤淑,四岁通典,能通大义。7岁,父亲得病,孝女勇潜藕池,取藕疗父病。长大后矢志不嫁,奉养父母,直至父母先后去世后,捐住宅为龙华寺,以上下田为寺田,然后端坐而逝,时年32岁。梁武帝闻孝女事后,封孝女为龙华护国庇民夫人,署广州刺史前往龙华建祠、塑像,表曰“龙华孝女”。
五村的陈氏夫人“昌福宫”庙始建于清初,不幸毁于 “文革”之中,1997年获得父老乡亲和各界人士赞助,重修落成。
当天,主办“做会”活动的人家还会杀鸡宰鹅,大摆筵席,呼朋唤友到家里做客,场面非常热闹。一般人家请客规模有2~5桌,最多的多达12桌,到来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更能体现主人人缘好、交际广,也寓示着来年红红火火。被宴请的客人回家时,主人还会准备好酵团仔或松糕送给客人,祝客人一路平安,共贺新春。
据悉,去年潼湖“做会”成功列入仲恺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图 本报记者魏怡兰 通讯员曾丽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董智媛通讯员冉隆江)昨日,市政协主席黄雁行带队到博罗县开展走基层访委员活动,走访看望基层政协机关干部和政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