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合力找“痛点”精准培训更解渴 惠州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培训,为民营经济发展“取经问道”
惠州市组织企业家到德国培训,参观学习德国企业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图片由市经信局提供
企业转型升级,由粗放型制造业到工业4.0,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才能少走弯路?如何开展专题化、专业化和精准化培训,指导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级?
去年11月,惠州市组织企业家赴德国培训,政企合力共同寻找未来发展之路,为惠州民营经济发展“取经问道”。关掉手机,静下心来当学生;走出国门,放眼世界找差距。企业家们坦言,自己平时忙于 “埋头拉车”,疏于 “抬头看路”,由政府主导的培训很解渴。
课堂搬到国外找差距增动力
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国家经济正值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制造业还有春天吗?未来如何突围发展?
如何去除认识上的迷茫?我们又该向谁学,学什么?在广泛征求企业家意见的基础上,惠州市制造业企业把学习的目光紧盯德国。
早在2011年举行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相关协会就提出工业4.0的初步概念。此后,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等协会牵头,来自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家成立了 “工业4.0工作组”,进一步加强工业4.0的研究,并向德国政府报告。2013年德国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组建了由协会和企业参与的工业 4.0平台(Platform-i4.0),并将工业4.0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工业4.0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正是基于此,惠州市去年组织企业家走出去时选择了德国。
去年11月21日上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智能制造与管理研修班开班。在一场关于《工业4.0的含义、战略目的、产业意图和运用范围》的主题培训中,一行22名惠州民营企业家正式开启德国“留学”时光,一场“头脑风暴”之旅随即展开。
此行的收获正如企业家们预想的一样丰富。培训期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智能制造与管理研修班精心设置了“德国企业隐形冠军与工匠精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自动化技术如何实现柔性制造”“德国工业4.0的生产服务模式与产业链分工”等11个课程。行程中见缝插针,参观宝马汽车博物馆、MAN汽车制作企业等,企业家们深深被科技创新驱动所震撼。
在德国培训期间,市经信局还组织企业家专门拜访了德国中国商会,详细了解德国投资环境、产业发展方向和税收政策等,并组织近50个具有德国专利技术、可供合作的项目对接,引起惠州市企业家的浓厚兴趣。
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何让企业家学习榜样、开阔视野、树立信心,成为这次组织民营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原因。
“此行既学习了德国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又学习了德国的制造精神、工匠精神;既学习了德国的智能化思维,又学习了德国的创新创业精神。”广东金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艳萍说,“短短几天的学习,让我们对德国产品的品质有了深刻认识,它主要体现在对产品质量不懈追求的工匠精神,对客户体验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做事做产品严谨的态度,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与罗艳萍一样,不少企业家对德国工匠精神印象深刻,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认识到标准化、数字化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精益管理是控制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认识到人才的真正价值,今后管理企业将更有信心。
开阔视野,提振信心;增长见识,深化认识。事实上,这也是惠州市频频组织企业家赴国外培训的目的和初衷。
优化培训为创新提供动力源
过去100年,德国人的发明很多,从阿斯匹林、隐形眼镜、汽车安全气囊,到MP3和SIM卡等等,很多德国企业至今还在享受这些老一代发明所带来的红利。
这种惠及几代人的专利红利,正是商界很多人所说的“专利壁垒”。而打破“专利壁垒”的办法只有舍得投入,只有靠创新。
发展靠创新驱动,创新靠人才引领,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发动机”“动力源”。近年来,惠州市不断优化“引、育、留、用”人才环境,持续增强惠州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凸显人才的引领作用,为惠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去年,惠州市民营企业家培训按照“突出培训主题、突出培训对象”思路,加强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创新,加强适合民营企业需求的个性化培训,举办了浙江大学中小微企业融资与上市培训班、清华大学民营企业创新与风险管理研修班、浙江大学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研修班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智能制造与管理研修班等4个培训班。
与此同时,通过邀请国家部委有关专家、名校教授和金融企业高管等走进惠州授课的方式,在市内举办了“商业模式与创新”“供给侧改革:企业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新常态下企业的育人、用人与留人实践”“惠州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4场主题讲座,大型骨干企业、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企业高管和企业技术骨干或项目负责人约1000人次参加培训。
随后的问卷调查显示,4个培训班的学员对课程设置、培训组织和培训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占89%,表示满意占11%;对市内专题讲座,企业普遍反映老师授课水平高,内容针对性强,对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理清企业发展思路、解决企业困难大有帮助。
不容忽视的是,培训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企业合作。一年来,8个培训班或主题讲座,共组织学员座谈会9场,学员企业互访近200人次,建起4个微信群,20个专家教授或大学老师加入微信平台参与互动。
不少企业反映,通过培训和交流,不但学到了企业管理知识、更新了理念、拓展了视野、提振了信心、调整了企业发展思路,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院校、企业与专家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平台,有利于开展产业合作、企业合作、项目合作、技术合作等,对惠州市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建立惠商学院扩大培训规模
去年,市经信局先后组织企业家参观了著名企业阿里巴巴总部、杭州市“双创”样板——— 梦想小镇、清华创客实验室等,特别是组织参观了世界先进制造业的“百年老店”——— 德国宝马总部和大众集团MAN曼商用汽车智能生产车间,让企业家们领略了小企业的精致、大企业的雄伟和智能技术的魅力,同时通过比较让企业家们看到了自身企业的创新空间和发展前景,厘清了思路,树立了信心。
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统筹运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今年将大力创新民营企业家培训工程方式方法,建立惠商学院。
“"惠商学院"之"惠",既是惠州之意,更有惠企之心。”该负责人说,主要依托市委组织部、市行政学院、《惠州日报》等资源,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和行业领军人士走进惠州,以专题化、专业化和精准化的培训方式,指导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转型升级。
为做好今年的民营企业家培训工程,惠州市将积极开展“互联网+”的培训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惠州市干部网络学院”,以“互联网+”的模式,开展企业家在线培训和远程培训活动。
与此同时,惠州市继续组织优秀民营企业家进名校、赴境外培训。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将针对企业诉求最为强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民营企业融资及上市”两个专题,组织实施好两个培训班;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企业家论坛”“企业发展讲座”等,扩大培训范围,提升培训影响力。
本报记者田铁流 通讯员曹革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袁畅黄晓娜通讯员陈昊宇)昨日下午,副市长、大亚湾区委副书记、区管委会主任刘小军带队到博罗县调研督导高标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