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点对点 班子强起来 惠州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导向,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
◆上围村环境优美。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
▲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文体广场为村民健身提供了好去处。
长期以来,惠城区芦洲镇三洲村存在班子战斗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较差等突出问题,该村党组织一度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在对其进行整顿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从强化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入手,并帮助该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村级活动场所选址兴建以及“三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基层强不强,要靠“领头羊”。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近年来,惠州市进一步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深入实施“强村固组”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推动发展、教育引领、联系服务、关爱激励、维稳促和等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
对症下药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惠城区横沥镇新村村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存在村党组织书记空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情况。由此带来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缺失、村容村貌较差、土地纠纷严重等问题加大了该村的“离心力”。在市委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开展的排查中,该村党组织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去年,市委主要领导挂钩联系新村村,指导和协调市、县、镇三级相关部门,针对该村存在的种种乱象,深入开展整顿工作。
整顿从加强班子建设开始,惠州市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到村担任 “第一书记”,推动该村党支部升级为党总支,并配齐了村党总支书记,选派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参加全市“村官大学生”培养工程。同时,帮助该村党总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三会一课”、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进一步促进该村党总支规范运作。
村“两委”班子渐渐增强了战斗力,村里的党员干部就有了“主心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充满激情,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就有了“领头羊”。
新村村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通过协调上级项目支持、镇村自筹等途径,该村累计解决资金800多万元,村老年活动中心、村文体广场、村道硬底化、LED路灯安装、污水处理设施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困扰村民已久的饮水难、卫生差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为市卫生村;确定了“公司+基地+农户”或“村企合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计划开发利用东江边的300亩荒地,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项目,鼓励发展“农家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民无不感慨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新村村的变化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惠州市不断加大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力度,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在组织部门首轮排查的基础上,惠州市将纪检、政法、信访等部门发现问题的村(社区)党组织全部列为整顿对象。同时,实行精准整顿,针对“弱村”“散村”“乱村”“穷村”的问题根源,对症下药,分类落实整顿措施,着力解决党组织自身建设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2016年,惠州市累计倒排了86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市县镇三级党委书记挂点,三级共投入2382.82万元,启动建设民生工程50多项,整顿转化率达100%。
村小组设党支部,党建“一竿子插到底”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整顿工作治标,完善制度治本。唯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同时,惠州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重心下移。
随着农村党员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村民小组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发展活跃单元。为此,惠州市总结惠城区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强村固组”工程,把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或党总支,在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一竿子“插到”村民小组,努力构建“支部建在一线、党员干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格局。
惠城区三栋镇坝山口村位置偏远,一度是经济较为薄弱的行政村。在“强村固组”工作推进以前,坝山口村只有一个村党支部,16个村民小组都未设立党组织。工作推进半年后,有52名党员的坝山口村党支部升级为党总支,4个村民小组分别设立村民小组党支部,还另设了一个中心党支部,党组织管理和服务从行政村延伸到村民小组,进一步下移党建工作重心。
党组织机构架起来了,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履行职责、服务群众更加得心应手。“过去,农村党组织日常召集会议、学习培训、开展活动时,往往会出现"通知难、集中难、行动难"的问题。”该村党总支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试点工作开展后,大家每个月都聚两三次,政策传达顺畅多了,村里的工作开展更顺利了。
每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都会到村民家中坐坐,了解村民的困难。当遇到土地纠纷协调不下来、村民外出办事不方便等问题时,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都会帮着跑腿解决。党组织堡垒结实了,山口村发展也迈上了新轨。
据了解,惠州市采取“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在符合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党总支或党委,在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延伸党组织在基层的触角,实现党组织建设重心下移。截至目前,全市党员50名以上的村(社区)共611个,已成立党委(党总支)611个,占比100%。全市有3名以上党员的村民小组共3265个,已成立党支部3256个,占比99.7%。
本报记者潘高耸
新闻推荐
边防官兵在传授急救知识。本报讯日前,惠州边检官兵走进澳头中学,为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活泼的安全主题授课。活动中,边检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