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在左 乡愁在右 陌生环境及不同生活方式,让部分老漂族产生空虚孤单感

惠州日报 2017-01-02 12:58

漂族老人已成为一个庞大群体。

“等孙子大点,能脱开手了,我就和老伴一起回老家养老去。”今年是萱萱奶奶在广东的第8个年头。刚来时买个菜都要家里人陪,现在,和小区大妈们一起跳广场舞还在市里获过奖;刚到惠州除了儿子儿媳,再不认识第三个人,现在,在小区散个步,都有不少邻居和她攀谈几句。即使这样,她还是想回老家。“亲戚朋友都在老家,大家一起养老,省钱也舒心。”萱萱奶奶说。

年逾花甲,背井离乡,徘徊于亲情和乡愁之间……像萱萱奶奶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随着城市化与老龄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因为照顾第三代,或要与子女团聚而离开故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成为老漂族。本是共聚天伦的美好时刻,但陌生的环境、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日渐衰老的身体以及对故土的思念,让他们的心灵无处安放。这些老来背井离乡的一族,有哪些无奈与困惑?

她们的故事

体检一切正常,但就是觉得浑身不舒服

“儿媳妇,你能不能请几天假,我要回家看个病,实在太难受了。”岁末年初,各单位都忙着冲刺,虽然知道自己儿媳妇最近很忙,但李阿姨还是忍不住和儿媳妇商量,看能不能请几天假,儿媳妇在家带孩子,让她有时间回江西老家看个病。

这样的场景在他们家并不少见,每隔一段时间,李阿姨就会回江西看病。每次她回去的时间并不长,三五天就回来了,除去在路上的两天时间,她只能在家呆两三天。由于户籍还没有转来惠州,她并不能购买当地居民医保,去医院看病也不能报销。平时她看看中医,拿点中药吃,实在难受了就回江西看病。即使这样,她每个月仅中药费都要600~700元。儿子儿媳看她经常不舒服,每个月要吃那么多药,而且还经常回家看病,担心她身体有问题,就带她到市中心人民医院进行了详细的身体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但她就是觉得浑身不舒服。

身体不舒服可以吃药,但心里不舒服就难解决了。李阿姨的儿子在珠海上班,两周才回来一次,老伴在附近当保安,儿媳妇在仲恺一单位上班,平时就她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小孩。大的已经上幼儿园了,小的不到两岁。每天家里事情让她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忙,更让她难受的是孤独。儿子不在身边,想说话都找不到人,儿媳妇天天早出晚归,老伴也有工作,平时在家想找个人聊天都难。她和儿媳妇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些矛盾,而且一家六口人挤在一两居室里,生活上难免磕磕碰碰,这些小问题积少成多,让她和儿媳妇的关系闹得越来越僵。“我想把孩子带回老家,儿媳妇不让,但呆在这里,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李阿姨说。

不敢让自己闲下来,停下来就想老家

“姐,我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孩子也挺好的,你就放心吧。”挂完姐姐的电话,溪溪奶奶背着人抹了一下眼泪。

2014年,儿媳妇怀孕,她从山东来到惠州照顾,后来孙女出生后,她就留在这里帮忙。儿子在市区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附近有市场也有超市,生活相当便利。节假日,儿子儿媳去哪里玩都会带上她,惠州大大小小的景点她都去遍了。但每次接到老家亲戚的电话,她都会情绪失落一段时间,“想家呀,这里再好也不是我自己的窝。”她每次这样说,都会遭到儿子的反对,“你就我一个儿子,你老了不找我找谁呀?你们两个老人在老家,谁照顾你们?”儿子打算等过几年,攒点钱再给两个老人买套小点的房子。他们却有另外想法:等孙女上学了,就让亲家帮忙看着,他们回老家去。

“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太孤单了,儿子他们一上班,就我们两个老人和孩子在家,这边的人说话和生活方式都和我们那里不一样,聊不到一起去。”刚来时,孙女还没出生,干完家务后她就去小区坐坐,但她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客家话,这边人说的她听不懂,她说的人家也不懂。就算能聊一会的,但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也说不到一起去,慢慢地,她就不愿意出去了。现在每天照顾孙女,一天忙个不停,但一有闲暇就忍不住想家,但不敢总给老家人打电话,怕打了电话更想家。“回老家,家里亲戚朋友都在,邻居也很好,大家一起张罗吃饭,一起聊天,一天就过去了,不像在这里,简直是数着时间在过。”

一场病花光家里积蓄让她郁郁寡欢

10年前,王阿姨和小儿子一起从海南来到惠州,后来儿子结婚后在仲恺买了房,他们也就在惠州住了下来。小儿子平时帮人送送货,儿媳妇在家做一些手工替补家用。她和老伴都是农场的退休工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并不高,但生活没有太大问题。

2015年,相互扶持的老伴突然走了,让王阿姨备受打击,她的精神、身体都受到很大影响。在老伴走后几个月,她就中风了。经过一年多的调整,虽有好转仍不能独立行走,大小便也无法完全自己料理。

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影响了王阿姨的情绪。因为觉得自己是负担,拖累了儿子儿媳,再加上身体上的不适让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平时一点小事都能惹恼她,进而觉得孩子不想管她,要把她丢掉,在家吵闹着要去死。但发过脾气后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对辛苦顾家的儿子和儿媳更有负罪感。更难捱的是,老伴和她接连生病,花光了家里积蓄,而她现在还要继续吃药调理,由于是异地就医,报销幅度并不高。而她因为不能完全自理,儿媳妇还要照顾她,不能再做手工补贴家用,家里的生活捉襟见肘。这些事情都让她难展笑颜,对生活失去盼头。

社工

将培养志愿者帮助漂族老人缓解孤单不适

“这些老人一有机会就想回老家,一到寒暑假,都找不到人,一问才知道回老家了。”陈晴晴是仲恺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她负责的志愿者关爱漂族老年人健康项目入围仲恺高新区“十大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中心所在的陈江街道甲子社区外来人口较多,其中有不少老年人跟随儿女来到这里,成为老漂族。在为这些老人提供帮助时,她发现,“能做的并不多,看到他们所遇到的困境也很为难。”

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增多以及意外的发生,医疗保健对于老人来说尤为重要,她在为这些老漂族联系免费健康检查时,却多次碰壁。后来有个相熟的医生告诉她,如果是本地老人,这些都没有问题,但外地老人就不行,因为不能异地报销问题,导致很多老人有病宁愿扛着,或者自行在小诊所开点药缓解一下症状。

老漂族生活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孤单及不适应。长时间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地方,心里的苦闷、抑郁无处缓解。而对于老人的痛苦,不少家人并不理解,觉得已提供了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条件。另外不少从农村来的老人,对城市生活很不适应,在与当地老人相处时,语言沟通有问题,只能找老乡或是呆在家里。更有甚者不会使用电梯,她曾遇到一个老人,老人因为看过不少电梯出事的新闻,担心自己一个人搭乘电梯时出事情,就尽量不下楼,只等有人陪同时才会出门。

“我们希望能培养志愿者来帮助这些老人,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其中。这样他们在和老人们相处过程中能更清楚知道老人的烦恼与痛苦,在和自己父母相处时也会更加体谅父母,知道如何帮助自己的父母减少烦恼。”陈晴晴说。

心理咨询师

要帮老人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老年人到了这个年龄,他们会考虑:我现在还有没有什么用,我的价值、归属在哪里?有些老年人在帮忙料理家务、照顾孙辈的过程中还是会觉得心里很空虚,因为他们还需要社会上的支持。”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余晓洁表示,赵喜昌就是一个漂族老人,他退休后被女儿接来养老,一个偶然机会在东江救下一个溺水的人,从此以后就经常帮忙义务救捞。这是因为他在救人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归属感。但很多漂族老人在异地无法找到自己力所能及或有兴趣的事情,从而造成心灵上的空虚。

近几年来,余晓洁常遇到年轻人,特别是外地来的,说他们的父母很需要心理咨询,说他们父母宁愿被人骗去花高价购买保健品也不愿意相信他们。这是因为这些老人在他们那里无法获得被关注感,也没有共同的朋友。这些漂族老人在一个新环境里,有很强的心理关怀需要,如果长期被忽视,在子女这里无法获得的话,他们宁愿相信卖保健品的外人,也不愿意亲近自己的子女。

要解决老漂族的不适应,余晓洁建议要内外一起解决。一方面需要老人自己去调整,尽量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此外在老人刚搬来的前3个月,家人应承担起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的任务,鼓励老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主动帮助寻找适合他们的小团体,让他们加入其中。另一方面,社工机构也可以起到链接作用,组建老年服务队,让老人们做一些类似于护送孩子上下学、社区卫生监督等工作。还可组织老年人去帮助年长或更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政策

目前仅公交优待和共享虚拟老年公寓惠及老漂族

据市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惠州市老年人可以享受的优待政策涵盖了医疗、交通、意外以及津贴等方面,包括困难空巢老人可申请享受空巢老人政府津贴,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享受免费乘坐本市公交车等优待。年满70周岁的老年人每年均可享受由政府出资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保障。年满80周岁的老年人可享受老年人政府津贴,还可以通过惠州市关爱老年人服务平台共享虚拟老年公寓。

但这些优待政策目前仅有公交车优待以及共享虚拟老年公寓是针对所有在惠老人。“优待政策惠及漂族老人是未来努力方向,逐步推进。惠及所有在惠老年人的公交优待政策在全省来说是比较领先的。”

她们如何融入新环境

偶遇老乡结伴加入广场舞队

2015年,王姨的小孙子出生,没人带,退休在家的她和老伴就一起来惠州了。刚来没多久就遇到广东的梅雨季节,从干燥寒冷的甘肃来到潮湿闷热的广东,王姨身上起了不少湿疹,又痒又疼,越抓越严重,而且用药只能缓解一时的难受,这一处好了又会在其他地方再长。

而且因为气候关系,王姨感觉就连这边的食物味道都和家里不一样,就算自己在家做,但想吃一口家乡味都难。吃不好又住不好,王姨萌生了将小孙子带回老家照顾的想法。儿子儿媳也知道她对这里不适应,对于她提出的回家想法也支持,只是要求孩子离开不能太久,还是要在父母身边长大才好。但当时孩子还太小,离不开妈妈,而且这边也确实需要人帮忙,王姨也就只能先在这里住下了。

为了帮她适应环境,晚饭后,儿子经常会和她一起去小区散步,顺便介绍小区的设施和环境。“我想着她在老家爱跳广场舞,就鼓励她在这也去跳,但可能是因为刚来有些拘谨,不好意思去。”后来一次晚上散步时,他们碰到一个甘肃老乡,这下王姨可算找到伴了,两人一拍即合。有了老乡陪伴,王姨也不害羞了,和老乡一起加入小区的广场舞队。从那以后,每天晚上7点多,王姨就赶着出门去跳舞,风雨无阻。

现在她还玩起了微信,有自己的舞蹈群,和广场舞的老姐妹们聊天谈心。今年过年她决定不回家了,就在惠州过年,而且等以后孙子大了,他们也常住这里,等夏天时再回家避暑。

楼顶种菜,种出一帮老姐妹

“我女儿说,生姜1.9元一斤,你要不?”“要5斤呀,好,等到了我给你送家去。”这样的对话,在珍姨家里常常出现,哪里有实惠或谁家有闲置的东西,她们都会互相告知。现在珍姨小外孙用的扭扭车就是她种菜时结识的姐妹送的。

其实珍姨来惠州才3年,刚开始也很不适应,总想回家。自己一个人在家,实在太无聊,她就去市场买了点菜种,在楼顶的花盆种菜。开始就几盆,慢慢地越种越多。不少上来晒衣服的人看到她种的菜会随口和她聊几句,一来二去,大家渐渐熟悉了。她会经常把自己种的菜分给别人,别人也会邀请她去家里玩。还有人提出能不能一起种菜,她想着反正有那么大的地方,一起种还多个人说话,她就答应了。这样一来二去,整栋楼的阿姨、大叔,她几乎都认识了,大家的话题也从种菜到家长里短再到社会新闻,什么都能聊。

名词解释

漂族老人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年轻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工作。近年来,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都有将老人接到身边的想法,一是老人可帮忙带孩子,二是自己能尽孝心。于是,孩子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余年。这样的老人被称为“老年漂”或“漂族老人”。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漂族老人已成为一个庞大群体。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姚亚超本版图片/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新闻推荐

第三届手机摄影赛结果揭晓

本报讯(记者魏怡兰通讯员张曼平杨柳青)日前,区总工会在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举办仲恺职工之家APP之夜暨2017年迎新春文艺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