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换来市场“乘法” 新“惠42条”为民营企业注入发展新动力,去年前11月为全市企业减负97亿

惠州日报 2017-01-04 12:49

已是我国本土汽车电子行业前三甲的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车载电子产品热销海内外,公司年产值超过23亿元,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就达到1.6亿元,其中单是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投入就超过3000万元。

令企业负责人感到欣喜的是,近几年越来越多利好政策不断为企业减负。利用省下的成本反哺创新投入,使得类似华阳通用、德赛西威这样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制造效率上提高了30%。

这只是惠州市减负惠企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惠州市不断创新 “暖企惠企”举措,新“惠42条”实施一年来,为企业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企业家有何新诉求、新期盼?围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大力实施“企业成长计划”,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惠州市有哪些新谋划?

关键词 权力减法

“拆墙松绑”激发民间创新创业活力

如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管理服务的“加法”,换取了企业、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

一直以来,惠州市通过制度创新、优化服务,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隐性成本。

从“惠28条”、新“惠28条”,到“惠42条”,再到2016年年初出台的新 “惠42条”,变化的是扶持力度、扶持范围和扶持方式,不变的是惠州市“放水养鱼”的良苦用心。

比如,惠州市率先在全国开展注册资本登记改革试点,推出 “零首期”“免验资”“认缴制”等6项注册资本登记改革试点措施,市工商局率先试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登记,全面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五证合一、电子化登记等多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措施,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

尤其是为了激活民间投资,新“惠42条”“拆墙松绑”,提出要坚持“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的领域,推动民营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

做好政府权力的“减法”,进一步激发民间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广东省重大项目暨2016年面向民间投资项目推介会上,惠州市共推出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14个项目,总投资约83亿元。2016年1~9月,全市民间投资完成927.32亿元,增幅16.4%,占全市固定资产比重为67.1%。

而另一个“减法”,则是为企业减负。

一直以来,惠州市积极实施减负惠企行动,在贯彻落实中央、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全额免征39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省、市、县(区)级收入。

堤围防护费是行政事业性收费中的大头。不过,从2014年起,惠州市分两年减免此项收费,并于2015年起全额免收此项费用,为广大企业减负。

2016年,惠州市为企业减负又放大招,此前出台的《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6—2018年)》及“五个行动计划”,其中“降成本行动计划”从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入手,打出“三降一补”的“组合拳”,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市发展和改革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为企业减负合计约97.4亿元。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约9.6亿元、人工成本约0.96亿元、税负成本约55.5亿元、社会保险费(含住房公积金)约13.4亿元、财务成本约14.9亿元、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约2.8亿元、物流成本约0.2亿元。

2016年6月13日晚,央视二套财经频道《财经评论》栏目,重点报道了惠州市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做法,认为惠州市先进经验为全国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活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关键词 服务加法

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惠州金泽国际物流园是粤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包括区域配送中心、多式联运中心、物流采购中心和物联网信息中心等。

2016年春节后,该企业遇到融资难题,难题出现之时正是物流企业现金流需求最大的时候。

时逢新“惠42条”出台,企业将困难反映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通过走访了解详情后,一方面积极协调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等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另一方面,联手市金融工作局帮助企业对接本土银行,及时为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缓解物流高峰期园区现金压力。

正是在全市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推进下,为该企业高效解决了融资难题。

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惠州市专门设立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运作一年半以来,有284家企业获得17.88亿元贷款支持。2016年,有186家企业因获得基金贷款而减少贷款成本1162.9万元。2016年,全市首家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 粤财普惠金融 (惠州)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在企业贷款利率、担保费率年化率和贷款保证金等都有较大的优惠政策,这是继惠州市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后,出台的又一个实实在在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举措。

作为 “送政策进企业”的得力方法,近年来,惠州市以“企业服务月”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2016年,惠州市首次组织小分队下基层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首次建立部门“服务企业网上评价”系统,企业纷纷点赞。

市经信局还升级改造了“市企业服务集市网上平台”并推出手机APP版本,2016年平台共收集企业诉求件377件,办结率99.2%。

服务做“加法”,全市在行动。比如,市科技局强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2016年组织288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惠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将超过450家,比2015年增加80%。市残联、市财政局和税务部门联手降低残疾人保证金征缴,为用人单位减负37%,为亏损企业减负69%。市经信局联合惠州供电局推动企业参与省电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扩大试点工作,2016年1~11月为企业节约电费7701.52万元。市国土资源局推进落户项目向园区集聚。市商务局推动惠州信保工作,2016年支持惠州市企业出口84亿美元,同比增长4%,当前承保客户数约600家,其中专项服务小微出口企业达480家,占总参保企业数量的80%;帮助惠州市出口企业化解风险,换回企业经济损失3.7亿元。

关键词 市场乘法

落实惠企利企政策扶持民企发展

“放水养鱼”“拆墙松绑”,换取的是企业、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

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9748户,其中企业26888户,个体工商户42860户,分别同比增长28.34%、55.56%和15.64%。

仅仅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86.48亿元,增长10.1%,高于全市GDP增速2.3个百分点,增加值总量占全市GDP总量44.1%。截至2016年9月,全市共有民营经济户数39.95万户,同比增长12.1%;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5838.43亿元,同比增长17.0%。

服务没有止境。如何让政策利好充分转化为企业的行动和成效,让中小企业政策不用受阻“最后一公里”?

为此,惠州市提出将借助“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一门式、一网式、一页式(企业专属网页)、一机式(手机版)”服务,实现各类服务事项咨询、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统一办理,方便企业办事,更为便捷地了解掌握各类利好政策。

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要做好服务,打造“永不落幕”的企业服务网上集市,做到月月都是“企业服务月”,将进一步优化升级企业服务集市网上平台,推动“企业成长计划”工作,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帮助企业降成本,促进企业轻装上阵,实现更好发展。

惠州市将坚持抓大不放小,全面落实各项惠企利企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努力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本报记者田铁流 通讯员李睿

新闻推荐

惠州新?两地教育界人士交流经验

日前,中日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在北师大惠州附属学校举行。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以及日本新?市小学校长联合会13名校长、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