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孩子气 关爱要讲艺术 心理咨询师:把老人当小孩看,会让他们感觉老无所用
本版图片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爸!您怎么就不听劝呢?
生活中,许多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家里的老人,活着活着就“返老还童”了。倒不是说他们的容貌变嫩了,而是说他们的心理、行为、脾气等变得越来越像孩子了。有不少人因此管老人叫“老小孩”,对待老人时,也像对待孩子般:老人将事情做出格了,年轻人便加以斥责;老人发脾气了,年轻人低声下气哄哄……然而,不管哪种态度,对老人身心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何跟老人沟通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呢?
老人活成了孩子样
个案一
不给买保健品就发脾气,家人都得哄着
近日,说起家里的老人,市民阿文就头痛。阿文的家公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还经常喊这痛那痛的,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到处是毛病。于是,他痴迷保健品,并且疯狂地让子女给他买。子女越是顺着他意,他就越是变本加厉。“前几天他才让大伯从老家买了羊胎素口服液扛到我家来。我一看,一大箱!真是吓死宝宝了。”
阿文说,家公在几个孩子家里轮番住,大家轮流着细心照顾。在家公的闹腾下,每个人家里都囤积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阿文最记得2016年春节时,大家回江西镇上老家过年,家公硬是吵着要大伯开车去县里买保健品。大伯不愿意去,家公便跑回房间躺在床上发脾气。后来,嫂子开口:“我开电动车去县里给你买好不好?”这才好不容易把他给哄妥了。
家公最喜欢看电视里的保健品推销广告以及养生节目。“每次看后他都说:"这个说的症状就是我,这个药就是针对我的,我就要买这个。"”有一次,家公看到电视上介绍的玳玳花很好,于是极力要求阿文给他买。药房没得卖,阿文就在网上买了三四包。可是家公冲水喝了两三次后没了兴致,就再也不喝了。过了很久,阿文只能将这些玳玳花当垃圾扔掉。“之前看电视买的肾保片,吃了两天说没效果,后来也不吃了。每次贪新鲜买的保健品,最后都成了废品。老人爱买保健品,我作为儿媳,也不好插手制止。我也怕被人说不孝,只能由着他。”
个案二
贪小便宜被骗,孩子都懂的道理她咋不懂?
“不知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小孩子都懂,她竟然不懂。真的不知道怎么沟通。”说起妈妈最近的一件事,市民小联至今还很来气。
前段时间,小联的妈妈从朋友那儿听说,只要投资某公司的贵价药材,除了能免费享用等额的药材外,还能轻松地成为“股东”,实现分红。“当初她跟我提过这事,我一听不靠谱,叫她不要投钱,她支支吾吾地没有表态。我以为这事儿就过去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她竟然打电话来问我要不要报案!”小联的心情顿时无法言喻,她了解后得知,投资公司的负责人“走佬”了,而妈妈投入的5000元也打了水漂。小联狠狠地训了妈妈一顿:“你怎么那么蠢啊,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你还是小孩啊?”妈妈则说:“哎呀,我不是想赚点钱来补贴家用吗?”
吃了亏总该长点记性变聪明了吧?然而,这次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又是不知从哪里认识的朋友,跟她借了几万块钱,结果人又跑了,钱又拿不回来了。”小联说,自己平时忙于工作,只能在周末抽空陪妈妈。妈妈在社会上结交的朋友不少,朋友的素质却参差不齐。“早前她跟我们说有个朋友要跟她借钱,每个月的利息可观,可以补贴家用。我见数额这么大,劝她不要借,最后还是不听,现在又被骗了。”小联很无奈。
晚辈的为难
当面教育怕老人伤心,轻声婉转怕他们有想法
记者采访了一些年轻人发现,老人的“孩子气”往往让晚辈不由自主地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当面教育怕老人伤心,轻声婉转又怕他们有想法,有时候晚辈们也感觉到为难。
“感觉人越老,内心越敏感。”刘先生有深切体会。为了让爸妈追上时代的步伐,2016年,他给爸妈人手更换了一台智能手机。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后,爸妈成了十足的手机控,家里还因此掀起了不少风波。有一次,妈妈在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聊微信,刘先生很是恼火:“小时候不是教我吃饭要认真吃吗?”没想到,妈妈饭才吃了一半,就躲进房间被窝里哭起来了。“养了你那么多年是白养了,现在连看一下手机都不让。”妈妈哭着说。刘先生一边哄,一边劝说、解释,才把妈妈激动的情绪安稳下来。还有一次,一家人外出就餐,刘先生的爸爸顾着玩手机,忽视了孙子。刘先生说了他几句,爸爸便“噌”地一下站起来,狠狠把手机砸地上摔碎了,在众人诧异的眼光中转身离去。
李先生则对爸爸热衷吃保健品很为难。李先生好声好气地劝爸爸:“不要吃那么多保健品,吃新鲜的蔬菜、肉、蛋、牛奶不是更好吗?”然而,爸爸却很相信别人说的话:“吃保健品好,我这种病,不能吃蛋、奶。”李先生感到很不可思议:“别人可以乱讲话,说话可以不负责任,但是家人是绝对不会害你的,你怎么听信别人的话,不信家里人的话呢?”父亲依然很顽固,李先生知道,改变他的过程是一场持久战。
小秋对待父母的态度则很小心谨慎。她说,既要遵从老人意愿,又不能违背自己原则。“怕一个不小心说出的话刺伤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怕他们会觉得儿女不愿意养他们等等。”
该不该把老人当孩子看?
“孩儿语”会让老人烦恼增加、自尊心受损
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经常像对待小孩一样跟老人说话,会让老人折寿8年。研究人员对美国俄亥俄州某镇660名年过50岁的人进行长期调查后发现,把“乖乖”等常用于孩子的词用在老人身上,会让老人感觉心情沉重、自尊受损,进而影响健康。耶鲁大学公众健康研究院教授贝卡·利维博士的结论是:就影响长寿的因素而言,人们对老人的态度比胆固醇含量、抽烟或运动的影响更大。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对自己的衰老持有消极态度的老年人与持有积极态度的老年人相比,残疾恢复情况欠佳并且平均寿命减少7.5岁。这些研究和调查结果无疑给人敲响了警钟:要想老人健康长寿,首先必须消除过度将老人当做小孩、弱势群体的心理。
惠州市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主任刘夏指出,实际上,许多老人的“孩子气”源于他们内心的孤独。许多老人的子女不能时常陪伴身边,老人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渴望情感关注和心灵陪伴。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年轻人把老人当“老小孩”对待。
刘夏指出,“老小孩”对不少老人来说是个负能量很强的词。许多子女在对待老人时喜欢用“孩儿语”,例如“乖啦”、“听话”、“听我的”、“你行动不方便,小心点”等,这些“孩儿语”传递出来的信息,会对老人产生负影响。老人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逐渐缺失,需要人帮助。很多老人怕老,不接受老,对老有恐惧感,“孩儿语”让他们觉得自己老无所用,心情沉重,烦恼增加,自尊心受损。如此一来,老人会产生更强的自我暗示:“我老了,不行了,需要别人照顾。”因此,老人变得消极、敏感、对生活没有激情。“老人心理的蜕变导致身体的变化,身体逐渐依赖于年轻人,这就是为什么哄老人可能让老人折寿的原因。”
该怎么跟老人沟通?
要有耐心,同理心
刘夏说,老年人的脑部机能慢慢退化,生理功能下降。要理解、尊重、接纳老人的生活习惯,对于老人一些孩子般的行为习惯,别呵斥、嫌弃。
例如有的子女看不惯老人爱买保健品,实际上,应该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爱买保健品这种行为背后的本质是老人想要健康长寿。如果一下子就否定他们,会让老人产生逆反心理。子女应该先肯定、接纳老人的行为,再进行引导。“可以结合老人被保健品洗脑的相关报道,告诉老人,市面上的保健品并不是完全可靠,有些吃了有可能适得其反。作为子女更想父母身体健康,劝老人将饮食和锻炼相结合,同样可以达到健康的目的。”刘夏说,子女一一进行分析,让老人作选择,能让老人更理智。“当然,要改变老人的看法,或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就考验子女的耐心和同理心了。”
多肯定,多夸奖
“老人该哄,但要讲究哄的艺术。”刘夏说,内心孤单的老人最需要心灵的陪伴,哄老人时,要找老人感兴趣的话题。有的老人喜欢怀旧,可以听老人讲过往故事,用心倾听、多肯定、多夸奖。比如可以夸老人“你的声音很亮”、“你的思维比我敏捷”、“你很棒”等,给老人认可感。另外,还可以请教老人:“这个怎么做,你教教我好不好”,让老人感觉被需要、孩子相信自己,有价值感。
用平等的语气,注意语速
在跟老人交流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速。很多老年人会察言观色,对脸色、语气很敏感,子女应尽可能保持亲切、和颜悦色地对待老人。老年人听力下降,子女也该将语速降下来,注意讲话的节奏,老人听不清楚时,就耐心地重复讲几遍。
生活中应用平等的语气跟老人交流,让老人感觉被尊重。少命令式的语气,多询问。例如“对老人说:"我们今天中午喝粥还是吃饭呢",而不是说:"我们今天中午喝粥吧。"前者让老人做选择,表现出对老人的尊重,让老人感觉自己对身边的事情也能掌控,有自我价值感。”
不要过度呵护和照顾
刘夏提醒,如何对待老人,老人就会呈现怎样的状态。子女不要过度呵护、照顾老人,不要让老人太过于依赖年轻人。子女应鼓励父母外出多交朋友,营造与人交流机会,走出心理孤独的圈子,最终老有所乐。家里有条件的,可以让老人养鱼、种花、学书画,让老人有精神支撑,激发他们对于生命的憧憬。
对于比较敏感的老人,要避免提及衰老、疾病、死亡等话题,多跟他们谈谈开心事、分享工作事、社会新事物。“对于失伴、自闭等的特殊老年人,则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
●声音
“有时想让老人学点新事物,不自觉地就把他们当小孩教了。其实老人是不喜欢这样的,还是要顺其心意为好。”
——— “跃科”
“每次对父母急脾气地说完话后,都会后悔,检讨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说呢。但是下一次还是忍不住,我要改正。”
——— “鸟鸟儿1120”
“的确现在的我们对老人的态度就是嫌弃他们烦,可是我们也会有为人父母的时候,想想到时候我们又想子女如何对待我们呢?”
——— “萧滟滟”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陈春惠
新闻推荐
加强民生事项监督推动民生实事落实 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本报讯(记者黄晓娜通讯员郭敏)昨日,出席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市人大代表分组审议了《惠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