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可建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聚集区 来自国家、省的专家学者支招惠州绿色发展
许振成。
赵细康。
吴志峰。
刘纪显。
吴大磊。
“惠州要争取成为广东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聚集区。”“我们应该把对环境的被动保护变成对环境资源的主动供给。”昨日上午,惠州绿色发展高峰论坛举行。来自国家、省的专家学者应邀到惠,围绕“践行绿色发展,建设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主题作主题演讲。
■国家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许振成
工业须全部进入各类大小园区
惠州应该如何创新跨越发展?许振成认为,第一,惠州不应寄希望于三次产业比例有突发的变化,而应追求三次产业比例在发展中的逐步调整,且第二产业至少再领先10~20年。第二,可向重化带动轻化,电子带动智能化,零件带动整机,整机带动系列产业,系列产业带动人性化消费潮流的创新制造业发展。第三,可由人性化消费潮带动旅游业、养老业、教育业,进而朝着去农民、美农村、兴农业的全市域社会创新发展。第四,可实施区域性“三产”联合生态循环发展,经济社会综合低碳绿色发展。
同时,惠州应该以创新思维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对发展的制约,如在分功能区发展中更加集约地分类利用,分类用地不能干扰到区域性的生态功能;工业必须全部进入各类大小园区,园区必须设生态功能防护带,园区企业生产对防护带的生态功能不能有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生态环境功能的需求减少可支撑的基础设施等。
“人类的发展已经证明,纯天然的生态环境能力难以支撑现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许振成认为,如今,我们应该把对环境的被动保护变成对环境资源的主动供给,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
从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两方面提能效
“绿色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资源节约即少取,环境友好即多予。”赵细康说,省社科院日前做了一个全省绿色发展指数的评价,惠州以837分居全省首位。尽管惠州的综合评价十分不错,但是在能效提升方面仍有进步的空间。
“惠州可以从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两方面去提升能效。”赵细康建议,第一,实施能效对标工程。企业是用能主体,要精准发力,精细化管控。同时要实行行业对标、企业对标、产品对标三个层次对标,再以惠州现有重点行业、企业、产品为重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寻找行业、企业、产品能效标杆,为下一步能效提升提供目标参考。第二,要实施能耗“双红线”管控,增量达到行业标杆值的,方能准入,存量要在限定时间内达到行业标杆或者次标杆值。第三,要建立用能绩效与资源配置挂钩制度。一方面根据企业能效水平与达标情况制定差别化政策 (包括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用能政策等),另一方面适当引入市场化手段,增加管控的灵活性(如用能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根据能效水平制定初始用能权分配、新增量有偿申购、超限额差别收费等政策)。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刘纪显
惠州拥有良好的绿色发展基础
2016年12月发布的国家 《“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将在全国形成20个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刘纪显认为,建设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对惠州环保产业的发展是一次重大机遇。
“惠州拥有良好的绿色发展基础,可以考虑发展环保服务产业,争取成为广东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聚集区。惠州也完全有可能争取到这次机会。”刘纪显建议惠州可率先对创建 “惠州广东环保服务聚集区”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争取将建设广东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区纳入正在制定的《广东省“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参照国家规划对惠州创建广东环保服务产业集聚区进行规划,建立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的惠州广东环保服务产业聚集区,依据规划对环保服务产业企业实施目标培育。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导吴志峰
惠州“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定位有底气
“这两天来到惠州,了解到惠州的城市定位——— 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我顿觉眼前一亮,惠州提出的这个定位也是有底气的。”吴志峰说,“绿色化”表达了惠州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生态文明价值追求,要把绿色化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进城市空间绿色化、产业发展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更具绿色内涵的生态名城决心。“现代化”则体现城市发展的趋势和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即惠州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方向,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让城市更加便利,营造宜居城市环境,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山水城市”则反映了惠州的自然特征和城市形态。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吴志峰认为,惠州可从完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科技文化系统三个途径来完成对城市绿色发展的把控。经济系统方面,要准确定位,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夯实绿色发展经济基础;社会系统方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产、城、人”要素融合与协同发展;科技与文化系统方面,要汇聚智力资源,提升文化惠州建设,打造绿色发展软实力。
■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大磊
要持续保持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
“广东绿色发展目前处于承载能力的极限期、处于总量排放的拐点期、处于质量改善的攻坚期、处于发展保护的两难期。”吴大磊说,广东的绿色发展颇有成效,如经济福利远大于环境损害,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日益改善等,但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吴大磊建议,要持续保持广东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向传统模式要动力。要严控总量,促进主要污染物提早达峰,并努力削减峰值,扩大污染物约束性指标范围,实施差别化措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总量控制方案,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标准等。二是向新模式要动力。要建立市场化减排机制,提升管控的全面性,降低管控成本,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等。三是向结构要动力。要继续将“降煤”作为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一要务,将“气化”作为当前能源结构优化最佳路径等。四是向制度要动力。要改变重技术、轻制度的环境“弱治理”模式,改变“重工程、轻管理”的局面,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预警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等制度。
本报记者龚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龚妍通讯员魏军李志龙)昨日,“泥妙漫纱”———王云鹏陶艺雕塑作品展开展,老同志汤聘辉、陈恩强、黄新林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