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备年货农家鸡受追捧
乡下农家鸡成了市民备年货的新宠。
客家人素来有 “无鸡不成宴”的传统,在亲友团聚的春节餐桌上,更是少不了鸡这盘主打菜。当下,随着人们对饮食品质追求更高,以及网络信息的便利,乡下农家鸡成了市民备年货的新宠。
靠网络做向导,市民下乡找年货
数着日子离大年除夕越来越近了,家住水北新村的周大妈开始操心起储备年货的事来。这个周日,趁着儿子儿媳不用上班,她赶忙催儿子开车,带她来到惠城区横沥镇潭头村。
周大妈这一趟是特意去买鸡的,早在半个月前,她就已经从朋友那里打听到,潭头村有户人家养了鸡,除了自家食用的还可以卖一些给他人。她要到联系方式加了对方的微信,并通过手机视频看了那些鸡的样子,觉得很不错,就让人家留了5只。以前住乡下,周大妈自己也曾养鸡,如今搬来城里快20年了,内心却还是念念不忘家鸡的味道。前年儿子买了车,加上乡下的网络也好了,方便找得到地方,这两年她都是专门到村里买鸡。
“你看农家吃五谷杂粮,在地里跑跑跳跳长大的鸡,毛色光鲜活力十足,相比关在笼子里养的那种,一看就不一样,更别说肉质口感的差别了。”她介绍说。虽然买农家鸡并不便宜,而且要跑老远的路,但许多跟周大妈一样爱吃鸡肉,又追求食材质量的街坊,还是宁愿多花点代价,到乡下去找中意的东西。
村民养鸡晒网上,客人闻讯找上门
这一边城里客青睐农家鸡,农家鸡价高又好卖;另一边一些村民也敏锐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并从中找到创收的门路。他们纷纷把自家的院子、果园等利用起来,特意多养一些鸡来卖。
惠阳区永湖镇老围下村村民陈雪标,就利用屋后的荔枝园养了一群鸡。为了保证鸡的品质,他不用工厂生产的饲料,而是煮稻谷、麦麸和玉米粒来喂,还天天把鸡赶到地里去,吃菜叶、草籽和昆虫。养鸡场的鸡两个月左右就能出一批,他养一批起码得半年。
“像我们这山旮旯里,以前就算有好东西,也没人愿意来。现在有城里客人来了,人家是来找地道货的。我们不能因为东西值钱了好卖了,就只图多出货多赚钱而丢掉了本色。”陈雪标说。
每天除了悉心喂养照料鸡群,他还不断通过微信直播自己的养鸡故事。比如给鸡煮稻谷做饭、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窝蛋、鸡夜里飞到树枝上去、狡猾野猫又来偷鸡吃、自己给小鸡当“保姆”之类。
原生态的养殖方式和新鲜的营销方式,帮陈雪标吸引了众多粉丝,这段时间尤其火爆。鸡还在养着呢,其中不少却早已有主了。“好多都是人家订了的,有些在微信上都付过钱了。有到村里来抓的,也有要我送过去的,这些天真是累得不行。”陈雪标虽然嘴里说累,脸上却是灿烂的笑容。
文/图 本报记者罗孝宗
新闻推荐
贴福字画生肖逛花市社工老人快乐迎鸡年 春节快到,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老人怎么过年
86岁的杨伯与中心社工一同布置房间,把“福”字贴在玻璃门窗上。社工陪老人制作烘托新年气氛的手工小鸡。新春佳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