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朋友圈很专一只发书画诗词 陈江叶晓东的朋友圈成亲朋好友了解当地文化书法信息的一扇窗口
临近春节,叶晓东忙于参加各个协会组织的送春联下乡活动。
叶晓东的微信朋友圈都是文化类信息。
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看到什么?或许是生活点滴,或许是名人名言,或许,这是一个了解他人的窗口。叶晓东,他的朋友圈没有圈中是非,唯一的主题就是发布文化、书法、国画、诗词等消息,尤其是仲恺高新区和陈江街道的文化活动。从工作延伸至生活,无意之中,他的朋友圈成为外人了解仲恺文化和陈江文化信息的一扇窗口。
一边挥毫写春联,一边微信直播
“仲恺高新区书法家协会活动快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活动快讯”、“市汉文化促进会活动快讯”,打开叶晓东的微信朋友圈,映入眼帘的都是这类文化活动消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叶晓东将发布这些文化活动消息当作己任,每天乐此不疲地编辑、发布朋友圈,每天发布的内容在3~5条,即使是参加完活动、身体疲倦的情况下,也不会忘记在朋友圈发布消息。
前阵子,仲恺高新区书法家协会组织书法家在仲恺公园、富丽家园小区、惠环市场、陈江街道观田村、潼湖镇红岗村等地,共举行了13场“中国书法进万家”公益免费送春联活动。叶晓东作为仲恺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忙完了这边忙那边。他还参加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汉文化促进会举办的多场送春联下乡活动,连日来,连续参加了15场送春联的活动。
在潼湖镇红岗村,叶晓东和另外4位书法家,从上午10点一直写春联至下午4点,共写了700多副对联,身体上的疲劳自不用说。即使疲累,他发布微信朋友圈的兴致却丝毫不减,这边挥笔写春联,那边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就在直播着送春联活动,用他的话来说,还是 “新闻轮播的形式”。不少亲友看了他的朋友圈,都知道了这些协会的送春联活动,纷纷跟他要春联,有的还在微信群里以跟帖形式跟他订写春联,微信直播的效果好到出乎他意料。
不发广告不拉票,朋友圈里只有书法艺术与文化活动
2014年以前,叶晓东用的是老式手机。2014年春天,一次偶然机会,叶晓东和市书协几位书友聚在一起写书法,雅集之际,书友们纷纷掏出手机来发微信,叶晓东这才发现有微信这么便利的好工具,自己太落后了。于是,第二天,叶晓东便马上跑去买手机,他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台智能手机,开通了微信。当他发出第一条微信朋友圈后,回复点赞的人不少。
后来,叶晓东开始在微信里宣传书法、艺术,效果不错。“我读过中山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知道如果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信息太杂乱,就没有核心和亮点。”叶晓东拿定主意要把朋友圈做成自己的文化标识,因此他的朋友圈排除一切私人信息,不发广告不拉票,一心一意地经营成一个仅有书法艺术、文化活动的天地。
叶晓东说,微信传播信息快速、方便,是社会普遍使用的沟通工具,自己也得跟着社会步伐和动态走,顺应时代潮流。朋友圈是了解信息的一个窗口,在叶晓东看来,朋友圈要传播正能量,让人们感受到和谐与上进,形成良性循环,而朋友圈就是把正能量传播给亲朋好友的最好途径。
挑选时间节点发布朋友圈,吸引书法爱好者加入书协
叶晓东曾在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文化站工作了6年,在文化站任职时,他在本职工作之余,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开通微信后,在他的朋友圈里就经常能看到当地文化盛事、民俗活动及其他活动消息,形成当地文化消息的综合报道。有的朋友直接把他朋友圈当作消息窗口,看到有什么活动就跟他报名参加。
叶晓东本身是中国书画研究院、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惠州市书法家协会、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惠州市汉文化促进会等协会会员,他在这些协会中学习、成长,也希望把这些感受分享给亲人朋友,因此在他的朋友圈中也常见到这些协会组织的各类消息。
叶晓东常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他一边背着单反相机拍,一边用手机拍。“用手机拍的,马上就可以编辑好照片、文字,发送到朋友圈。”现在,这个专注于传播正能量的朋友圈成了叶晓东的个人标识,也无意中成了亲朋好友了解仲恺区和陈江街道的文化、书法信息的一扇窗口。在3年的微信经营中,他摸清了一些规律,早上8点30分、中午12点、下午6点还有晚上10点这几个时间点都是刷朋友圈的高峰期,在这些时间点发布信息,传播效果更好。
叶晓东的微信朋友圈有近800位联系人,朋友圈的组成包括领导、同事、亲友、书法圈商业圈朋友、文化界朋友等。叶晓东通过微信,方便大家实时了解各类活动的进展情况。此外,还吸引了不少书法爱好者加入到仲恺高新区书协,对于叶晓东来说,这就是朋友圈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文/图 本报记者陈春惠 黄桃
新闻推荐
携手共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陈奕威在《向书记说说心里话》发表主题帖向网友拜年
本报讯(记者谢超平)“恭祝各位网友新春大吉、家庭幸福、万事如意!”昨日,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