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理念编织城市更加美好未来 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将使城乡交通更顺畅产业体系更完善人民生活更时尚

惠州日报 2016-12-03 14:09

惠州市扎实推进“两港三网”建设,市民出行越来越便捷。这是厦深铁路从惠阳淡水城区穿越而过。 资料图片

“家在花园里,城在山水间;半城山色半城湖,美丽惠州和谐家园……”一曲婉转动听的《美丽惠州》,唱出了惠州秀美可人的城市环境。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良好的生态环境、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多层面的城市空间体系……这一切,正是得益于惠州坚守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坚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城市品格。

如何让一座城市变得更有魅力,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市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科学、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和规范的城市管理,让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有了更多期许。此前,本报对“绿色化”“山水城市”的内涵分别进行了初步解读。本文将从“现代”这一关键词入手,探讨山水城市的“现代”维度。

山水城市的“现代”解读

围绕市党代会提出的 “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定位。

“山水城市”反映的是惠州的自然特征和城市形态,“现代”体现的是对未来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对现代生活的向往,“绿色化”表达的是对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座现代山水城市,名山挺拔、秀水蜿蜒、碧海荡漾,这是惠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是惠州人民长期以来精心呵护的宝贵财富,也是惠州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

城市定位中的“现代元素”告诉我们,这座山水城市有别于传统的田园城市,它是一座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山水城市,是一座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城市,是一座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现代城市。

如何建设现代山水城市,让梦想照进现实?靠“回到从前”来解决今天出现的问题并非正路。

市党代会提出,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丰富提升现代城市内涵,适应未来城市规划布局、生产运营、市民生活的发展趋势,注重运用现代科技,融入现代元素,使城乡交通更加顺畅、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时尚。

构建便捷高效现代交通网络

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是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

11月2日,惠州机场往返济南和南宁的航线在同一天实现首飞。复航不到两年,惠州机场航线已达11条。

频频开通新航线的背后,是旺盛的市场需求。

大家也留意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空间蔓延与交通问题开始凸显,交通发展与山水格局制约的矛盾十分突出。

如何妥善处理好自然地理特征与城市空间演化的关系?如何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

惠州响亮作答:过去5年,扎实推进“两港三网”建设,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7公里,惠州机场顺利复航,海湾大桥、厦深铁路、莞惠城际相继通车,立体化交通大格局日趋完善。

随着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即将启建并在惠州市区交会形成枢纽,拥有3条高铁线、9座高铁站的惠州将成为“高铁大市”,全面融入广州、深圳特大城市“30分钟生活圈”。

未来5年,惠州市将不断加快“两港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发展支撑能力。完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推进惠州港扩区提质,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提升港铁联运水平,尽快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加快惠州机场二期和空港经济区建设,谋划发展通用航空,建设航空大港。加快武深、河惠莞、河惠汕、韶惠等高速公路惠州段建设,完善“七横五纵一联”高速公路网,打通与深圳、东莞、河源、汕尾的34条快速通道,力争高快速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加快赣深高铁、广汕高铁等项目建设,启动深惠城轨、惠州地铁1号线及深圳地铁14号线延长线规划建设,力争轨道交通突破500公里。

站在市区朝京门城墙上,一边是浩浩东江水,一边是美丽的西湖,其间跳跃着的就是城与山水的关系。蓝天

中,是由11条航线连缀而成的空中交通网络;地面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而在东江、西湖下面,城市轻轨正悄然滑过,现代化的立体网络让城乡交通更加顺畅。

“一市六组团”拓展城乡发展空间

惠州市“山、水、湖、海”要素融合、相得益彰,具有特色鲜明的自然禀赋。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惠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的幸福感和美誉度在不断增强。

然而,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缺等“城市病”也正日益挑战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从更高层面来谋划城市的发展,把惠州市丰富的山水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建设好。

为此,惠州市提出不断优化“一市六组团”发展格局,着力拓展城乡发展空间。坚持面南向海发展,加大对市区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的统筹力度,推动惠城组团优化发展,提升惠阳—大亚湾组团一体化发展水平,促进仲恺—潼湖组团建设提速提质,优化中心城区三大组团间快速交通网络,把惠阳—大亚湾组团、仲恺—潼湖组团打造为市区的第二、第三极,推动中心城区由临湖、沿江向滨海城市发展。加快建设滨海旅游产业带和高铁创新产业带,努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惠龙高速建设,提升惠州大道、惠博沿江路等快速路建设管理水平,发挥中心城区对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惠东、博罗、龙门三个县城扩容提质,发展壮大成为三个新的城市组团;以中心镇、重点镇为依托,打造一批县域城市次中心,加快罗浮新城规划建设。充分尊重惠州自然山水特色,注重吸收地方建筑风格,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打造舒适宜人现代城市环境

毋庸置疑,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现代城市物质环境。

当前,不少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空间越来越小。

与这样的城市比起来,富有现代气息的惠州能给人一种不一样的体验。观山景、吹河风、赏湖色的度假式生活,对于居住在惠州的人们并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一直以来,惠州尊重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重视保存优质宝贵的山水自然资源,并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或建成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或构筑绿色廊道、城市绿脉,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和血脉,越来越成为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趋势。

惠州投资近10亿元对长约10.39公里的金山河进行综合整治,在河道景观绿化方面,以“城市之脉”为主题,沿途设置镜河筛月、听瀑抒怀等多个景点;成语公园、横槎小隐公园等陆续建成……

城心有西湖,城央有两江。惠州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但依然不忘升级城市的环境格局,满足市民娱乐休闲的期盼。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居住在惠州的人们可以同时享受两者的妙趣。作为珠三角地区最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旅游休闲的城市之一,“近者悦、远者来”的故事每天都在惠州上演。

本报记者田铁流

新闻推荐

“六民教育”成为两岸学习样本 首届海峡两岸职业院校人文教育论坛开幕,专家学者齐聚惠州城市职院 两岸职业院校常态交流合作平台建立,第二届论坛将在台湾举行

主旨演讲题目:《血脉传承,以文化人———面向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旨演讲题目:《职技教育中的人文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