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3初中生获国际发明展大奖 获奖者经验谈:从生活中找灵感,搞小发明并不难
袁泽昊发明的多功能桌。本组图片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陈子龙发明的新结构床获得金奖。
刘天翔发明的多功能锤和智能窗。
日前,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在江苏昆山举行。展览会由中国发明协会、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IFIA)主办,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机构和发明人参加。其中,惠州市3名初中生的发明作品脱颖而出斩获大奖,令人惊喜。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些小发明的奥秘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作品
旧材料变新玩意,小发明有大作用
两块木板中间用轮胎架空,一面铺上一层“小围棋”。这种新型结构的床,看起来没啥科技含量,却备受专家评委们看重,在此次展会上荣获金奖,并获“中国宝武青少年发明奖”特别奖。
原来,这张简易床其实有着巧妙的设计,它的中间架空可以收纳棉被等物品,用旧轮胎做支撑,既有弹簧的效果,又实现了废物再利用。至于那些“小围棋”,名叫托玛琳,是一种特殊材料,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起到保健的功效。
获银奖的两件作品,都以多功能为创新点,一个是便携式多功能桌,另一个是一把工具锤。小小的锤子外表很普通,它的功能却十分强大,一样可以顶7样用。原来机关多藏在手柄里边,手柄被分成两边,中间掏空,装了螺丝刀、小刀、锯子等小工具。要使用时,一按弹簧就能弹出来。锤头的中部也进行过改造,变成可以开合的钳嘴,移动手柄锤子就变成了一把钳子。
多功能桌的模样则比较炫酷,它的桌面由两块可以折叠的太阳能板组成,桌体部分内部是一个蓄电池,外边设置有插座和数据线接口等装置。它除了能当桌子用,还是一个移动电源,在关键时起大作用。比如晚上家里突然停电,或者去野外游玩,多功能桌可以做应急照明,给手机充电。当汽车电瓶坏了时,还能用于发动机点火。
获铜奖的小发明是一种窗户智能控制装置,作者围绕着居家便利和安全两个点思考,给窗户添上了“智能大脑”。在这个用塑料框架代替的窗户模型上,装有湿度、燃气和烟雾3种感应器,并连接了一套控制装置。家里如果装了这种智能窗户,一旦下雨它就会自动关窗,主人在外也不用担心家里进水。家里有燃气泄漏或起火,它不但能及时预警,还会自动开启窗户,协助主人化解险情。
获奖者
手拥5个专利,还有两个正在审批
3名获奖者都来自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别看他们年纪不大,却已经是颇有经验的发明能手了,其中两人还在2015年获评“市十大小发明家”称号,袁泽昊同学还获评“南粤最美少年”。
发明多功能桌的袁泽昊,小时候就是父母眼中的调皮蛋,刚买的新玩具,一到手就会被他拆掉,有些还能装回去,有些还没玩就弄坏了。小学一年级起,他就开始接触科技活动,先是玩机器人,后来试着搞小发明,至今他已经手拥5个专利,还有两个正在审批中。
“搞小发明仿佛是一件能让人上瘾的事情,碰到难关时感觉很揪心,一想到办法则兴奋得不得了。”袁泽昊说,有两次小区晚上突然停电,别人家都黑灯瞎火的,他家因为有这个多功能桌,还灯光明亮,写作业也不受影响。当好些邻居好奇来问时,自己心里还是非常自豪的。
今年已初三了,面临中考升学压力,学习任务加重,袁泽昊却信心十足,课余时间依然花在科技发明上。他认为搞发明并不会影响成绩,反而能促使自己主动学习,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家里设实验室,大部分时间扎进里面
陈子龙和刘天翔是初二学生,他俩是上初中才开始尝试小发明的,已分别获得4项、3项国家发明专利,也都已发明了好几件作品。聊起搞发明的心得和经验,陈子龙说,他的做法是从生活中找问题,找到了问题再设法解决,就会有成果出来。
“指导老师告诉我们,生活中哪里有不便,哪里就有发明的种子。这句话对于搞发明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引导走向成功的指南针。”陈子龙感慨地说,这次他发明的新结构床,就是从妈妈烦恼家里衣柜不够用,衣服被子放不下,以及爸爸开车轮胎旧了破了只能当垃圾扔掉这两个问题而得到的灵感。
长着可爱圆脸的刘天翔,已经立志要当一个爱迪生那样的大发明家。除了参加学校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家里他也专门装备了一间实验室。做家庭作业和必要的休息放松之外,他大部分时间都扎进实验室里。
“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并且动手去试,搞发明创造并不难。”刘天翔说,他这次带去参赛的工具锤和智能窗两件作品,就是用了创造思维法中的组合嫁接法,锤子不是新东西,但通过组合移植使其拥有新功能,就变成了一项新发明。
学校
拟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校本课程
采访中3名同学都强调说,搞小发明除要靠自己的兴趣和努力,也少不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学校的引导和组织。
据了解,市一中初中部成立有学生课外科技兴趣社团,还专门安排钟日平老师对学生跟踪辅导。学校在实验楼二楼腾出了一个房间,作为小发明爱好者的活动室。2015年4月,该校还成立了全市首个小发明家协会,并邀请市发明家协会会长罗来康教授每周四到学校指导。
“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中考成绩,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而我们学校党委书记、初中部刘俊华校长提出,考试分数不能代表一切,要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是一个重要方面。”该校教研室周静主任说。
周静介绍,近3年以来,市一中初中部的学生科技实践成效明显,学生得到的国家发明专利已经有16项,还有4项即将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批。接下来学校还计划组织力量,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作为校本课程,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罗孝宗
新闻推荐
石化大咖欲大亚湾“安家”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大亚湾举行
大亚湾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获专家点赞。弭永利向其他专家介绍在大亚湾创业的经历。专家们参观石化区。本报讯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