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又写字 气韵自生动 唐诗祝潜心诗书画印50多年,百余件作品近日在惠展出

惠州日报 2016-12-30 13:10

行草《滕王阁序》(局部),

国画《夕照渔归》。

篆刻(无为)

人物名片

唐诗祝,1942年生于安徽歙县,少年时代迁居杭州,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化工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九三学社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航天基金会高级文化顾问、惠州市博物馆艺术顾问。作品载入《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作品集》、《1988-1992年中国印学年鉴》、《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出版有《唐诗祝书画篆刻集》等作品集。

12月16日至26日,来自杭州的唐诗祝先生在惠州市博物馆举办诗书画印作品展,共展出他近几年来创作的各类作品100多件。50多年来,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中,唐诗祝始终心无旁骛,研习诗书画印,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青年时代曾得陆维钊指点,70多岁仍能将 《滕王阁序》等名篇倒背如流

唐诗祝出生于享有 “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之称的安徽省歙县,自幼受到徽州文化熏陶,钟情翰墨。大学毕业后,因为酷爱书画艺术,他毅然弃理从艺。

在杭州日报担任美术编辑期间,唐诗祝刻苦钻研诗书画印。初始之时,唐诗祝曾在著名山水画画家包辰初先生引荐下,拜见了书法大家陆维钊先生,聆听了陆维钊关于如何临摹 《兰亭序》的教诲,又拜见了花鸟画大师吴?之先生,受益匪浅。当年杭州日报社还在杭州市国货路,唐诗祝经常值夜班,白天他就去新浙派著名画家余任天先生家里拜访求教。他至今还记得,余任天先生曾问过他一个问题:“诗祝,谁都会讲"气韵生动",你倒说说看,什么才叫"气韵生动"?”唐诗祝当时被问懵了,想了许久都答不上来。余先生后来告诉他说,“读书写字”才能“气韵生动”,这让唐诗祝豁然开朗。几十年来,他一直牢记余先生的教诲,坚持读书写字,向传统文化要养分,奠定创作的根基。在杭州六和塔陈列馆前所悬的 “据月轮,冲霄汉,雄临吴越地;傍之水,掣苍龙,威镇浙江潮”一联,就是唐诗祝撰并书,后被载入新编杭州《西湖志》。由此可见他对传统文化浸润之深。如今,唐诗祝虽然早已过古稀之年,但像《滕王阁序》、《前后赤壁赋》等很多古代名篇,都熟记于心,需要创作的时候,仍然信手拈来,一字不漏,一字不差。

在这次展览中,就有唐诗祝的一副楷书作品“读书写字,气韵生动”,这也是他始终信奉的座右铭,并一直践行着。

钟爱米芾 “八面出锋”,于水墨兰竹、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创作亦自有心得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唐诗祝初从颜真卿、柳公权入手以筑基,继攻王羲之 《兰亭序》、《圣教序》以求韵。及至研习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三馆暴书》等,性情豪爽的唐诗祝便为其所折服,尤喜其“八面出锋”“巨书刷字”的豪放书风,所以用力甚勤、收获颇多。如今,虽然他创作的书法作品种类较多,如榜书、草书、篆书、隶书等,均有涉猎,但他最为钟爱的还是行草。这类作品,酣畅淋漓,沉着痛快。他的篆刻,远承汉印,近学吴昌硕、邓散木、齐白石,有高古浑厚之气。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作为书画家的唐诗祝,对清代文学家张潮的这句名言感悟颇深。除了向郑板桥、齐白石等历代名家学习,他还以自然为师,以自己对于绘画艺术的独特理解,挥洒而成“地上之文章”。他的花鸟虫鱼小品,天真烂漫、意趣盎然;山水巨幅,着墨萧散自如,敢于 “求神似不拘形貌、绘层林而不尽染”,大胆留白、敢于破格,有幽谷清芬、空谷足音之韵。

“书以功深能跋扈,画惟兴到见纷披”,这是唐诗祝从事书画创作50多年来的深刻感悟,他也一直强调以书入画、以画入书。故而他的画作,善于将 “书法的空间创造”(宗白华先生之语)融入画作中,通过调墨、线条营造、落款、钤印等多种手法,赋予绘画以“书法质感”,使作品呈现出 “书画同源”的传统艺术底蕴。(图片由唐诗祝先生提供)

本报记者祁大忠

新闻推荐

13名“惠州好人”候选人接受评议 评议时间为12月30日至2017年1月5日

本报讯(记者龚妍通讯员谭芸)记者昨日从市文明办获悉,为进一步树立榜样,表彰先进,市文明委在全市继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