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艺术品牌 树立名校口碑 第十五小学 致力办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育有特长的创新型学生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展演活动。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
美术综合实践课。
“六一”儿童节精彩表演。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2016元旦文化汇演。
庆祝“六一”现场绘画活动。
“老师早上好!”“同学早上好!”周五,阳光明媚的太阳照在第十五小学(以下简称:十五小)校门口,身穿校服、佩戴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像两排傲然挺立的小白杨昂首挺胸地站在校门口,精神抖擞,伴随着嘹亮童音的,是一个标准的90度鞠躬……许多家长都说,送孩子到十五小,感觉校园有一股蓬勃之气、书香之气、自然之气迎面扑来,一天的好心情也从校门的文明礼仪拉开了序幕。
创办于1970年的第十五小学,近几年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曾先后荣获“省标准化学校”、“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市城乡联动先进单位”、“市校讯通先进单位”、“市书香校园”;“区师德先进集体”、“区安全文明校园”、“区综治维稳先进单位”、“区卫生先进集体”、“区红旗大队”、区“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合唱队和舞蹈队曾获市、区的一等奖”等荣誉称号,连续几年被区评为“教学质量优秀等级”。此外,该校师生在省、市、区级以上获得奖项的教学评优、教学论文、优质课、比赛课、艺术类比赛等多达100多项,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赢得了家长的信赖。
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特长的学生
坚持 “办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育有特长的创新型学生”是十五小的办学目标。在长期的探索中,学校以学生综合发展为核心,形成了“用艺术陶冶情操、用人文情感丰富学生、用艺术素养熏陶学生”。同时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合作,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合力。
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十五小,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设“写字教育”、“乐器进课堂”、“快乐体育”、“绘画与制作”、“舞蹈与合唱”等校本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及特长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内每一件物品、每一个教室都成为学生作品、思想表达的窗口,学校庆贺新年的窗花,教师节学生送的剪花礼物都出自学生的手;学校弘扬传统美德,狠抓人文素质、培养文明内在取向。注意外在仪表,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尊师爱生、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关心集体、珍惜荣誉,顾全大局、先公后私和先人后已的好风气。如今,十五小的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家长和老师眼中最懂礼貌的孩子。
铸造精英团队,提升名校声望
“如果要问十五小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相信在校的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十五小的教师团队!”今年六月刚担任十五小校长的黄秋红告诉记者,在接任这半年时间里,她发现十五小教师团队不但个个爱生敬业、甘于奉献,而且非常团结。正如有些老师所说:“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团结起来可以组成一支最优秀的团队!”
据了解,十五小的领导班子非常年轻,平均年龄不到40岁。他们当中大部分既是学校领导干部又是学科带头人,因此,他们本着“高度尊重教师,全面依靠教师”的精神,既把教师看作是培训的对象,又把教师看作是培训中可以依靠的资源,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学习资源,借力区名师工程的系列培训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管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带头示范作用,学校每学期定好校本研训计划,以任务式驱动,以参与式研修,创设一种优势互补、平等互助、轻松愉快的校本研讨学习方式,让老师们的综合素养在“阅读+研修”中亦步亦趋地逐步提升,努力培养一批校级、区级、市级学科带头人。
开展同课异构,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不向前不知道路远,不学习不明白真理。”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十五小在学校以“同课异构”为平台,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自己推广以来,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据了解,在教学当中,由于每个教师教学经验、背景不同,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对所教内容都有不同的思路和观点。而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就是由五、六个老师在不同时间上同一内容的课程。这如同一场比赛,每个老师都会寻求最优秀的教学设计,寻求适合教师自己、适合学生的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寻求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校长黄秋红介绍说,同课异构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择优的过程。大家的评课活动开启了教师的智慧,拓宽了彼此的视野,也促使教师进一步深入地反省自己在教学上的得与失,让听课的老师从听课中吸取精华,让上课的老师受益匪浅。如在2014年秋季,老师赵海芝参加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在2015年春季,老师林慧婵参加市英语老师基本功大赛获市一等奖,主任李佩贞参加区阅读课比赛获区一等奖等。同课异构不仅为本校青年教师搭建了成长平台,展示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有效地促进了本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还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滋润幼苗成长,培育社会英才
十五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小组管理的优势,坚持做好先学后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指导语、数、英三科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整合好的教法,探索灵动高效的课堂教学,努力创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老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优等生大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对中等生努力激发上进意识和行为;对学困生悉心呵护其脆弱的心灵,深入调研,弄清楚学生学困的成因,想方设法唤醒他们的上进意识,激发兴趣。学校还在综合科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既培养学生技能,又教授知识。
学校不仅是文化的殿堂,也是艺术的舞台。如果文化像一幅副沉静的水墨画,艺术则好比是春天里生机勃发百花绽放。本着“全面+特长”的指导思想,十五小抓好艺术教育,努力为打造艺术特色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了给学生铺设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成长,十五小计划举办综合性的文体艺术节,把音乐、美术、体育等项目结合起来,组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竞赛表演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艺术种子播入孩子心中
全面+特长已成为十五小的一大亮点。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五小在全面点燃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同时不忘让艺术熏陶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在接受文化知识与艺术的殿堂里自由徜徉。
歌声唱响惠州,收获诸多荣誉
“客家妹子快乐多,娘胎偷偷学唱歌……”只要身在惠州的人,都听过《客家妹子爱唱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是从惠州市第十五小学合唱团传递出去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本着“办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育有特长的创新型学生”的办学目标。第十五小学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把艺术教育作为办学突破口,打造以艺术教育为亮点、特点的学校。第十五小学自1999年创建惠州首个合唱团、民乐队以来,已培养出多批优秀的艺术人才,2000年创出的 《客家妹子爱唱歌》也成为广为流传的名歌曲。
艺术就像一树繁花,时刻为十五小装点出一片璀璨。每当市、区举行大型活动或节目展示,都有十五小的礼仪队、合唱队、舞蹈队的身影,学校年度一届的素质教育汇报会、六.一、元旦文艺演出时,同学们更是风采万千,它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师生多次在省、市、区级以上获得奖项的艺术类比赛:2010年参加惠城区 “六一”迎省运文艺汇演中合唱节目《客家妹子爱唱歌》获一等奖;2013年6月参加惠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2015年5月参加惠城区 “美博城杯”唱响鹅城放飞梦想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中获一等奖;2014年11月参加的三届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中获二等;2014年5月参加惠城区中小学生合唱比赛获一等奖;2016年6月参加惠州市少儿艺术节声乐节目类《掌牛仔》获金奖。
美术特色教学为学校增色
“校长教师节快乐!”、“校长这是我做的红花,送给您!”今年9月10日是,黄秋红校长在十五小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在这个节日里,她收到了很多学生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礼物。“我当时很惊讶,发现这里的孩子个个都是小艺术家,做出的手工非常漂亮!”校长黄秋红满脸笑容的回忆着。
据了解,十五小推进美术特色教学。学校美术科组长邝坚老师介绍说,美术特色教学从趣、简、用三方面切入,先创设有趣氛围,再引导学生提起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兴趣为动力,逐步构并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目的。例如用一张普通的纸,通过剪、折、撕等手段瞬间把它变成艺术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剪纸艺术运用到装饰课室专栏,装饰家庭的窗花,以及剪贴做贺卡送给父母、老师和同学用以交流表达心意。
在美术老师栽培下,孩子们的马良之笔为鹅城增色,在各项书画比赛中,挥毫抹色,载誉而归。2016年5月十五小的举办“纸艺艺术”现场展示活动低年级在纸碟子上画画,中年级现场剪团花,高年级现场剪、折立体纸艺。
让每一名学生都懂一种以上乐器
据了解,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竖笛、口琴、口风琴、葫芦丝等乐器进课堂的特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秉承以“让每一位学生至少掌握一种以上的乐器,通过乐器教学提高所有孩子的音乐素养”为目标,把器乐教学常态化。
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十五小学生在参加各类比赛中成绩喜人。2015年11月十五小百人竖笛乐队参加“惠城区运动会”开幕式表演获得好评,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赢得了家长的信赖。
学生人人接受艺术教育,个个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记者了解到,凡是十五小的学生,每人都掌握了一门乐器,有的学生甚至以此为平台,最终成长为以音乐为事业的结果。今年25岁的小李是艺术教育最早的受益学生,他在小学一年级时参加了十五小的民乐队,学习民族乐器葫芦丝,虽然中途并未坚持学习下去,但艺术的种子已深深的种植在了小李心中。在上大学时,有音乐基础的小李主修音乐,还与同学一起组建了学生乐队,获得一片赞誉。如今大学毕业的小李已是广州某职业中专的音乐教师了。
推行”九一”活动后孩子变懂事了
“我家外孙近期变得可懂事了,吃饭时他会帮我夹菜,我病了他还会去帮我买药,端水等。”2016年下半年一开学,何奶奶就惊奇的发现上四年级的外孙有了很大变化。过去,外孙在家像个小皇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何奶奶每天围着他团团转,突然的变化让她感到很惊讶。到学校向老师一打听,才知道本学期学校在学生中开展名为“九一”的孝老尊长道德教育活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据了解,十五小除了开展少先队工作、主题德育活动、文明班评比、品德课教研、班主任沙龙、国旗下讲话、家访等常规德育工作,2016年下学期还推出“九一”孝老尊长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九一”孝老尊长道德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每个学生每天至少要为长辈们做一件实事好事;每个学生每天至少要主动与家里长辈沟通一次,了解长辈们对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每天向家长、老师、长辈行一次鞠躬礼,以培养自己对人的恭敬心;每个学生每周写一篇《孝行日记》,把自己当天在孝老尊长方面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等等。
校长黄秋红介绍说,活动内容既简单易行,又富有新意,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寓教于行,寓教于心,寓教于乐。开展“九一”孝老尊长道德教育活动以来,学生变化非常大,见到老师都会主动打招呼,在家里争着做家务,对人有礼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田东梅通讯员卢少烈
新闻推荐
▲曾子纪念馆。惠城区高新科技产业园一角。“三栋镇将突出"两园两带两基地"发展思路,做优做强工业经济、做大做活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