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医守望乡亲健康45载 何水焕两次放弃更好机会,盼望有继任者

惠州日报 2016-11-03 14:46

何水焕

这是一个坚守基层45年的老村医的故事。

龙门县龙江镇坑头村,距县城两个小时车程,距镇上也有10多公里盘山路,群山环绕,地势陡峭,说不上是与世隔绝,却也是交通不便。就在这个常住人口只有680多人的小村落中,作为村里唯一的党员医生,何水焕守望着乡亲们的健康整整45年了。而今,何水焕已经64岁了,妻儿都不在身边,但他依然是村民健康的守望者。

一份职业,赢得乡亲信任

何水焕工作的地方是按照省、市标准统一建造的村卫生站,屋内干净整洁,门外的白墙上用红色颜料写着“24小时就诊电话”。

“天气热,别让孩子对着风扇吹太长时间。”何水焕摘下听诊器,接着开了药,细心地研磨成粉。“何医生的医术没得说,头疼发热啥的药到病除,而且价格特别便宜,比去镇上看病要便宜一半。”抱着孙女来看病的何湛辉竖起大拇指。

31岁的何育华是村里一间小卖部的店主,他的右脸颊上有一道疤痕。他在6岁时,爬树摘果子不小心从五六米高的地方摔下来,脸颊被地上的碎石划出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口子,鲜血泉涌。“家里人都吓傻了,抱着我一路飞奔到何医生家中。”正是何水焕妙手施救,让何育华童年的事故“淡化”成了一道不太明显的疤痕。

“不说儿时的梦想,不谈以前许下的承诺,单单就是乡亲的信任和依赖,就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东西。”何水焕说,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

一个承诺,默默坚守45年

何水焕是土生土长的坑头村人。他在缺医少药的时代成长起来。“那时候我们村没有医生,生病了必须跑到十几公里外的矿场请一个赤脚医生过来。”他曾亲眼目睹乡亲的小病小伤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拖成大病,甚至早早离开人世。从那时起,投身杏林的种子在何水焕的心里悄悄埋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生产大队队长将去医科学校进修的唯一名额给了何水焕。“我们都没这志向,但是你有!记得,学成以后回来,别再让乡亲们翻山越岭去看病了!”中学毕业的何水焕郑重地点了点头,背上行李踏上了求学之路。

1971年,23岁的何水焕学成归来,他成了当时村里唯一的医生。从那时起,为了儿时的理想,为了当初的承诺,他整整守望了45年。

45年来,何水焕有过两次离开或是转行的机会,但他坚定地给出了同样的答案。第一次是在一家人最贫困的时候,何水焕的舅舅不忍心看到外甥生活潦倒,出资为何水焕在惠州汤泉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各种证件、设施都备齐,只等着何水焕前来“坐诊”。兴致勃勃的舅舅本以为何水焕一家从此将走出困境,却没想到外甥竟一口回绝了他的好意。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乡亲们送我读的医,留下来是我的义务,做人要有良心!”何水焕说。

第二次是何水焕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将自己的土地改造成了果园。虽然这是村里最小的果园,但经过何水焕的辛勤劳作,每年也有1万元的收入。然而有一天,村里一个年轻人因为急性肠胃炎来诊所求医,却吃了个“闭门羹”。正在果园里忙活的何水焕没有听到求诊电话,回到诊所时,年轻人已经被病痛折磨快两个小时了。为此,何水焕又是愧疚,又是自责。那一年收成后,他悄悄地关了自己的果园,一心一意回到“属于他的地方”。

一个原则,不会主动退休

几年前,何水焕的第一个孙子出生时,他就萌发过退休享福的念头。可是他走了,乡亲们有个头疼发烧的找谁看病呢?在天伦之乐和坚守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父亲一年365天坚守在坑头村,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村民,他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我们全家人为他感到自豪,他是我的骄傲!”何水焕的小儿子何国斌说。

这45年间,何水焕尽量减少自己出村的次数。哪怕是去镇上采购药品,他也是天蒙蒙亮就出门,中午之前赶回来,生怕因为自己的外出而耽误乡亲们求医。他有儿子在县城工作,可他却是村里去县城最少的人。“这些都没什么,做了这一行,作为一名党员就该有这样的觉悟。”何水焕挥了挥手说。

如今,何水焕已过花甲之年,一天一天越发感到力不从心。“我想尽可能久地干下去,但是总有干不动的那一天。到那时,乡亲们怎么办,再回到那个走几十里山路去看病的时候?”

现在,何水焕的最大愿望,就是盼来一个年轻的守望者。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特约通讯员黄伟光 通讯员廖云标

新闻推荐

县城至平陵片建工业走廊 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明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

龙门县城风景秀丽。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一企业生产车间。省道119线道路工程加紧施工。2017年龙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