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名人足迹 领略西湖魅力 惠州西湖人文鼎盛,历代名人荟萃留下宝贵文化遗产
国庆假期游客纷纷前往惠州西湖丰渚园游玩。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追随西湖名人的足迹,探寻西湖深厚底蕴。千百年来,修桥筑堤、营造景点、撰联题词,人们对惠州西湖的保护和经营兴替不断,历代名人荟萃,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惠州西湖自然遗产与人文简论》一文提出,西湖历代之精英,以其规格之高和文化影响之大,使其在西湖文化中有着相当重的分量。这些历代精英,或居西湖,题咏西湖山水;或任职为官,保护和营建西湖;或讲学论教,陶冶西湖民风;或潜心修炼,开辟一代宗教先河……很显然,他们对西湖历代人文的积聚,对西湖乃至惠州的人文发展影响,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陈偁
经营惠州西湖首提“惠阳八景”
惠州西湖古称丰湖,素有苎萝西子之誉:以其自然天成、曲折幽深、群峰峻秀、芙蓉姿质为山水特色;以其溪环水绕、天赐活水、生态优美为水源特色;自古就有“天下西湖,三湖鼎足”之论;又以其自然奇观的优异被誉为“岭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湖吸引着历代精英驻足,他们或为历代军政界高官(包括历代谪官)、文化名人,或为各行各业之精英等。
《惠州西湖自然遗产与人文简论》一文做过收集整理,比如隋代循州总管、金紫光禄大夫、民部尚书樊子盖,隋朝驸马、原兵部尚书柳述,在循州任上“教民陶瓦”的中国理学鼻祖、唐代大思想家李翱,曾任唐代刑部郎中、御史中丞、循州刺史的郑亚等,以及历代宰相杜元颖、张锡、牛增儒、崔沆、郑畋、陈尧佐、留正、文天祥等,还包括葬于惠州的南宋著名宰相吴潜;南宋太学博士、崇政殿说书、礼部尚书郎、注经大师陈鹏飞;清末著名诗人、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丘逢甲;著名的中国文化人如苏轼、杨万里、祝允明、伊秉绶、屈大均、宋湘等;著名的宗教人物如僧文简、怀迪、澹归、苏曼殊等;本地的名人,主要有明代兵部尚书叶梦熊,摄礼部尚书杨起元,明代中国著名廉吏叶春及,明初著名“靖难之役”的“孤忠”人物王度,清代闻名朝野的“铁笔御史”邓承修,中国现代音乐先驱人物青主等。
追溯历史,隋代在惠州西湖梌木山建循州治,开始了西湖作为岭东州、郡级城市的开端。
可以说,千百年来,人们对惠州西湖的保护和经营兴替不断。其中,以惠州太守陈偁用力尤多。
北宋治平三年(1066),陈偁出任惠州太守,他看到郡民从西湖获取苇藕蒲鱼之利的同时,更看到西湖基本上还是任其自然涨落,“岁以涨潦为患,至于漂溺人物”,无法保证郡民稳获湖利。陈偁于是下决心兴水利,在丰湖“筑堤捍水,延袤数里,中置水门备潦,叠石为桥于上,鱼利悉归民”。陈偁所筑之堤东起中廊(北门外),西抵天庆观(今元妙观),延绵数里,时称平湖堤,设水门,或堰或闸,以闭以泄,各得其宜,又在堤上中置水门泄洪,叠石筑桥于其上,时称拱北桥。堤两旁“植树为径二百丈”,以固堤基及荫蔽行人。陈偁经划丰湖、整治湖山之举,不仅修筑了平湖堤、拱北桥,还在西湖修筑孤屿亭、湖光亭、芳芷亭等,着意营造西湖景点,增其人文内涵,西湖水利和游览设施雏形初现。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位钟情于惠州西湖的太守陈偁,最早提出“惠阳八景”(今称“西湖古八景”)。
据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陈偁提出的“惠阳八景”分别为“鹤峰晴照、雁塔斜晖、桃园日暖、荔浦风清、丰湖渔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惠阳八景”中,除鹤峰晴照在水东归善县治、荔浦风清在水北江边,其余都在西湖,西湖首次被明确纳入风景范畴。
陈偁这一行动极富开创意义,“惠阳八景”的提出,比起西湖实体建设,其对惠州人文层面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自此之后,惠州西湖已不再单纯是一项水利工程,而是凝聚了惠州人的灵性和智慧、蕴涵着惠州人文历史的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与鹅城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
宋代以降,国内众多名人贤达莅惠,或为官或谪居,时有浚湖修堤,倡建亭馆,更推广科举,讲学丰湖,使西湖渐入山水人文景观迅猛发展之境;清末民初,西湖还见证了中国近代革命在惠州发展的脉络。
■宋湘
题写“丰湖书院”门额及联语
素有“岭南才子”美誉的宋湘,在西湖留下不少胜迹。
宋湘于清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次年因父殁返乡,后应惠州知府伊秉绶之聘,任惠州丰湖书院重建后的首任山长。
《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 宋湘》载,在修葺苏轼故居时,意外出土了一枚古砚,经考证,伊秉绶、宋湘均认为是当年苏轼所用之古砚。宋湘为此写了《德有邻堂砚歌为墨卿太守作》诗。其序称“惠州太守伊墨卿先生修苏文忠公故居,得砚于墨沼,制甚古,石微赤,背一方印,篆刻德有邻堂四字,上一轼字行书,如世所传帖尾样,其为苏砚无疑。惊叹之余,为作是歌。”
巧的是,宋湘生年与苏轼生年甲子均为“丙子”,更觉与东坡有隔代之缘,常步东坡诗韵作和。在丰湖书院期间,东坡生日更是宋湘与伊秉绶等友人聚会的特殊日子。
任丰湖书院山长期间,宋湘对惠州文教多有贡献。执教之余,宋湘对惠州西湖尤其是苏东坡遗迹题咏殆遍,两年间成诗195首,结为《丰湖漫草》及《续草》。他在惠州撰书的“丰湖书院”门额及联语“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至今让人流连观瞻。
宋湘 《丰湖漫草》,多以方言入诗,以白描见长,富于广东山歌的情调和韵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后人也喜欢采撷其中作品,视作西湖棹歌的精品。
《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 宋湘》载,临别惠州之际,宋湘写下了著名的《湖上五别诗》。诗文创造的佳境,令人似乎看到皎皎明月,感到习习轻风,闻到幽幽花香。在《别湖月》中写道:“明月出湖东,落亦湖西边。知我在湖上,只照湖水间。寂寞夜复夜,寸心时往还。安得结湖屋,人月无关山。”
这些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西湖湖光山色之美,同时抒发了他依依不舍的离情别意。
■邓承修
奏请浚湖严禁开垦
自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后,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西湖名扬遐迩。
但在清嘉庆以后,西湖被蚕食强占,面积缩小,风景湮没。当时掌云南道监察御史的邓承修回到家乡,睹此情此景,心感不安。
为保护和建设西湖,他于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十日,以惠州西湖不仅事关名胜,尤关地方险要,于是以郡城险要为辞,奏请浚湖,乞饬督抚筹款疏浚,严禁开垦,并提出一面清理占筑沿湖田扩归还湖,可用之田,课租作为管理费。奏准后没浚湖局于花墩上(即百花洲),当时挖深西湖二三尺。
1917年,钟鼎基、张友仁先生管理西湖,为邓御史立碑纪念。碑正面为“邓鸿胪浚湖纪念碑”,碑背后刻诗人丘逢甲七绝一首:“亭亭桂影树扶琉,何处投竿许老渔。留得浚湖遗疏在,花洲合祀邓鸿胪。”
光绪十五年(1888),邓承修因病辞职,告老还乡,居惠州西湖,主讲惠州丰湖书院。设尚志堂,分经史、理学、词章课士子。
本报记者田铁流
新闻推荐
今年夏秋季征兵工作日前结束。据统计,此次惠州市共征集适龄青年入伍1165人,其中,男兵1152人,女兵13人;大学生征集比例达42%,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