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塘洲的蜕变与重生 新修水泥村道将小岛与外界连接,村民生活方便了,游人也越来越多
一条由砂石砌起的水泥路将小岛与外界连接起来。
东江边的河滩是一个游玩好去处。
岛内风景优美。
鹅塘洲的居民有时将捕捞的鱼直接卖给游客。
随着道路修好,进岛的游客多起来。
距离惠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有一座由东江水冲击而成的小沙洲——鹅塘洲,东江河水在这里被一分为二,然后又在洲尾合而为一。鹅塘洲多年来遗世独立。鹅塘洲四周环水,岛上风光旖旎,居民进出需划船,每逢雨季水涨,居民便面临难以出岛的困境,于是,大家纷纷搬离,岛上居民越来越少。
近年来,一条由砂石砌起的水泥路将小岛与外界连接起来,岛上的道路也硬底化了,越来越多的游人得以踏入小岛,一览岛上幽静风光。这座小岛,正历经着蜕变与重生。
岛上风光旖旎
鹅塘洲美丽风光吸引游客体验野趣
从市区出发前往惠城区芦洲镇,沿着东江河边的堤坝行走,路上可见东江水在秋日凉风中波光粼粼。突然,一条砂石砌成的水泥路将一段江水拦腰截断,长长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一座丛林般的小岛中。这条路,正是通往惠城区横沥镇大岭村鹅塘洲村民小组的唯一道路。
行走在鹅塘洲的水泥路上,凉风习习,鹭鸟悠然在空中飞翔。江水开阔,水流湍急,此时江水处于低水位,江面露出了一片片沙土地。江水与小岛临界处,一艘废弃的小船安然地躺在树荫下,静静地向往昔告别。从前,在一些水位较低的季节里,人们可以直接涉水进出鹅塘洲,而大多数时候,需由当地居民划船接送。
沿着水泥路进入鹅塘洲,小岛呈现出新模样。岛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居民在岛上种植着番薯、黄豆、黑豆、甘蔗、蔬菜等各种农作物,有的村民正紧锣密鼓地建筑新房。岛上的村道基本已硬底化,沿着村道悠闲地逛逛,便能感受到难能可贵的慢生活。鸟儿轻啼声不断,蝴蝶翩翩飞舞,牛儿细嚼食草,小狗憨憨伴随游人左右,居民不慌不忙地培土耕作……
岛上密林中各种植物交错生长,有的攀爬在大树上,从高处垂下,犹如植物帘子,整个环境让人犹如置身在一个植物园林当中。穿过密林,视野忽而变得开阔起来。眼前是一大片河滩,河滩边沙石与草地交织,走过一段路,惊喜地看见脚下遍布鹅卵石。
岛上,除了原居民外,还有不少前来游玩的游客,游客支起帐篷,搭起烤炉,摸蚬垂钓,踏浪寻欢,体验鹅塘洲的美景野趣。
修路之前
进出都要坐船非常不便,居民陆续搬离
鹅塘洲的居民,来自东江边横沥镇的蔗埔村。
200多年前,在鹅塘洲对岸7公里外的蔗埔村村民一次偶然登岛,被岛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于是张姓全族48人进行了一次大迁居,安居在这个沙洲上。最多时,鹅塘洲居住有200来人。除了岛上的耕地外,在岛的对面河岸上,还有100多亩水田。
几年前,鹅塘洲还是一个身陷困境的小岛,曾在一段悠长的岁月中,经历着外面的人走不进来、里面的人走不出去的困苦。四周环水的鹅塘洲,离岸最短间距近200米。这种状况,给岛上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外出都要渡河,出行非常不方便,每年到了汛期,河水上涨河面扩大,村民外出就更加麻烦了。洪水来袭或天气不好就要停船。岛上村民遇到急事就比较头疼了,生病或生小孩,不管天气如何都要出船。在鹅塘洲土生土长的大岭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源康回忆,几年前,岛上有一位老人家病情紧急,急需送往医院救治,然而,由于当时只有水道,没有修通道路,救护车难以开入岛内,张源康只好兄弟两人,帮忙将老人用船载出小岛,抬到河对岸的救护车上,最终老人才得以保住性命。
有一年,洪水把整个小岛都淹没了,所幸此前政府部门用船把全岛人都撤走了。自那以后,岛上村民搬出岛外生活的想法更强烈了。因此,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或定居,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在岛外建房,稍微差些的也会在岛外租房住。最少时,留在岛上的村民只有10多人,大多数都是老人。一些留守在岛上的老人,因为年迈不能撑船过河很少外出,有时一年也就外出一两次,到岛外看看晚辈。
路通之后
小岛逐渐热闹起来,随时可开车进岛走亲戚
鹅塘洲的变化,是从2011年开始的。
从2011年开始,村民们开始陆续集资修路,第一次将鹅塘洲和陆地连接起来。这条长达两公里、宽约3.5米的岛岸连接路成为村里的生命线。“修这条路,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张源康是修路带头人,一开始筹集10多万元,用有限的资金修了这条土路。其实,张源康的儿孙都外出工作居住了,他和妻子完全有条件出岛安享晚年。但他如同岛上很多老人一样,家乡的水土始终是一份难舍的桑梓情怀,他还是想把家乡发展起来。
虽是土路,但村民振奋了很久。“可以开车进村了!”村民张荣华回忆起来仍然很兴奋。但这条直接修在河道上的村道,每年到了雨季都会被上涨的河水冲垮,每次都要花一笔钱来维修。
去年底,加固拓宽的鹅塘洲村道建成,正式开启这个江心小岛发展的新篇章。“现在村道也实现了硬底化,长2.2公里。通往岛上的砂石水泥路也修通了。道路修好后,车子能自由地通往鹅塘洲了,现在每逢过年过节,村里都非常热闹,好多人开车进来走亲戚,村里空地都停满了车。”张源康说,现在居住在岛上的老人觉得不舒服,给晚辈打个电话,晚辈就可以开车上岛,带老人去看病。岛上的居民,也可以搭载摩托车直接外出了。
小船曾经是每家每户的交通工具,如今被束之高阁,放在曾经是学校的课室里。岛上的居民搬回了不少,在岛上寻找商机。“现在岛上的居民有三四十人。”张源康说。
荒地重新耕作,栽种不少经济作物
以前岛上村民吃的粮食要到岛对岸耕种。村民们每天一大早撑船到岛对岸下田干活,中午撑船回家吃饭,吃完饭后再撑船到地里去干活,直到晚上才撑船回家。后来随着岛上村民陆续搬离,已经没有人到岛对岸耕田,为了能有粮食吃,岛上居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旱地起垄,然后将稻种直接播在地里,不用育苗插秧,种“地禾”收获粮食。岛上村民吃的多是自己种的蔬菜,猪肉吃得就较少了,有人外出帮忙带回才能吃上肉。岛上村民吃得更多的是自己饲养的家禽,或是从河里捕到的鱼。
现在的鹅塘洲,岛上不少荒地被重新开荒。居民已极少种“地禾”,种的多是玉米、花生、黑豆、红豆和番薯等经济作物。没有污染源的鹅塘洲,栽种的农作物很受欢迎。“以后游客多了,就多种一些蔬菜,直接卖给游客,这样不出岛也能挣钱。”有村民说。
岛上的居民依旧在东江河上捕鱼,如今捕到的鱼除了自己吃,还卖给游客。“野生东江鱼,10元一条。”岛上居民说,有不少游客买来直接烤来吃,说很鲜甜。“现在路通了,想吃肉,开摩托车就能到附近圩镇买。”一位居民乐呵呵地说。
村民开始维修老房开建新房开农家乐
原来因为进出小岛靠船,运输建筑材料不方便,不知多少年来,岛上都没有修建新房,岛上几乎是老旧砖瓦民居,新建房屋寥寥可数。
张源康1997年带头建起一栋两层洋楼。那时新房所有材料都要靠船来运。在岛上建房子,材料运费至少比在岛外建房高一倍。一砖一瓦、一木一梁,都由张源康和妻子用扁担辛苦挑上岸。
2010年,岛上居民孙华英建起一栋两层瓦房。孙华英说,建房子时非常辛苦,所有建筑材料都是自己从河边运进来的。搭建楼板和屋顶的横梁,也是自己一根一根从河边背上来的。几万块砖头和瓦片等建筑材料,都是用船运到岛上后,夫妻俩用铁斗车从河边运回家里的。
通往岛上的砂石水泥路修好后,因交通方便,岛上居民也开始维修逐渐破落的老房子,还有居民修建新楼房。“现在货车、水泥搅拌车直接开到建筑工地上,非常方便,比原来建房简单多了。”一位正在建房的张大伯说。
村民张锡洪敏锐地感觉到其中的发展节拍,集资搞起了农家乐餐馆。“路修起来了,还是有奔头的。”张锡洪说,每到节假日,就有人预订他的农家菜,他打算逐步扩大生意。
未来设想
建民宿开发资源发展乡村游
岛上通信信号不佳是制约鹅塘洲发展的原因之一,村民张德福告诉记者,以前岛上没有电话的时候,外出的人想回家,只能站在岛对岸大声叫喊,叫岛上的家人划船过来接。遇到风雨天,家家户户都紧闭门窗,怎么大声喊也听不到。一直到1998年,岛上的村民才有手机,但信号不是很好。如今,岛上通信情况好转许多,很多地方都能打电话、上网,与外界联系很方便。
鹅塘洲的发展一直牵动着张源康的心。在张源康眼中,鹅塘洲宛如一块瑰宝,亟待人们去发掘其中的美丽。张源康说,现在岛上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家里劳作的多是中老年人,加上耕地不多,岛上最适合的是发展乡村休闲游,岛上居民栽种农作物,直接供应给游客消费。
鹅塘洲是沙质底,临江水的地方经常出现坍塌。小岛的面积也因此在慢慢缩小。有一年洪水季节后,靠近江边的地方不断被河水冲塌,岛上几十亩土地消失在江中。
几年前,当地政府沿着江边建了一些护坡。“以前水一涨,土地就崩塌了,已经塌了几十亩了,现在建了护坡,有石头挡着,缓解了这种状况。我还准备在江边做个码头,装上护栏,游人可以在这里喝茶、钓鱼。”张源康说。鹅塘洲的龙眼树估算有几千株,张源康指着一片龙眼树说:“这些是石硖龙眼,要是将树林平整好,就可以吸引游人在树下喝茶,带动旅游业发展。”
鹅塘洲的美景吸引了游客,张源康表示,岛上有不少老房子,有些已经破旧不堪,他想将这些老房子改造为民宿,让游客住在岛上,享受岛上的清新空气。对于小岛的未来发展,张源康有许多设想,在心中描绘着一幅美好的蓝图。但他也死守一个理念:鹅塘洲要发展,也要保护生态。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统筹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国瑞谢菁菁通讯员苏生)10月10日下午,惠城区纪委组织区四套班子领导、全区正科实职以上干部前往广东省反腐倡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