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青春期您是否焦头烂额? 电视剧《小别离》引发了青春期一系列话题,戳中多少家长的痛点和泪点
本版图片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你今天进不了前100,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啦!”最近热播电视剧《小别离》里的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当下不少父母心声,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热议,甚至有年轻观众感叹:这不就是我妈的神还原吗?《小别离》中道出了两大热点问题:一是低龄留学;二是青春期叛逆。对于低龄留学家长们怎么看?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相处时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作为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怎么更好地与孩子相处?
●您对孩子低龄留学怎么看?
大多受访家长对低龄留学表示担忧
电视剧《小别离》的热播,让低龄留学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如今,出国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低龄留学惠州市家长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日前,本报记者通过走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对惠州市部分家长进行采访了解。走访中,近七成家长表示在家庭条件允许和不违背孩子意愿的情况下,支持孩子在合适的年龄 (如大学时或读研究生)出国留学。同时,近八成家长表示对低龄留学(如上初中或高中)的担忧,不赞成过早让孩子独自出国留学。
调查中,家长对于鼓励送孩子出国的原因不一:有家长在评估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后,认为既然无法在国内上重点大学,还不如让孩子出国留学 “镀金”;也有家长表示出国留学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以及接受国外以实践为主的教育。
声音一 慎重考虑,不可认为在国内读书压力大就送孩子出国
网友“春燕”表示,在国内,学生为考试拿高分而拼命背书学习,复制书本上的理论,很多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好学生是那种考试能拿高分的同学。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如果有能力,可以接受不一样的教育方式。
“在一些发达国家,学校不但重视实践能力还非常重视挖掘孩子各方面潜力,孩子可以充分展现自我。”该网友说,自己虽然支持孩子出国留学,但并不赞同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在国内读书压力大就送孩子出国的想法。“出国留学有可能压力更大,因为孩子面临的问题更多了,这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更大的挑战。”她表示,即使如今留学大军与日俱增,但家长还是要慎重考虑,一个是孩子的实际情况,一个是家庭经济情况,两方面都千万不要以“咬咬牙就过了”的心态去对待。
声音二 低龄孩子出国留学面对环境骤变,易出现心理问题
有人认为,国外的教育更加能激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独立和成熟,但市民李女士却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在不该放手的时候让孩子出去,在他成长过程中你也不知道能为他做什么,最后孩子究竟能成就什么,你也不清楚,你只是自以为孩子能独立和成熟,这是很主观的想法。”她的观点非常鲜明:不支持未成年孩子在没家长陪同下出国留学。
把还在青春期的孩子送出国,李女士认为并不妥当。在她看来,对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突然换一个陌生环境,可能会对性格造成很大影响,有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出现心理问题。
“由于孩子年龄小,初到国外面对文化、语言和人际交往等环境的骤变,如果没有及时引导或引导不善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家长林先生认为,实在想出国接受不一样的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或读研究生的时候。
声音三 越早把孩子送出国越好
初中就把孩子送去美国留学的市民吴先生说:“这次假期回来,我发现孩子以前的一些不好习惯看不到了。比如以前拖拉懒散,现在改善了很多,而且有时候我在家里打赤膊,还被他批评我不文明。”吴先生说,现在自己原本不好的习惯在孩子的“数落”下也变得文明起来,比如不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等。
吴先生明显感觉到,出国后,孩子和在国内成长的同龄孩子有了差别,出国后孩子变得更有主见,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也比同龄人优异很多。他说:“年龄大一些才出国的话,生活习惯肯定是要带到国外的,而且孩子自身也比较难以融入,会有强烈的异乡感,早一些送出国这种感觉就会少一点。”
心理咨询师
孩子有明确学习方向,有足够自我认知能力才适合留学
在留学这个话题上,支持与反对,似乎都有些道理。一方面希望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的个人成长问题。琳琳高中时就遇到过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出国前她频做噩梦。“前面是无底洞,我时常就这么踏进去,没法着陆。”对琳琳这个噩梦,市安颖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唐革联解释,这是现实中她对未知的恐惧映射到梦境里,她自己还没法知晓自己要出国学习什么。
因为琳琳陷入了纠结,父母作出了让步。几年过去了,如今大学毕业,琳琳从事预防科学,专攻疾病预防。她想要出国探索更前沿的相关知识,这个时候才选择出国学习。
唐革联为琳琳的做法点赞。她说:“孩子必须明晰自己学习的方向,了解自己的兴趣、方向,再选择出国,这样对自身发展更有益处。”唐革联还表示,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可以选择大学出国、选择“2+2”、“3+1”留学形式或作为交换生到国外学习,这些方式,能够让孩子学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事物、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学习如何运用外国人的交流模式与之打交道,甚至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有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如果孩子没有足够把握去自我认知,则不适合留学。
对于低龄留学,唐革联也不太鼓励,她认为十五六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对自我认知还不完善,对自己未来方向并不明确,父母不应该贸然因为他人口中的“留学好”而选择这条道路。这个年龄,父母更应该选择陪伴在孩子身边。
唐革联建议,家长可以在国内先培养孩子了解自我的能力,并善于去发现孩子的特点、兴趣等,明确发展方向后,再来打算到底该不该出国留学。
●青春期孩子什么问题最让家长头疼?
叛逆、早恋、不爱跟父母沟通让家长很烦恼
《小别离》里可谓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大多数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剧里黄磊饰演的父亲方圆更是无奈感慨:“这青春期来得也忒猛了。”
调查走访中,过半家长表示,与青春期孩子相处多多少少存在一些疙瘩。其中沟通困难、撒谎、离不开手机、早恋、追星是多数家长在受访中提到的让人头疼的问题。不少家长很疑惑:孩子青春期时,父母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
声音一 孩子反感家长说教
“小学时还算乖,上了初中后变得很叛逆,你讲一句他顶十句。”市民王先生说,现在与儿子的关系简直是水火不容。“刚开始跟儿子讲道理,他多少还听一点;后来慢慢就开始不说话;再后来一说他,就常把自己关在房间,根本不愿意跟我们多说。”王先生现在最头疼的就是跟儿子讲什么他都不听,到最后经常演变成吵架。
“孩子从六年级开始就变得很敏感,一言不合就掉眼泪。”家长黄女士说,女儿今年上初一,越来越不爱参与家庭活动,成天就捧着手机,多说一句就不高兴了。
声音二 与同学聊不停,却不愿跟父母多说
“为了方便联系,我给孩子买了部智能手机。可最近发现她老是背着我们发信息,跟我们的沟通也少了,都跟同学聊天。”家长刘女士对于女儿的不信任有点伤心,同时也有点担心。
“儿子到了青春期脾气特别大,有时候跟我们说话像吃了火药一样,真的很莫名其妙。”家住江北新苑的陈女士说起儿子一脸苦恼。“有时候想跟儿子多说一句话,孩子都很不耐烦,但跟同学聊起来就没完没了的。”儿子的变化让她不知道现在到底该怎么跟孩子聊天了。
声音三 乖乖女变得爱说谎
“到了初中后,女儿更注重外表了,有一次跟我说去同学家写作业,却偷偷去发廊做了头发。”家长玲姐说,女儿能歌善舞,成绩也不错,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乖乖女,自打上高中后,感觉孩子变得很神秘。“最生气的是有一次骗我们说要买资料,实际上把钱拿去买某个偶像团体的CD。”女儿的变化让她开始有些担心:女孩子青春期不管严一点,很容易出问题,加上马上要高考了,孩子还老花心思在其他事情上,做家长的怎能不紧张?
心理咨询师
父母应扮演这样的角色
当孩子犯错时
家长应先和孩子站在一起
唐革联认为,父母应把孩子心理健康、内心和谐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在思想上尊重孩子,行为上引导孩子。青春期的反叛是正常现象,不能盲目地训斥、打压,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认可他们的思想。平等地进行对话,将命令式口吻改称商量式。慢慢改变孩子的情绪,并给予孩子多一点独立空间去思考。
当孩子遇到困难、情绪不好的时候,家长心里应当有个准绳,判断事情大小,为了锻炼孩子的能力可以让孩子先行解决,但当孩子的情绪没办法处理时,就该家长出面。无论孩子是否犯错,家长都应和孩子先站在一起。告诉孩子:“现在,爸爸妈妈和你一起面对这个问题。”当孩子受到情绪困扰时,家长应与老师沟通,告知老师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问题被关注了,并有大人帮助解决;而犯了错的孩子,更应该得到家长保护,与孩子站在一起,随后再向他人道歉和解决问题。这个做法会让孩子更容易接纳自己的错误。
唐革联还表示,家长应做好“家校沟通”,而不是把孩子全权交给学校和老师来管理,老师不可能代替家长去发现孩子的问题,也不
可能代替家长的角色。比如,孩子较为内向,学习成绩平平,面对一些“学霸”,孩子不够自信表达。家长就得跟老师沟通:“我儿子比较内向,方便的话多喊他回答问题,回答得还行,帮我表扬表扬他。”唐革联指出,“家校沟通”前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内向还是外向。家长希望老师在哪个细节上多关注,希望哪件事情得到解决,都应跟老师沟通,这样,老师才能真正帮到家长。
当孩子早恋时
帮孩子正视青春期恋情,加强性教育
在青春期里,“早恋”是个经常被提起的词汇。大多数父母总是担心儿女早恋,有时为了防止儿女“犯错”,偷看他们的日记、没收手机、关禁闭,甚至转学……然而这些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更加叛逆。
“青春期的恋爱和成人的恋爱有所不同。实际上并不存在早恋一说。”唐革联认为,青春期的恋爱不是一件很见不得人、很龌龊、反常的事情。孩子大了,生理在发育,心理在成熟,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这是孩子正常的成长阶段,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心思分到别的地方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一味禁止和苛责。其实这并不对。
当孩子出现青春期恋情时,家长应帮助孩子正视“青春期恋情”。主动告诉孩子,美好的爱情并不只是单纯的异性相吸,还包括高尚的情操和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孩子被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吸引,就该把这种美好的情感和对对方的欣赏化为努力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家长应当加强对孩子的性教育,要坦然地跟孩子讲交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教育孩子管好自己的行为,保护好自己,预防性行为的发生。
当孩子撒谎时
牵涉到原则、道德、逃避责任等问题,应给予相应程度的惩罚
《小别离》剧情中,朵朵为去看歌迷见面会向家人谎称补课,由于担心父母生气,朵朵决定用谎言来骗大人们。家长邓女士说,大多数孩子说谎是为了自我保护,摆脱困境,不一定牵涉到原则性问题,对于这种行为不必严惩,因为惩罚孩子,孩子害怕惩罚,下次为了避免惩罚,仍然不敢说真话。当遇到孩子说谎时,家长应该善意引导,指出其做法的不对,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帮助孩子下次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养成诚实的习惯。
“有些善意的谎言是可以宽容对待的。”唐革联认为,家长并不用过激地看待孩子的谎言,样样事情都跟孩子较真。“小时候孩子能力有限,许多事情需要依赖父母才能搞定,所以不得不把大事小事都告诉你让你帮忙。中学生就不一样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孩子觉得自己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也愿意自己去搞定一切,而不想家长插手,这时家长不用刻意地把问题放大。”她表示,但当孩子说话已经牵涉到原则、道德、逃避责任等问题时,家长就应该指出并给予相应程度的惩罚或引导,家长应从小就教会孩子,把善意的谎言和真正的撒谎区分开来。
孩子声音
希望父母学学孩子们的语言,不要动不动就说“不”
“有时候和父母在交流时,彼此的交流方式融不进对方,感觉像是有了隔阂。”今年15岁的小方坦言,同龄人之间有同龄人的语言,某些年轻化语句、词汇可以更快更简单地相互表达。他说,在和家长聊天时,有时也会用一些和朋友们在一起时说的话,但被父母认为不礼貌因此还受到批评,“这样就很没劲了”。
“我不希望父母的管教过于教条化,最好能像朋友一样聊天。”小方说,他能理解父母未必能接受年轻人的交流方式或者喜爱的流行文化等等,但希望父母不要因为不能接受就认为孩子不应该这么做。希望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为孩子想想。
尊重孩子喜好,更容易像朋友一样相处
“在我青春期喜欢追星的时候,我妈妈并没有因此而反对。她告诉我学习和娱乐应该有机结合,她这样说,让我觉得妈妈真的很酷!”今年28岁的小黄说,在他上初中的时候,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周杰伦。但身边很多大人都说 “听不懂”、“听这些歌干什么”。
“妈妈这样说,反而让我有了一种更要好好学习的冲动,不能辜负妈妈。”小黄说。后来,为了能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动话题,妈妈还主动从他手里借了一张周杰伦的CD,认真听了里面的每一首歌。“妈妈后来也成了周杰伦的粉丝,她对我说,看了歌词后发现很多词都写得很美。”小黄说。
能认真倾听孩子想法,让孩子觉得是被重视的
“我觉得倾听是家长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年22岁的张梦妮回想起青春期的往事说,那时开始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想表达的想法越来越多。“但有时候家长不见得愿意倾听我们的想法,给我的感觉就像"你还小,你不懂"。”张梦妮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并需要感受到家长确实在认真倾听,并且评价孩子的思想和意见,并相信孩子。
“母亲是我的最佳听众。”张梦妮说,那时候,母亲常常会在她不用上学的时候邀她一起逛市场、做饭菜,在母女俩独处的时间里,母亲十分愿意倾听她在学校、在网络上了解到的各种事物。对于张梦妮提出的观点无论对与错,母亲都会认真听完后,再细心评价。张梦妮感激母亲对她的重视和关心,她觉得家长应该多倾听孩子。所谓“倾听”,指的是不打断别人说话,并且边听边思考,能自然地做出一个回应。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费 燕 陈 澄 统筹 本报记者费 燕
新闻推荐
出实招亮新招推动项目建设再提速 惠州市今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214项,1~9月累计完成投资454.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77.1%
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建设现场。资料图片数说亮点■截至9月底,全市2013年以来招商选资项目共2531宗,计划总投资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