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人家 □李华生

惠州日报 2016-10-16 15:07

10月10日,钟逸人老先生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斯人已逝,精神不死!

我们的相识,缘起我去当时的《惠州商报》应聘。当时,报社的一位行政小姐随手拿出一张考卷让我笔试,我瞟了一眼考题,不屑地将试卷扔在一边,阅读起了报纸。45分钟过后,行政小姐过来收考卷,见墨迹全无,就和我大吵起来。吵闹声惊动了总编室,走出一人斥道:谁在这里大声喧哗?!我自报家门,他"咦"了一声,然后说:到我办公室来。后来才知他是钟逸人,是报社的领导。第二天,我以《惠州商报》专题部主任身份出现在报社。从此,我称他为"老人家"。尽管从不服老的他,脸面漾起些许不悦,我依旧故尔,直到大家一起真的把他叫成了老人家。老人家对我感兴趣,其实有着强烈的创作“私欲”。他告诉我:流浪记者是惠州的一道风景,他要写一本反映流浪记者的小说……再后来,他真的和一大帮南来北往漂泊在惠州的流浪记者交起了朋友。后来,他和袁治平先生共同完成了《流浪记者的悲歌》。

2015年仲夏,老人家住进了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城区作协主席肖建国约我前去看望他。建国兄告诉他:大作《南漂轶事》已经作为特稿发表在惠城区的《西湖文艺》上,作品研讨会不日在立沃书院举行。建国兄随即拿出300元稿费递给他,老人家摆了摆手:权当研讨会的费用补贴吧。所幸老人家只是心脏出了点小问题,当天下午,他便出了院,为《南漂轶事》研讨会做准备工作。研讨会上,我抢过主持人建国兄的话筒,郑重地对与会人员说:《西湖文艺》之特稿《南漂轶事》的署名不实,作者就是老人家,我除了建议将《南漂纪实》改为《南漂轶事》外,并没有参与创作。所以,为我署上第二作者,是老人家对我的错爱。会后,老人家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半个月后,老人家神采风扬地找到我,说是要为居委大妈的楷模、人大代表阮瑞群写篇报告文学。还说你写过阮瑞群,桥东办事处的主任胡江华又是你在《大亚湾报》和《惠州商报》的领导,所以你得陪我一起干。我除了陪着老人家进行了一次采访外,连起码的采访笔记都没做。结果在老人家发给我的文稿上,老人家再一次署下我的名字,至到作品正式发表在《东江文学》上。老人家说:你坚守惠州23年,很难,很不容易!我就是想为你做点事情。

2016年8月,秋风萧瑟。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老人家被查出肝癌晚期。正当我琢磨着与老人家如何面对、如何交谈时,我接到了邓仕勇先生发来的短信,邀请我于9月11日下午3时参加“钟逸人报告文学《烛光无泪》研讨会”。

我在研讨会上获悉:老人家是在病榻上完成这部中短篇文学作品的。老人家说:这是一部主题严肃的作品。也许很粗糙,但只能写成这样了。我时日不多,也改不动了,你们研讨会后看着办吧……研讨会开到三分之一时,老人家身体不适,要提前离会。我愣倒在坐位上发呆了许久,拔起双腿冲到电梯,拨开徐徐关闭的电梯门,与老人家暗淡的眼神相对而视,挣扎般地道了一声:老人家,保重!

这声"保重"后的一个月还差一天,老人家就躺在万花丛中。仿佛中有个声音远远传来:你们研讨会后看着办吧……

新闻推荐

灾后复产忙

记者从惠城区农业局了解到,受台风“海马”影响,该区农作物受灾面积7.69万亩,其中近八成是水稻,且大部分集中在横沥镇。目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