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栉风沐雨铸辉煌 转型路与时俱进启新章 惠州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双驱动,向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

惠州日报 2016-10-28 14:53

惠州学院新貌。

省立惠州师范学校毕业生合影。

惠阳师专时代让学校走上高等师范教育新里程。

1993年,惠州大学新校区奠基典礼。

2001年,惠州学院挂牌。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组了解惠州学院建设规划。

2004年,惠州学院申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总结。

卡普兰诺大学师生到惠州学院交流。

惠州学院现任领导班子合影。

刘晟书记一行走访大亚湾。

教学实验(科技)大楼效果图。

惠州学院行政楼。

彭永宏校长(右)向夏佳文院士颁发特聘教授聘书。

彭永宏校长(右)向王复明院士颁发特聘教授聘书。

木铎传金声,悠悠七十载。当时间的巨手将日历翻到2016年,惠州学院迎来了70周岁华诞。

岁月更迭,这薄薄的报纸似乎无法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所有的赞美诗也都在这一刻变得苍白。70年,当斑驳的光阴凝固成她坚强不屈的身影,她的一草一木,都浓缩着历史的年轮。

1946年,1949年,1959年,1963年,1965年,1970,1978年,1993年,2000年,2016年……70年来,惠州学院校名几经更易,校址数度迁徙,从1946年的省立惠州师范学校,到1978年升格为“惠阳师范专科学校”;从1986年、1989年与“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惠州分院”联合办学,到1993年合三为一成立“惠州大学”,再到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惠州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惠州学院建设发展岁月峥嵘、波澜壮阔,令人长歌浩叹。

70年来,惠州学院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进步为己任,秉承“阆苑储英、人竞向学”的校训和“敦重明辨,求真致用”的大学精神,坚持“融入惠州,服务广东,辐射全国,树立品牌”,致力于培养科学与人文并重、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实现历史跨越,一直是东江流域人才的摇篮。

历史篇

巍巍惠院 穿越时空见证荣光

在惠州这片历史文化丰厚的沃土上,坐落着一所历经更迭而日新月异的高等学府,她就是惠州学院。三千年的历史造就惠州浑厚的历史文化,70年的薪火传承积淀了惠州学院无限的魅力。

2016年11月26日,惠州学院将迎来70周年华诞,这是十多万惠院人翘首以盼、聚首共享的盛典。借由这个契机,我们有幸走进她、抚摸她、翻开她70年的历史画卷,在她的历史缩影中感动、陶醉、奋发……

宏基初奠

肩负重要使命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探索不辍。惠州学院因时代而生,为孕育英才而来。

惠州学院办学起于1946年春天。彼时,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来不及溢开,教育兴国的压力已迫在眉睫。东江流域一带饱受战争之苦,教育发展十分落后,中小学师资尤其匮乏。为培养优质师资,广东省府决定将广东省立粤秀中学迁入惠阳(现惠州市)丰湖书院,并将其改办为省立惠州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为辅导地方教育,学校专门成立了辅导地方教育委员会,调查本地社会状况,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以惠阳县为辅导示范县,派师生往各学校直接指导,并会同县府推行社教,举行科学讲演等。学校充分发挥师范教育办学的传统优势,着手培养优质师范生,开始为东江流域教育事业作贡献。

1949年10月,惠州解放,惠州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接管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1950年上半年,中共东江地委文教科接广东省文教厅有关学校《统一校名暂行规定》等文件通知后,将广东省立惠州师范学校改名为“广东惠州师范学校”。期间,为提升教师的基本功,培养优质师资,学校创新开展了苏联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并派教师参加省“标准音”学习班,以及创办了小学教师函授班。此后,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大潮中,“广东惠州师范学校”作为解放初期广东省重点师范学校之一,为惠阳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根据省教育厅[1959]教普字第5号文的文件精神,广东惠州师范学校改名为“惠阳师范学校”。在随后的二十八年时间里,受困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学校处于艰难和曲折的发展阶段,校名和校址几经更易。1963年,恢复为“广东惠州师范学校”校名;1966年,又更名为“广东惠阳师范学校”;1970年5月,惠阳专区决定将学校由惠东平山农场迁至博罗显岗水库,与广东耕读师院合并,并改名为 “惠阳地区师范学校”……但是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学校不仅克服了种种困难,还在曲折中实现了飞速发展,如在探索多形式办学模式和中学师资函授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为当地的师范教育作出了贡献。

斗转星移,春秋演化,历史终于翻到了光明的一页,学校也迎来了办学史上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学校迁回丰湖书院,同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惠阳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惠阳师范专科学校”,办学层次为大专,面向全省招生。自此,学校正式告别了中师时代,走上了举办高等师范教育的新里程。

吐故纳新

翻开明媚篇章

七十年自强不息,七十载奋勇向前。惠州学院70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一部迎难而上的“奋进史”,更是一部勇于创新的“革命史”。

在惠阳师范专科学校历经的15年(1978-1993)中,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是“面向初中,大力培养合格师资”,加强制度建设、民主管理、分级管理、量化管理、目标管理。上世纪80年代,学校先后与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惠州分院联合办学,提出“培养适应本地实际需要的各种规格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学科涵盖中文科、政史科、数学科、生化科、物理科、外语科、教育心理学科、地理专业和体育专业等多个门类,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在东江流域享有盛名。1988年,学校作为全国26所办得好的师专之一,受到国家教委的通报表扬。同年,被省政府评为“广东省模范集体”。此外,通过与香港旭日集团、半岛集团等稳定合作,学校成为国内最早一批采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范专科学校。这些,让学校实现了学科、专业结构的历史性转折,初步奠定了综合性大学的基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后,学校的改革更加深入,发展更加迅速。这一年的9月27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惠州分院联合办学的基础上成立惠州大学,是一所专科层次的、以东江流域为主要服务半径的综合性地方大学,于金山湖建设了新校区。

这以后长达七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持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与地方性大学融合的路子,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举,既培养合格的普通中学教师和职业中学教师,又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实施了“345工程”(“3”,即三张通行证:学术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和事业心、开拓技能的通行证。三种办学模式: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与兄弟院校、当地劳动人事部门、用人单位联合办学的模式。三种教育体系接轨: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自学考试、夜大学教育。“4”是培养四种浓厚的校园氛围:政治气氛、学习与研究气氛、文娱体育气氛、文明气氛。“5”是培养“五个力”:科研活力、教学能力、经济实力、党组织战斗力、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为惠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教师与适应基层部门、企业单位及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

与西北纺织工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办本科班;与莱佛士2000集团成立莱佛士国际学院;与寿华科学园等企业联合办学……这些举措,为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做足铺垫。

1999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组建本科层次惠州学院问题,会议对学校升本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规划进行充分论证。1999年7月9日,惠州市人民政府向广东省政府递交了 《关于惠州大学升格为本科高校的请示》,1999年9月1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向教育部递交了 《关于申请合并组建本科惠州学院的函》,请示将惠州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

凤舞九天

实现跨越发展

七十年时光荏苒,七十载薪火相传。从规模扩张,到层次跨越,惠州学院完成这样的嬗变,只用了16年的时间。

进入新世纪,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成为的时代新特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办什么样的大学、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成为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学校也在这个时期迎来了跨越式大发展。

惠州学院党委书记刘晟介绍,2000年3月份,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教育部顺利通过《关于惠州大学升格为本科高校的请示》,惠州大学正式升格为综合性本科院校,实现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由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的转变。同年9月,省委办公厅发文确定学院为正厅级建制。2001年4月16日,惠州学院挂牌仪式在金山湖校区隆重举行。惠州学院的揭牌成为学校层次跨越的标志。

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决策层审时度势,率先举起了特色发展应用型学校的旗帜,实行“省市共建”的办学体制,逐步确立了“融入惠州,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思想,开启了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历史新征程。

2004年,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正式成为学士学位授予院校;2006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提出“搭平台、塑环境、立特色”的办学思路;2009年,在校生首次突破万人大关;2010年,决定本年度为学校特色办学建设年;同年6月,确定“阆苑储英,人竞向学”为学校校训……透过这些跳跃式发展的代表年份可以看出,升本后的惠州学院,在应用型、特色化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进入“十二五”,惠州学院的发展更是进入快车道。按照规划,学校牢牢抓住“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创新强校”这一主题,落成了学校“校史馆”;开展了“协同办学、创新强校”等系列工作;深化了国际办学模式;《惠州学院章程》获准颁布实施……这些举措的实施,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办学质量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社会影响稳步提升,取得了办学历史上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成果篇

杏坛春暖 弦歌不绝人才辈出

“初见惠院,在西湖之滨,一片苍翠中,掩映着古香古色的大门,门头雕梁画栋,须臾穿越时空更迭;再见惠院,则在金山湖新区,倚青山,环绿水,阡陌交通无不苍翠葱郁,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宛若置身于透着书香墨韵的世外桃源。”惠州学院喜迎70周年生日,街头坊间闻说,奔走祝贺。谈及学院印象,诸多言论,不胜枚举。

而今的惠州学院,坐守美丽的金山湖,作为省属公办综合性大学,是惠州市内目前唯一的本科高校。在一次次的飞跃发展中,学校在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国际化办学等方面齐头并进,孕育桃李芬芳香满园。

优!

办学条件日新月异

2008年底,金山湖新校区初步建成,基本实现整体搬迁,从根本上破解了长期困扰学校办学空间的瓶颈问题,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学校的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日臻完善。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2480.4亩,校舍建筑面积38.7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1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70%。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创新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有广东省首批协同创新发展中心——— 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 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1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0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广东省重点教学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项广东省首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等等。学校还拥有“光电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新一代IT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校政行企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

同时,为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激发办学活力,学校深化校内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做足功课。目前,全校共设置18个二级学院和19个研究机构,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7)、工学(11)、农学(1)、文学(6)、法学(3)、经济学(1)、历史学(1)、管理学(8)、教育学(3)、艺术学(8)等十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学校坚持以“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优扶新,分层建设”为指导思想,以巩固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为建设思路,构建了以电子、化工、服装、生物、计算机等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近九成专业与企业行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协同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应用创新型人才。

专!

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根本保证。因此,惠州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及“强师工程”战略,根据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和 “创新强校工程”确定的目标,全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3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334人,博士203余人,硕士463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9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8个,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引进国(境)外科研团队2个,聘任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和教师40人,聘请2位院士为特聘教授,聘请60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同时聘请一批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正如“阆苑储英、人竞向学”的校训所训导的那样,一批批建校功勋,满怀激情,甘于奉献,奠定了学校优质发展的基础。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师德风范铸就了学院精神与文化的丰碑。

强!

科研水平有力提升

在实施人才兴校的同时,学校还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惠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来发展,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增强科研整体实力。近年来,教师获国家基金项目36项,省部级项目187项;获省级政府奖5项,市级政府奖44项;出版专著或教材70多部,专利授权260多项。

据悉,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6784人,继续教育类学生21752人,招生范围覆盖全国22个省(区、直辖市)。这些学生,像他们的师哥师姐一样,深深的眷恋着这所带给他们学识、能力、素质综合提升的母校。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文化社团活动,弘扬东江文化;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气质,学校精心打造“东江大讲堂”、“交响乐团”等文化品牌活动,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主题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14项,其中获国际级奖项62项,国家级奖项260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坚强的政治保障。据悉,惠州学院严格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坚持把党建与教学、科研、管理紧密结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这些,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岁月如歌,足音铿锵。建校70年来,惠州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近13万名各类高级人才,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一批党政领导干部、众多大型企业的领军人物以及多位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目前,数万名惠州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惠州学院已经成为孕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展望篇

再踏征程海阔天高驰骋千里

“11年前,懵懵懂懂来到惠院,书生意气,慷慨激昂;而今,几经雕琢成为法律人,维护正义,坚持信仰。感谢母校让我从迷茫走向坚定,祝愿母校桃李芬芳,再谱华章!”得悉母校70岁生日,许许多多的校友,如政法学院校友陈仲生一般,送来美好的祝愿。

而正如他们的祝福那样,站在70周年的新起点上,惠州学院正高扬与时俱进的风帆,驶向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广阔未来。

迎接新机遇

“大学精神”凝聚发展合力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对惠州学院来说,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刘晟介绍,这一年,学校迎来诸多叠加机遇:学校办学70周年、启动省市共建、成功申报应用型办学试点校等。9月21日,惠州市委、市政府、惠州学院举行夏佳文、王复明院士特聘教授聘任仪式,正式聘任两位院士为惠州学院特聘教授。“能否抓住机遇,推动学校高水平快速发展,需要全体惠州学院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提高效率,需要汲取成功的经验,弘扬既有的精神。”刘晟称。

由此,学校于今年启动了惠州学院大学精神大讨论活动,相继经历了开展专题讲座、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走访校友及老领导、举办各级各类专题研讨、会议议决等过程,全校上下紧扣主题,围绕大学精神的内涵、意义、功能等内容,结合学校厚重的人文历史,办学传统与特色,在历时半年多的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凝练出“敦重明辨,求真致用”大学精神。

据悉,“敦重明辨,求真致用”的大学精神,意在弘扬丰湖书院传统,光大储英向学校训,强调为人与为学相统一,人文与科学相融汇,知与行相印证,提倡惠州学院人应该有的精神,即庄重朴实、慎思明辨、求真求是、学以致用的精神。

“开展"大学精神"大讨论工作,是学校70周年校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校更好发展的切实需要。”刘晟表示,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校训寄托了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理念———境优人优,竞学向学。而大学精神则是对校训的进一步阐发,“阆苑并不缥缈,蕴涵着敦重的力量;英才并非自标,有着决断的智慧。竞争在于求真求是,向往在于学用不二。校训与大学精神相互补充,共同见证厚实、坚韧的精神追求。”

回眸70年,校址四地迁移,隶属数次变迁,校名9次往复变更,唯一不变的是70年来所积淀的惠州学院大学精神。这既是学校办学70周年的总结,也是书写新篇章的动员。“敦重明辨,求真致用”,是全体惠院人共有的精神财富,是惠州学院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惠州学院动人故事的主线。

践行新思路

奏响与时俱进发展交响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正在招手。展望未来,刘晟充满信心。他说,“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一个目标、两大突破、四大战略、五大转变”办学思路,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一个目标”就是坚持建设理工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不动摇;“两大突破”就是努力实现办学硬件与办学层次两大突破;“四大战略”就是实施好“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管理荣校、文化美校”四大战略;“五大转变”就是实现“办学向特色化转变,培养向应用型转变,视野向国际化转变,管理向精细化转变,服务向便利化转变”。

在刘晟看来,真正落实好这些办学思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突出"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三个要素,以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协同创新为路径,以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保障,以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为关键,以促进学校转型发展为目的,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等。

他介绍,“十三五”期间,学校还将重点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保障,“如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加强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

“到"十三五"末,学校综合实力达到广东省同类本科高校的先进行列,力争进入高水平应用型地方人才培养高校的"国家队",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在刘晟的展望中,一所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的现代大学正健步而来。

●对话惠州学院校长彭永宏

应用型大学不是职业教育的升级

历经半年之久的大讨论,惠州学院的大学精神终于于日前定音:敦重明辨,求真致用。说起大学精神的内容,谈论学校在新的转型时期的升级发展,校长彭永宏按捺不住兴奋。近日,记者对话彭永宏,谈校庆,说变革,观点激荡,绘出惠州学院的蓬勃风采。

关键词校庆

记者:70周年校庆是学校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今年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请您谈谈这次校庆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彭永宏:今年的校庆朴素而庄重,朴素的是形式,庄重的是内涵。看似只是一次校庆,却对学校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通过这次校庆活动,可以总结过往的办学经验,展示学校的育人成果,根据校友的成长情况,来评估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可以通过校友们就业情况的分享,以及社会各界的评价,检讨自身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化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明确方向。

关键词改革

记者:在教育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教育部还是社会,都对高校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惠州学院在改革大潮下有怎样的改革思路与举措?

彭永宏:从过往的70年历程来看,学校的任何一个阶段发展,都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在现阶段高校改革的主旋律下,学校的发展也将围绕改革转型展开。可以说只有综合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十三五”乃至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目前学校大力推进了校内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特别是以评估、分配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实行了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初步形成了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以及有序竞争的后勤服务新机制。

关键词转型

记者:据了解,未来五年,按照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部分本科高校将完成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转型升级。贵校已于今年成功申报应用型办学试点高校。请问您对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看法。

彭永宏:我首先要纠正社会上的一个误解,应用型大学并非是职业院校的简单升级。虽然两者都实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快速接轨,但内涵却完全不同。职业院校主要是迎合社会需求,进行的岗前培训。而应用型大学则是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更体现创新性和研究性。

记者:贵校在深化推进应用型大学转型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

彭永宏:“十三五”期间,为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学校将从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创新实施一系列举措。

如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重点加强理工类专业建设,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广域协同育人平台;

将整体提升科学研究实力,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

加快推动学科协调发展,到2020年,争取理工类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总数达到1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数量达到2个以上,力争1-2个理工类学科成为省级优势学科;培育5-7个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大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施教师水平提升工程;

努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学生交流规模,稳步开展留学生教育,提升交流合作水平;

不断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完成教学实验大楼(一、二期)工程,旭日大楼改扩建工程,尽快启动第二教学区实验楼、学生食堂等工程,力争2020年校园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左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和服务需求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智慧校园;

切实加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地方成效,加大文化体育服务地方力度,增强教育服务地方功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记者:怎么保障转型升级的顺利进行?

彭永宏:要实现转型的顺利进行,就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转理念,管理转服务精神,学校转保障。像以前教师搞科研,可能写几篇论文就行了,以后要更注重服务社会经济的实效;行政人员要更加意识到自己是职责就是为广大师生团队服务的。

学校将紧紧围绕创新制度体制、统筹资源配置、夯实基础服务、推进安全和谐四个方面,构建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建设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如在制度机制保障方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全面落实各类绩效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规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建立决策辅助系统和决策执行系统,成立学校理事会等。

在资源配置保障方面,统筹优化财力资源,完善资源配置管理机制,拓宽合作共建渠道,重视校友会工作。

在基础服务保障方面,加快校园基础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完善后勤服务体系,推进绿色大学建设。

而在安全和谐保障方面,则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和加强平安校园建设等。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卢振侠 通讯员金伟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采集

新闻推荐

广东华兴银行惠州分行开业

本报讯(记者张斐通讯员张楠)惠州金融业再添生力军。昨日,广东华兴银行惠州分行开业。广东华兴银行董事长周泽荣、副市长邓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