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拉弹唱奏出美好乡村生活 龙门麻榨曲艺发烧友组建乐队传播粤曲文化
曲艺队送戏下乡。 (翻拍)
在麻榨镇演出服务队排练现场,何敏智(左)与廖伟聪(右)合作弹奏了一首《孔雀开屏》。
精彩晚年
在龙门县麻榨镇,有一支平均年龄60岁、由粤曲发烧友自发组建的本土曲艺队,成立至今已近20年,现有队员16人,分别来自镇上周边各个自然村。虽不是专业出身,但老人们用吹拉弹唱演奏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乡村生活。
创办曲艺队近20年,发烧友称还没玩够
“一段时间不碰乐器,心里就憋得慌。”日前,在麻榨镇演出服务队排练现场,记者见到了曲艺队的扬琴师傅廖伟聪。初见廖伯,有些难将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的老人和曲艺师傅联系起来。今年61岁的廖伯自我介绍时笑笑说,他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平时以种地为生。
要问廖伯有多热爱音乐,他也不太会形容,不善言辞的他提议不如直接演奏一曲。廖伯邀上一旁的中阮师傅何敏智,立刻献上了一首《孔雀开屏》。方才略显紧张的二人立刻精神抖擞,玩起乐器来游刃有余。扬琴声时而如叮咚的山泉,时而又如潺潺流水。再配上音色柔和的中音中阮,一曲动人的乐曲不禁让人点赞。
队里其他师傅大多和廖伯一样,平时主要以农耕和带孩子为主,每逢周二、周三便聚在这里排练。“大部分队员住在周边的村里,到镇上还要走一段路程。有位队员家离这有18公里远,但依然风雨无阻。”麻榨镇演出服务队曲艺队队长吴镜池说,有时大家兴起,甚至周一到周五都来。
“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镇上发动民众组建了一支曲艺队,我算是第一批队员了。”廖伯自豪地说,到如今马上20年了,弹唱粤曲陪伴他从中年跨入晚年。虽然很多老朋友已经不在队里了,但同时有很多新队员加入,大家如同一家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怎么玩都玩不厌。
没受过专业培训,玩着玩着就上手了
“每次音乐一响起,我就忍不住跟着打节拍。”廖伯从小就喜欢音乐,17岁那年,他主动加入村里的宣传队。“记得有一天,我从广播里听到了扬琴演奏,觉得这声音太好听了。心想,要是宣传队里有人能演奏它一定很不错。”在大家商议下,村委为宣传队添置了一架扬琴。
乐器有了,怎么演奏成了难题,但这个烦恼并没影响到痴迷音乐的廖伟聪。“每次代表龙门去外地演出,我就看有没人弹奏扬琴。在别人表演时我就盯着,演出一结束就立刻去后台请教师傅。”就这样一边偷师一边练习,他慢慢摸出了门道。
在麻榨,粤语是主要方言之一,大伙对粤曲情有独钟。“多数年长的村民习惯一边用小音箱播放粤曲,一边劳作。”廖伯笑着说。队里大部分师傅都跟廖伯一样,热爱音乐,却没受过专业培训,基本是靠自学。大家相互学习,玩着玩着就上手了。
走遍乡村义务表演,生活更加充实
为把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这些年来,曲艺队一直挑起送戏下乡的任务。除了常年穿梭在麻榨镇的村庄,还到相邻的永汉镇、龙华镇举行多场义务演出,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但在喜悦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困难。廖伯回忆,刚成立曲艺队时,没有正规的排练场地,大家只能聚在家里排练,乐器也不齐全。后来在镇政府和当地文化部门支持下,他们有了专门的排练场地。
2014年,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来自当地的“新空气”乐队与曲艺队合并注册为麻榨镇演出服务队。“有了政府的关注,现在无论场地还是乐器设备,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我从没想过可以在这么舒服的环境中排练。”廖伯感激地说,虽然现在依然面临资金困难的问题,但大家从未想过要靠此来盈利。能聚在一起,一是兴趣爱好,二是分享快乐,别的没想太多。
“有一项兴趣爱好挺好,生活变得充实了。”何敏智和妻子都是粤曲发烧友,平时除了来这排练,在家也忍不住玩一下。“我拉二胡,妻子来唱,邻居们都很羡慕我们。”
“曲艺队的师傅们虽不是专业出身,但凭着一份热爱和执着,让粤曲文化在当地继续发展。”吴镜池感慨地说,目前队员们最大的愿望是感染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音乐;同时希望未来能走出乡村,登上更大的舞台。
文/图 本报记者费燕
新闻推荐
石斛杨桃受欢迎大米赢得回头客 龙门8家企业携名优产品亮相第七届省农博会
龙门生产的中草药铁皮石斛颇受青睐。参观者到龙门名优产品展台品尝龙门大米。11月25日至28日,为期4天的第七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