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道院 观摩崖石刻 周末不妨到罗浮山东南麓石洞附近走走

惠州日报 2016-09-06 16:00

西华道院的放生池。

打拳石上有明代罗洪先题赠叶春及的两首诗刻。

目前,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罗浮山召开,“罗浮山”刷爆了近日的微信朋友圈。罗浮山脉方圆260多平方公里,有不少好玩的地方。记者采访发现,罗浮山东南麓的石洞及周边,就是一个值得探幽的好去处,不妨周末去走走。

历史

几百年历史西华古道院简朴宁静

罗浮山东南麓的石洞附近有一座西华道院,这是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道院。

众所周知,罗浮山为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在此修炼的道士众多。罗浮山的寺观庵庙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处,小者数百处。洞天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实际上是一处三面环山、只有一径可通的峡谷。

罗浮山东南麓有明福洞,洞中有一座九天观。据了解,九天观原名明福观。最初,明福观在泉源福地,南汉时建观。宋赐额,据说是由苏东坡书写观名 (已佚)。《明一统志》记载:其内有西华道院,乃张元庵退居之所。观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邝露(明末广东著名诗人)读书观中,自号明福洞主。西华道院原来就在九天观内,清初,九天观日渐颓废,西华道院也随之渐圮。乾隆间,住持莫明星重修明福观,名九天观。民国时期重修九天观时,西华道院在九天观内已无一席之地。上世纪90年代,西华道院九天观附近重建,地址为明代叶春及石洞山房遗址附近。重建后的西华道院,简朴、宁静。

奇景

打拳石似被天斧劈两半

西华道院附近,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头。大的石块超过一层楼高,小的石块不计其数。在一块坡地上,两块大石中间,生长着一棵茂盛的树。树不高,但其发达的根系,几乎占满了两块大石的缝隙。

在西华道院右侧,有一块平滑的巨石,当地人称之为“打拳石”。此石似被天斧劈为两半,石中之隙,仅可容一人侧身而过。一侧石壁陡削平整,上有明代罗洪先题赠叶春及的两首诗刻。石壁的诗文石刻皆为隶书题刻,古朴、端庄、凝重,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

叶春及是明代归善(今惠阳)人,字化甫,曾任福建惠安知县。为奸臣所害而避难罗浮山石洞之中。叶春及回乡后归隐罗浮山,筑“逃庵”以居,读书谈道,著述不辍。叶春及亦为西湖、罗浮山留下很多题记,其中尤为出名的是罗浮山石洞山房的《逃庵记》摩崖石刻。《逃庵记》简明扼要地记叙了叶春及为官、被诬、避难的经过,全文118字。《逃庵记》石刻是罗浮山现存年代较久、字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摩崖石刻。

传说

明福观后邝仙骑牛入石

石洞周围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置身其中,让人有一种身居世外桃源的感觉。四周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清澈的溪水从岩石缝中流过,形成一个个阶梯式小瀑布。记者到访时,正好是雨后,从嶙峋石缝流下的溪水,水量很大,老远就能听到哗啦啦的水声。在西华道院的后面,还有一条小道,可通往飞云顶。有不少驴友喜欢从这条布满苔藓的小道登上罗浮山顶,山径曲折幽深,别有一番趣味。

在石洞附近,还有一个罗浮神话传说,《博罗县志》(民国版)就有记载:“在明福观后,即邝仙骑牛入石处。”传说邝仙在石门隐居修道,自耕自乐。他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人健牛壮,悠然自得。只是人们从不见其屋冒炊烟,牛吃青草。附近村民都认为他是个不吃不喝的神仙,称其为邝仙。一日邝仙耕罢归来。夕阳西照,晚霞织锦,天边传来仙乐。村中青年见邝仙骑在牛背上,长笛横吹,隐入石门之中,石上却不留丝毫痕迹。自此,邝仙骑牛入石为仙的逸事传遍了岭南大地。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新闻推荐

担心雨水来扰 备好遮雨棚 博罗罗阳观背村摆上一“桌”丰富民俗文化大餐

村民忙着准备汤圆。拉线、挂灯、排练……连续10多天以来,博罗县罗阳镇观背村为迎接中秋节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他们准备在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