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红都里的那些人和事 《惠州日报》记者探访高潭革命老区战斗遗址

惠州日报 2016-09-09 15:53

市民在惠东县高潭镇百庆楼参观学习。(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

黄氏祖祠。

高潭镇的红军井是当年红军留下的珍贵历史遗迹。(资料图片)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朱金赞 摄

高潭老根据地烈士纪念亭。(资料图片)《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姚木森 摄

日前,市委办、市府办联合印发《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把建设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作为办好十件实事之一。惠东县高潭镇是惠州最东面一个乡镇,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是“东江红都”。惠东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显示,高潭镇有革命旧(遗)址27处,战斗旧(遗)址1处,纪念设施7处、名人故居5处,每一处都记录着一段峥嵘岁月。日前,《惠州日报》记者在高潭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探访多处革命旧(遗)址,追寻东江红都里的人和事。

革命遗迹

关键词:黄氏祖祠

祠堂里召开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

高潭镇新联村楼下角村民小组黄氏祖祠,靠近高潭圩镇。祠堂门前立有一块石碑:黄氏祖祠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梁架,布瓦硬山顶。黄氏祖祠的梁架上,有不少精美木雕,内挂有一块写着“千顷堂”的牌匾,整座建筑保持完好。

看似普通的一座祠堂,却有着重要的一段红色历史。1922年下半年,彭湃数次亲临高潭组织发动农民运动。翌年春,在高潭24个乡相继建立农会组织的基础上,高潭区农民协会在高潭水口村成立。

1925年春,为了适应农民运动发展的需要,农民协会的办公地址从水口村迁到楼下村民小组的黄氏祖祠。1927年11月9日至11日,在中共东江特委的直接领导下,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黄氏祖祠召开,出席会议的各界代表96人。会上选举产生了以黄星南为主席、黄奋为副主席的高潭区苏维埃政府,通过了“镇压反革命”等八项决议案和“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会上还决定于11月11日在下圩埔召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

1987年10月,该旧址被列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黄星南故居

被洪水冲垮一侧,政府出资维修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对高潭镇的革命遗址都积极地进行保护。黄星南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第一任主席,他的故居在高潭镇黄沙村新塘村民小组。记者到访时,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黄星南故居正在维修。

黄星南故居是当地常见的民居,建于清末,1940年重修。建筑面积约198平方米,上三下三两头横布局,砖木结构。2013年8月16日,一场洪水将黄星南故居一侧冲垮,之后政府拨款,对其进行维修。

据了解,黄星南出生于1886年,年轻时到南洋做苦力,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22年秋开始,在彭湃宣传发动下,带领农民兄弟开展农民运动。1923年初,组织成立高潭区农民协会,被选为会长。1925年夏,中共高潭特别支部成立,黄星南任支部书记。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黄星南被选为主席。1929年2月,大革命失败后,黄星南执行党组织决定,分散到揭西隐蔽,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42年5月2日,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因病去世,时年56岁。

今年80多岁的黄喜是黄星南的孙子,在黄星南故居住了几十年,曾与黄星南同一屋檐下,直到他11岁时,黄星南去世。当故居被洪水损毁后,他非常心痛,幸得政府出资维修。有空时,住在故居旁边的他就会去看看。“差不多修好了。”看着崭新坚固的房屋,黄喜开心地笑了。

关键词:东江抗日游击队新编大队部驻地旧址

围屋中间部分建筑基本保持完好

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亲临高潭中洞村点燃革命星火,从此,革命种子遍布全镇,高潭人在这里进行了长时间的革命活动,“白皮红心”的伪乡公所乡长黄伯?就是其中之一。

大夫第,是黄伯?的家,这座客家围屋因为曾经驻扎过由曾生带领的东江抗日游击队新编大队(以下简称抗日游击大队)而变得意义非凡。

日前,记者到大夫第寻访。大夫第位于水口村大联村民小组。屋前有一个半圆形的风水塘,后面是一座种满树木的小山。麻石柱子、柱础、门框、门槛,连转角处也镶嵌了麻石条。但除了中间部分建筑基本保持完好外,两侧的房屋均已倒塌,只剩下夯土筑的外墙。“房屋是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烧的,烧了两次,整座围屋基本上都被烧塌了。现在的建筑,都是后来重建的。”水口村村干部黄日辉说。

大夫第是百多年前黄氏族人开办锅厂、发家致富后回乡修建的,共有48间房。从房屋现存几个大小不等、铺有麻石的天井来看,当年这座围屋十分气派。围屋足足建了3年,砖瓦等材料均通过水运从东莞石龙运来,再由工人搬到村里。

突围后抗日游击队暂住围屋

1940年3月,东江抗日游击队新编大队大队长曾生率领大队人员,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从坪山转移到了高潭。地下党员接应了抗日游击队,并发动群众给游击队捐款捐物。当时担任伪乡长的黄伯?,把抗日游击队安置在大夫第内。

抗日游击队撤退后,国民党反动派获悉了这里曾经住过抗日游击队,于是前来抓人。人抓不到,他们干脆放火烧屋。

1982年,纪念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55周年大会上,多位当年曾在高潭做地下工作的老同志回到高潭,专程到水口村寻找黄伯?。获悉黄伯?已于1980年去世,几位老革命都深感惋惜。为了纪念黄伯?,他们题字:对人苦口婆心,对事剑胆琴心。对党一片忠心,对天对地良心。

关键词:罗克明烈士故居

逾百年历史,逢年过节族人前来祭拜先人

罗克明故居位于高潭镇黄洲村的鸳鸯陂。近日,罗克明的儿子罗石彬带领记者,穿过狭窄的乡间小道,在青山环绕和一片田野掩映中,看到了这座白墙青瓦的楼房——— 光普楼。

光普楼是一座三进的客家围屋建筑,墙基是夯土墙,正面墙壁却是青砖砌成。走进屋内,墙上“理学家风”4字映入眼帘。屋内有些杂乱,看样子已经好久没人住。“这座老房子是太公建的,有100多年历史了。我们晚辈曾经维修多次,房子算基本保持完好吧。”罗石彬说。

罗石彬今年74岁,在兄妹中排第五,是老幺。“我父亲就是在这老房子出生的。看,这是他住过的房间。”罗石彬指了指一间房门紧锁的房间说。门板在岁月的洗礼中,早已褪去了原有的颜色。

罗石彬说,老房里曾经住着两房人,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人住在一起。后来,大家各自出外发展,建了新房陆续搬走了。直到1980年,最后坚守老房子里的罗石彬一家也搬到新房住。如今,老房子虽然空荡荡的,但每逢过年过节,族人都会来除草、打扫卫生,祭拜先人。

暗中保护抗日游击队,海上之战不幸牺牲

在罗石彬两三岁时,父亲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虽然年幼就与父亲分离,但在罗石彬心中,父亲是他敬仰的大英雄。

1904年出生的罗克明祖籍惠东县高潭镇。罗克明10岁在高潭私塾读书,16岁入读惠州的中学,才思敏捷,品学兼优,殊受师长与族人钟爱。1928年3月,国民党军大规模进剿高潭苏区,罗克明全家难以在当地立足,最后只得背井离乡,随父亲逃往泰国谋生避难。1937年7月,罗克明从泰国回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接受组织的安排在隐蔽战线工作。

1940年3月,抗日游击大队在曾生和周伯明副大队长的率领下,在坪山突破国民党顽军的包围,东移来到高潭。罗克明以爱国华侨和 “白皮红心”的副乡长身份掩护,在全力支持和暗中保护抗日游击队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当高潭革命根据地的抗日救亡工作轰轰烈烈进行时,国民党反动派血洗高潭,还发出捉拿罗克明的通缉令。由于形势突变,罗克明在隐蔽战线上暴露后,上级党组织就把他调到了大亚湾海上独立大队武装部队去工作,担任政治协理员(副政委)。1945年冬至1946年初,国民党新一军从云南大后方开到华南沿海前线,采取填空格的战术,大规模进攻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企图歼灭我军于沿海地区。敌军于1946年2月23日,又集中在金门塘、小鹰嘴高地部署的新型炮兵强大火力,第二次进攻我海上武装船队和虎头门阵地。我海上独立大队奋起还击,战斗极其激烈。罗克明所乘的指挥船被炮弹命中,船体解体下沉,全船战友多数壮烈牺牲。当天晚上,我海上独立大队打扫战场,发现了罗克明负重伤后在海水的浸泡中气息尚存,立即用战船紧急运送到香港救治,只可惜因抢救无效而牺牲,英年42岁。

修缮保护

政府出资重修,请专人维护管理

2013年8月中旬那场连夜暴雨,让东江红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中洞革命纪念广场内,6面革命事迹碑墙被洪水冲塌,黄星南故居的一些墙体也在暴雨中倒塌。为传承革命光荣传统,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对于已修复的革命遗址,有专人进行日常清洁维护,还有定期的修缮。

百庆楼:政府拨专款旧址上依原貌重建

位于高潭镇中洞村的百庆楼,建于清朝末年,总占地面积578平方米,共有6厅26间房。

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大暴动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由海陆丰转移进入高潭镇中洞,百庆楼由于规模大房间多,被选为办公场地。同年八九月间,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随后迁入百庆楼办公。同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也到达到中洞,与当地工农革命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师部也设在百庆楼。当时百庆楼集党政军领导机关于一地,成为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红色心脏。可惜1928年3月,中洞保卫战失败,百庆楼遭国民党军队焚毁。

“百庆楼因年月久了,木料腐朽、瓦面漏水,我们已经修缮了好几次。”高潭镇副镇长林海平说。2002年,市政府拨出专款在百庆楼遗址上依原貌重建。2010年5月,百庆楼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重修后的百庆楼成了纪念馆,显得庄重而气派。房屋装修精致,反映当年革命历史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战士们用过的生活用具和军用器具等一一陈列其中。据了解,村里特意安排了一名村民住在旁边,专门负责维护和管理百庆楼。

百庆楼周边,分布着我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接下来,我们准备对百庆楼及附近的革命旧址进行修缮。”林海平说。

百祥楼:数度重修,去年完工

百祥楼,红军军需处、后方留守处旧址,原为当地戴姓村民住所,始建于清末。建筑坐东向西,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

1927年5月,中共东江特委从海丰县城迁入中洞,其下属的财经委员会在百祥楼办公,并将在海陆丰历次战斗中缴获的白银、粮食、布匹、弹药、药品等物资转移进中洞,将部分物资存放在百祥楼。同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也到达到中洞,与当地工农革命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在百祥楼设立军需处。当红二师主力转移到中洞外围作战时,在百祥楼设立留守处,负责红军的军用物资筹集和供给。

该旧址在土地革命时期遭国民党反动派焚毁,仅存残墙,曾数度重修。1984年12月,旧址被列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月,政府拨款重修,去年已完工。

还有这些革命遗址

●中共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位于高潭镇中洞村,原为戴姓私塾,始建于清末,名曰湖山书舍。

1927年9月,东江第二次武装暴动取得胜利后,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将没收的 《陆安日报》报社的印刷器械运进中洞,在湖山书舍办起印刷厂,主要印刷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的文件、布告、传单,出版了 《布尔什维克》、《红旗》、《海陆惠紫暴动简报》等刊物。1928年3月,印刷厂遭国民党军队焚毁。2002年,惠州市、惠东县人民政府在原地基原貌修复。

●红军医院旧址:红军医院旧址位于中洞村。1927年5月,东江农民第一次大暴动后,为救治伤病员,中共东江特委组织农军的医疗人员和当地的医生,借用中洞村的民房设立了医疗所。1927年10月中旬,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余部也到达中洞,与当地工农革命武装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后,将医疗所扩建为红军医院,为红二师和当地群众服务。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罗氏宗祠)位于高潭镇黄坑寨村,建于清末。1927年11月11日,当时的惠阳县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在下圩埔召开了成立庆祝大会,会后即在罗氏宗祠挂牌办公。它的诞生标志着劳苦人民有了政权,农民有了靠山。1928年3月初,国民党反动派进犯高潭时,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搬进杨梅水、中洞一带,直到1933年夏天。2013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5月,罗氏宗祠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版文/图 (除署名外)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统筹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大森林家具城升级开业啦 升级开业期间新品上市大优惠

大森林家具城全新升级开业啦!昨日(8日),该商场让人耳目一新,商品档次又一次大大提升。为庆祝升级开业,即日起至9月16日,大森林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