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两年绣出《竹林七贤》 陈圆芝的刺绣作品与水墨画几可乱真
▲这幅《竹林七贤》您看得出来是绣的吗?
▲陈圆芝。
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是国画的代表,是水和墨在画纸上交融的成果。惠州市民协会员陈圆芝擅长的水墨画,却不是用笔墨画出来的,而是用绣花针和蚕丝绣线,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她用了近两年时间完成的作品 《竹林七贤》,在不久前举行的惠州市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上 “欺骗”了不少市民的眼睛,许多市民看了标识牌后,才知道这幅画原来是刺绣作品。
市民凑近作品仔细看,也难分辨是否水墨画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7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竹林七贤》原是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的一幅国画作品,陈圆芝曾经在2012年用丝线将其“描绘”了一番,取名为 《竹林雅集》。《竹林雅集》规模比较小,2013年6月参加第三届广佛肇三地同城工艺美术邀请展时,获得工艺美术精品评比金奖。后来,《竹林雅集》在惠州市丰湖书院展出,多位行家觉得该作品画面比较小,建议再绣一幅同题材的大幅作品,才能表现原作品写意的感觉。
陈圆芝接受了这个建议,2014年开始动手绣这幅比原作品大3倍的 《竹林七贤》。从开始筹备到作品完成,她差不多用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她基本上放下一切,就专注绣这件作品。
当这幅长1.62米、宽0.78米的《竹林七贤》,在惠州市第四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展出时,一时“欺骗”了不少市民的眼睛,乍一看与水墨画并没什么两样,不少市民脸贴着装裱镜框认真研究:这幅画,究竟是用水墨画出,还是真的是一件绣品?
该作品比原作品大3倍,细节被放大用蚕丝线绣难度很大
陈圆芝说,这幅作品的难度在于,作品放大3倍后,画面上很多细节也被放大,这些细节用蚕丝线绣起来,要保持原来流畅的线条,难度要大很多。
“石头和竹叶最难绣,还有一些线条。绣小幅作品时,10余针就绣好的线条,现在要绣几十针,还要绣得流畅。”的确,《竹林七贤》中的石头,粗略看是黑黝黝一片。但仔细看,石头还呈现出浓淡不一的墨色,更难得的是立体感十足。陈圆芝说,绣石头时,由于作为底色的绸布是纯白色,一定要用黑绣线将底色全覆盖,不能露出白底。但绣黑丝线时,又不能全部用一种纯黑色,要有浓有淡,绣出来才有墨韵,还要表现出当时原画创作者画这幅作品时,一笔一画笔触间的微妙变化。
绣石头难,绣竹叶就更不容易了。原画的一部分竹叶,是作者用宿墨(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抬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漫漶),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湮?之气)画出来的。要用绣线体现出浓淡不一、还有宿墨感的竹叶,可不是一般的难度。
画面中,7人脸上的表情、肤色、弹琴的手指等细节处,陈圆芝都全力以赴做到尽善尽美。绣人物脸上的肤色丝线就用了好几种,绣完一层后,又再绣一层,一层一层地渲染,呈现一种浓淡虚实的感觉。
陈圆芝说,她最喜欢嵇康弹古琴的兰花指,寥寥几笔,呈现其力度,还呈现出手指的优美动作。7个人的眼神,也让陈圆芝斟酌许久。陈圆芝表示,在刺绣界,有一种说法,绣花能生香,绣鸟鸟会鸣;绣马马会跑,绣人能传神。传神主要是靠眼神,7个人的眼神和表情完全不一样,有睁开眼,也有闭着眼陶醉在音乐中,但每一个人,陈圆芝都绣得很传神。
计划绣惠州西湖、苏东坡等本地题材作品
陈圆芝采用的是传统古法来绣这幅作品,从起稿到作品绣好,全部都是人工操作。由于这幅作品比较大,她还专程到苏州去订卷轴绣花绷,去苏州购买蚕丝丝线。陈圆芝说,蚕丝丝线,才能将一根丝线分成16股,用这些比头发丝还要细的丝来绣作品,才能让画面灵动,有音乐韵律感。
陈圆芝1979年12月生于广东汕头,自幼受到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潮绣的熏陶。在长辈的教导下,小小年纪已熟练掌握了潮绣的多种针法,2000年定居惠州后,随着眼界的逐渐开阔,当她再次拿起绣花针时,已经不满足于原先所掌握的以装饰图案为主的潮绣表现技法,主动吸收借鉴其他刺绣流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通过学习中国书画,全面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以针代笔,以线代色,通过10多年的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似画是绣、精妙细腻的个人风格,潜心绣出不少大写意人物画作品。陈圆芝还得到潮绣界“国宝级”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的指点。现在每年她都要专程去拜访林智成,聆听大师的教导。
陈圆芝表示,学刺绣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原来有一些人跟她学刺绣,但都坚持不久就放弃了,她觉得很可惜。据了解,刺绣一些大幅作品,须把绷架悬空在离地面1米的高度,而且只能悬腕绣,所以相当辛苦。一般学刺绣的人,必须学满3年画理才能出师,最开始也只能做些最基本的图案,磨炼10年以上才能绣大幅较为精细的作品。但往往当绣工到达巅峰之时,却也做不了几年了。所以,大幅的绣品精品,不少人一生只能出几幅,相当珍贵。
两年时间完成《竹林七贤》后,接下来,陈圆芝计划绣惠州西湖、苏东坡等本地题材的作品。她说,自己的作品不多,追求的是精品,创作每一幅作品,少则几个月,长则要一两年。她要把刺绣这件事情做到极致,“用工匠精神来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龚妍通讯员谭芸)惠州市道德模范评选第二次评审会日前召开,对35名惠州市道德模范候选人进行初步审核,现场投票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