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陷高额贴息揽储骗局
不要轻易相信高息揽储。 本报采集
在银行推销的产品不一定是银行的产品,可能是“飞单”;当有银行工作人员跟你说存款有超高额贴息时,也得小心是不是陷阱。总之,骗术无处不在,防止被骗,首要的就是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本期惠州市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为您揭示非法集资最新金融大骗局。
警惕银行理财“飞单”
银行飞单,即银行员工被投资公司的高佣金所吸引,私自与其他投资公司“勾结”,以银行的名义出售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并过分夸大收益加以蒙骗,导致投资者上当。
几个月前,多位市民称在农业银行北京通州支行次渠分理处客户经理李某处购买理财产品,但到期后本金与收益均未兑现,共涉及17人2248万元,这起事件就是典型的银行飞单案。
在这里教你三招认清银行飞单:
第一,要看清相关理财产品合同条款,看清楚合同方是否有银行参与、是否有银行印章,还要注意鉴别印章的真伪;
第二,要仔细辨别理财产品收益。现在银行理财收益一般在4%左右;
第三,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明确了解产品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等。
此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银行销售兜售的所谓理财产品其本质就是分红险或者投连险。这类保险的整体保障功能不强,整体保费较高,期限较长,而且分红险中的分红并不保证,投资者要加以分辨。
高额贴息揽储不可信
前几日,萧山日报爆料称,一年多前,16位来自萧山、杭州、宁波等地的存款人,把高达2.88亿元巨额资金存入中国工商银行甘肃省临夏东乡(县)支行,如今存款到期超过一个多月,竟然无法从银行兑付。
事件大致的经过是这样的:当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负责人魏某,先以高额贴息的方式吸引浙江等地储户到东乡县工行存款3.12亿元。然后勾结银行高管骗贷。多个资金中介人从中层层拿到数额不等的佣金,远高于存款人的贴息幅度。魏某组织有关人员伪造上述存款人的大额存单,再以假存单作质押,向银行骗得巨额贷款……
专家提醒: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存款人在关注利息的同时,要多留心眼儿,不要轻信所谓的“银行信誉”,银行不仅有“内鬼”,还有人借助银行场地非法集资。
本报记者余雪芹
新闻推荐
打造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主阵地 市领导在检查纪委微信网站工作室时提出
本报讯(记者戴建通讯员惠纪宣)日前,市纪委微信公众号“惠州清风”正式上线运营。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闫宝璋到纪委微信网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