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按下快进键 民生福祉绘出上扬线 惠州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好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惠民

惠州日报 2016-08-04 16:58

在6月1日举行的“企业服务月”服务集市活动中,企业人员在咨询有关政策。本报记者钟畅新摄

惠州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6.83亿元,增长8.0%;全国三大中韩产业园之一,广东省唯一一个中韩产业园落子惠州;上半年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二,生态优势“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力,上半年全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金额约5亿元,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负约90亿元……盘点惠州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可谓亮点纷呈。

今年以来,惠州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四个发展核心”,突出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补短板、防风险、强保障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惠民,“五位一体”跨越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发力,项目建设提速上半年7项指标增幅居珠三角前3

按下转型升级“快进键”,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盘点惠州市上半年发展主要数据,我们有一组数字很是亮眼———

8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项指标增幅居珠三角前3位。

GDP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高于全省31.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国税收入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地税收入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77.55亿元,增长12.3%;民间投资587.35亿元,增长20.0%,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6.9%。

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与去年国家出台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一系列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息息相关。

今年4月,惠州市制定出台《惠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行动计划,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

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立行、立竿见影的狠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关停“僵尸企业”336家、化解住宅库存面积871万平方米、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5亿元。

去杠杆方面,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为4316.8亿元、2909.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5%、7.7%,存贷比达67.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34个百分点。

补短板方面,惠州市计划在3年内投资817亿元,实施18项补短板重大工程。目前,全市正在推进8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正在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有6.8公里。

与此同时,惠州市把今年定为“项目建设提速年”,按照“项目谋划提速、项目开工提速、项目建设提速和项目达产提速”的要求,建立项目建设进度“月通报”“每季度晒成绩单”制度,全力推动项目建设,为实现“十三五”良

好开局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翻开上半年成绩单,我们欣喜地发现:1~6月,全市214宗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96.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50.3%;全市招商选资项目共412宗,协议投资总额1652.9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2540亿元的65.1%。

截至6月底,惠州市2013年以来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868宗,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455.98亿元,在建476宗,完工180宗;对比“项目建设提速年”制定的199宗开工项目任务已开工99宗,完工307宗项目任务中已完工155宗。

创新驱动

创新“活水”引入经济发展“田野”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比增17%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惠州的实践证明,创新是发展的主旋律,也是跨越陷阱的原动力。

如何把创新的“源头活水”引入经济发展的“广阔田野”,促进惠州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围绕这一思路,惠州市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比如,出台“1+6+N”系列文件,核心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绘制了“路线图”。

为此,惠州市围绕创新产业和创新要素集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重大平台建设。

比如,惠州市着力推动潼湖生态智慧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平台,全面加快生态智慧区建设,完成生态智慧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科融新城、国际合作产业园两个起步区建设,大力度推进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招才引智和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以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统筹环大亚湾新区、仲恺高新区“两大平台”,以及大亚湾开发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惠州)产业园“四大园区”规划建设,全面构建“四区两平台”创新发展格局。

我们看到,创新火花不断闪现:

——— 广东省首个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而建的区域性创业孵化基地“广东惠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投入使用,目前已入驻项目团队共有25个;

——— 上半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6%、42.0%,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全市专利申请量达5097件,同比增长1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688件,增长39.7%;

——— 上半年惠州市新获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累计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达7家,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TCL集团工业研究院、惠州市德赛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等。

民生保障

民生实事落地,居民幸福指数提升上半年民生类支出完成151.4亿元

一直以来,惠州市始终坚持发展惠民,进一步提升了民生质量水平。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市级新增财力75%、县级新增财力60%以上投入民生;率先在全省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盘点今年十大民生实事: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可领150元护理补贴;市区20个灯控路口安装交通信号辅助灯;西湖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施工基本完成……

按照计划,惠州市今年将投入86.9亿元办好十件69项民生实事,涉及底线民生、卫生、教育、农业、生态、交通、住房、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

截至上半年,市十件民生实事有58项工作进展顺利,按要求完成时间进度,其中16项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6年省十件民生实事涉及惠州市的40项工作中,13项已完成年度任务,27项进展顺利。

记者还了解到,上半年全市民生类支出完成151.4亿元,增长11.2%,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8.6%,民生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文明

“美丽乡村”三大行动见成效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再夺优秀

惠州市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抓生态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民生。

日前,省环保厅通报2015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考核情况,惠州市考核等次为优秀,这是惠州市连续第9年获评优秀。

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上,惠州市大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做法获多方赞誉。

博罗县柏塘镇平南村,村庄主干道边每隔十几米就能看到一座别具特色的污水处理设施,看似村民用篱笆围起来的“小花园”,实际上是平南村正在推广的全生态无动力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

博罗县的成功经验只是惠州全面清洁农村水源、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缩影。近年来,惠州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美丽乡村 “清水治污·清洁先行·绿满家园”三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目前,惠州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县(区)1个、省级生态镇53个、各级生态村898个,全市80%的乡镇已创成省级生态乡镇、80%以上的村已创成市级以上生态村。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以来,惠州市大力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水更清环境更美。

2014年,惠州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59个城市之一。惠州市以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制订实施河涌整治5年规划,计划5年投入100亿元全面整治市区14条河涌。

目前,金山河、青年河已整治完毕,效果显著。望江沥、洛塘渠、大湖溪沥等已启动或即将整治。按照计划,2014~2017年惠州市将投资100亿元,以“河清、海晏、湖美、惠民城”为核心理念,打造14条生态景观美丽的水景观带。

此外,各县(区)和镇(街道)每年整治1条以上河涌。惠州市将通过试点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高水生态文明水平,构筑“一湖两江十四涌,一海三山八湿地”的水生态格局,彰显惠州“湖之秀、江之美、海之韵、山之灵”,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与此同时,惠州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载体,稳步推进重点减排工程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进一步深化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3.2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38万亩。惠州植物园、潼湖湿地、大亚湾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惠州海洋生态园、考洲洋美丽海湾等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细胞工程创建也在加快推进,力争龙门县今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标准并力争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

统筹 本报记者田铁流

采写 本报记者田铁流 戴 建袁 畅 黄晓娜 游璇钰

新闻推荐

回居惠州高榜山麓诗语 □黄耀怡

群湖环绕水波粼粼,层林簇拥郁郁葱葱;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山一色磅礴逶迤。桃红含夜雨,柳绿映晨曦。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花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