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八旬心不老 弘扬书艺激情浓 王继刚以书法修炼身心
近日,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举办了一次社区公益书法课,鬓发斑白的王继刚老人热心地给居民们当起指导老师。别看他年事已高,手腕运笔依旧刚劲稳健,在洁白的宣纸上一阵笔走龙蛇,“上善若水”4个行书大字一挥而就,围观的街坊不禁纷纷鼓掌喝彩。
受叔父熏陶自幼爱书法,年过八旬仍笔不离手
王继刚老人的家里,完全是一个书法的世界。家里只有他和妻子两人,家居陈设十分简朴,但随处可见跟书法相关的东西。客厅变成了一个大书房,连卧室墙上也挂满了书法条幅。“这些有的是我写的,有的是我儿女们写的。”老人说,他的儿女们都没在身边,有的在东北老家,有的去了国外生活。他想念儿女们的时候,就看看墙上这些字。
王继刚对书法产生兴趣是受叔父的影响。叔父写得一手好字,在家乡远近闻名,并因此深受乡亲们敬重。儿时的王继刚对此深感羡慕,于是自上小学起他也开始练习书法。
此后,他对书法艺术的爱好与日俱增,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从上学到参加工作再到后来退休,手中的毛笔一直没停下。今年他已83岁高龄,依旧每天上午都要练两个小时左右。老人说,哪天不拿笔写几个字,手就会觉着痒。
采访中,王继刚给记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宝贝:多款砚台和毛笔。对这些宝贝老人如数家珍:“这是端砚,四大名砚之一,前些年我去肇庆时朋友送的。这是狼毫笔,现在也是比较难得的了。”老人拿起这些宝贝时,动作格外小心翼翼,神情中也自然流露出喜爱和自豪。
“我家这老头子,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这些东西,简直像着魔了一般。”王继刚的老伴说,老人自己的积蓄以及儿孙们给的钱,除了家里的生活开支之外,其余都消耗在了买笔墨纸砚上。
王继刚笑着对老伴说,练字虽然要花钱花时间,但一拿起毛笔,人的思绪就不烦乱了。练书法让自己人老而心不老,身心修炼到没病没痛,空巢生活也不感孤独,好处也是大大的有啊。
为惠州好山好水所吸引,在此安家后以字交友
王继刚的老家在辽宁省抚顺市,自小生活和工作都在那边,退休后才跟许多东北地区的老人一样,迁居到南方度晚年。他先后在海南、湛江等地待了10多年,4年前搬来惠州,在小金口街道金宝山庄小区安了家。
“我们到惠州,是被这里的优美环境吸引的。”王继刚说,以前他也不太了解惠州,当时是连续好几次在新闻里看到,说惠州生态环境好,便忍不住动了心思。他们先以旅行的方式实地考察了一下,发现果然名不虚传,于是果断地搬过来了。
老年了还跟候鸟一般迁徙他乡,要克服人生地不熟、生活重新开始等诸多难题,这时候书法爱好就成为老人排遣孤独,融入居住地生活的一大帮手。每到一个新地方,老人都以字交友,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在湛江时还加入了广东省老年书画家协会。
在惠州居住,享受这里的好空气、好山水,以及客家邻里的包容和热情之余,王继刚还萌生了一个心愿: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为活跃社区文化多做些事情。“现在手脚好行动方便,还是希望能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如组织街坊办书画展,给街坊们写对联,给青少年做书法辅导等等,我都乐意参加,不论报酬。”老人说。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郭永明
新闻推荐
《邓演达》主创基本完成 该原创话剧目前进入连排完善阶段,拟于下月5日起连续公演3晚
《邓演达》剧照。《邓演达》排练现场。“话剧目前进入连排完善阶段,现在全剧总时长2小时15分,计划这几天缩减十分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