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旬阿伯真给力写字不用戴眼镜 龙门永汉凌秋老人退休后每天喝养生茶,给街坊看病

惠州日报 2016-08-21 16:28

龙门县永汉镇9旬老人凌秋曾经历过从日军手上死里逃生,此后,他当过洗碗工,做过裁缝,当过医生送医赠药。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凌秋老人,对生死早已看淡,“我很乐观的啊。”现在,他每天给患者看病、打太极、悠哉地喝着自制养生茶,很是惬意。

每日坐诊 从早上8点看诊至晚上8点

龙门县永汉镇龙江街,一间不起眼的房间大门半掩,探头一看,屋内头发花白的老人凌秋,坐在老旧的药箱橱柜前为市井民众把脉,墙上一盏明黄色灯光照在他的脸上,映出斑驳岁月。老人耳聪目明,红光满面,思维敏捷,如果不是凌秋说自己已有90岁,记者都看不出他真实年龄。

凌秋的就诊台上,装有几盏不同用途的灯,灯的布局是他为方便看诊而自己设计的。开处方用一种灯,看喉科又是开一盏灯。凌秋跟前用来看诊的桌子,已用了30年,台面已磨得花白。

一名小患者来看病,孩子妈妈说,孩子6个月大,睡眠质量不好,睡觉时翻来覆去,咳嗽,还有痰。凌秋打开一盏灯,用棉签仔细查看宝宝的嘴,向孩子妈妈询问情况。随后,他开始写药方,不用戴眼镜,很快就把药方写好了,开了一些青草药,让孩子回去调理一下。见孩子调皮地动来动去,凌秋也忍不住逗逗孩子,摸摸孩子的头。不一会儿,一位脚上长包的姑娘来看脚,凌秋仔细看了姑娘的脚,然后拿出一些膏药敷在上面,并让姑娘第二天再来敷,“敷两三天就好了。”

每天上午8点,凌秋就在屋子里等候患者,有时还更早。每天从上午8点看到晚上8点。“就算关了门,什么时候有人敲门,我都会开门给他们看病。”

坎坷岁月 年少时路过日军岗哨被抓差点遇害

凌秋出生于顺德,说起来,他的命运很坎坷。凌秋11岁时,母亲去世。12岁时,父亲去世。失去双亲的他,12岁就外出打工,刚开始帮人洗碗,一天四餐,每餐都要洗上百只碗。当时他的身高还不及洗碗盆高,于是就在脚下放上3块砖,站在砖块上洗。

凌秋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是日军入侵广东时,有一次他路过日军岗哨,被日军抓去。当时日军抓了3个人,前两个人都被日军杀了,他看着活生生的人给日军砍头,吓得半死。杀完了前两个人,轮到凌秋时,正好日军换班吃饭。日军拿着枪指着他,嘴里说着话,但凌秋听不懂,于是,日军便反复耍弄他。后来,日军让他站了一个多小时后,挥手让他离开。“当时我走得很慢,还偷偷瞄他们。等转了一个弯后看不到日军,就赶紧跑。”凌秋庆幸自己命大,14岁时,凌秋被住在龙门的舅舅带到龙门。15岁,凌秋开始在龙门做裁缝师傅,靠做服装挣钱生活。“我的人生很坎坷,不过,我很乐观。”凌秋哈哈大笑。

边谋生边学中医,后进医院工作

日军入侵时,因为饥荒,凌秋的弟弟饿死了,两个妹妹也卖给了别人家。其中一个妹妹卖给中山一户当医生的人家,妹妹就跟着学医。凌秋17岁时,也到妹妹家学中医。当时的凌秋,主要是靠做衣服挣钱谋生。有空时,才到妹妹家学医,隔三差五去一趟,之后还将药书带回来看。学了10年后,凌秋开始尝试给人看病,当时都是免费给群众看病,而且还要贴药费。他医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在当地小有名气。

解放后,龙门成立了一家服装厂,凌秋在服装厂当主任。在服装厂工作时,不时有群众找上门来要他帮忙看一些疑难杂症,他总是热心地帮忙看,还帮忙找草药给群众敷。

后来,龙门县城搞一个医疗室,专门为厂矿人员服务。凌秋作为一名赤脚医生,被安排到医疗室上班,后来被调入当时的龙城镇医院工作。由于医生太少,他每隔一天就要值夜班。考虑到凌秋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培训,龙城镇医院院长让他到龙门卫生学校读书。毕业后,凌秋又返回医院当医生。后来他又被调回服装厂当厂长,他一边当厂长,一边有空时免费帮群众看看病。

养生有道

每天只吃50克肉,每天泡一杯养生茶

退休后,凌秋也没闲着,不少人来他家让他看病,他总是有求必应。每天早晨,他就到家里7楼的天台做运动打太极。”夏日里,凌秋做运动都是赤膊上阵,就是到了冬天,做运动也只是穿一件单衣。“要让太阳晒,做深呼吸。”凌秋站起身来,从容地打起太极,扭扭腰。

虽然已是90岁的老人,但凌秋肤色白里透红,说话中气很足,写字看东西根本不用戴眼镜。凌秋有自己的养生之道:保持乐观态度,饭菜要清淡。青菜吃多些,肉类吃少些,“我每天就吃50克肉。”

凌秋不抽烟不喝酒,每天要泡上一杯养生茶。养生茶由菊花、干柠檬片和枸杞子泡成,“每天一小把菊花,3片干柠檬,20多颗枸杞子。从早泡到晚,一边泡一边喝。”他说自己喝了几十年,枸杞子明目固肾平肝,菊花清肝明目,柠檬可降三脂。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新闻推荐

高效能警队获点赞

本报讯(记者黄宇翔通讯员杨靖)“阿姨,您好,请照顾好您的小朋友,别让他在路上乱跑……”日前,记者在龙门县城东门路看到,巡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