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祥药酒配制技艺列入非遗了 博罗第八批非遗项目公布,源于清末的“子祥药酒配制”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李治平(右)在地窖对药酒进行搅拌、测量度数。
随着备受关注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即将在惠州市罗浮山召开,日前记者从博罗县获悉,该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与中医药相关的“子祥药酒配制”这一传统制作技艺成为此次公布的4个非遗项目之一。
技艺发源于清末后期,一开始浸泡药酒治跌打伤
药酒在客家人尤其是博罗人生活中占有重要一席,一方面人们通过日常饮用以养生;另一方面对症使用以治病。
据介绍,子祥药酒发源地在博罗县公庄镇陂头神村正子村民小组。通过历史资料推算,这项技艺发源于清末后期,村民李子祥属于第二代传承,其爷爷20多岁就开始浸泡药酒,属于第一代。
“第二代传人我爷爷李子祥、第三代我爸爸李保禄都已经不在世了,现在我是第四代传人。”李治平说,最开始祖辈生产出来的药酒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跌打酒”,用来外用,治跌打扭伤、祛风散血。在艰苦岁月里,子祥家族仍有“浸酒”的习惯,到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曾一度中断。上世纪60年代,李子祥继承了这门手艺,加上跌打酒确实有疗效,方圆十多公里的乡亲如有出现跌打扭伤之类的疾病,都会到子祥家买或换药酒 (当时物质匮乏,可用物品换药酒),子祥药酒的名气也就传开了。
上山采药材用米酒浸泡用来内服养生
李治平说,爷爷李子祥的“浸酒”算可以,但爷爷想着这类药酒不能只外用,要是能结合内服就好了。这时,爷爷开始用常见的药材如枸杞、红枣、桂圆一起浸泡米酒,通过外用和内服相结合,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
“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上山采药,在我们当地西山上采的药材,有巴戟、黄精、金樱子、四叶参(山萝卜),拿它们蒸熟晒干用米酒浸泡。”李治平说,之后技艺传到了他父亲那里。上世纪90年代,作为第四代传人,他看到人们对保健养生越来越重视,于是在保持原有的土办法“酿酒”元素的基础上,他增加保健养生的中药疗效功能,浸泡米酒的材料范围扩大了,除了中药材还有海马、黄蜂、蛤蚧等,这样才诞生出具体的名字“子祥药酒配制”。
实地考察中药种植户,保证药材新鲜安全
如今市场上,纯生态的药材难觅,正如新闻报道曾说的一样,有的中药材为了防虫熏了很重的硫磺,前几年他为此还吃过亏。“当时我在广州一个中药材市场上,买回巴戟、黄精、熟地各几百斤,然后拿出1000斤米酒一一浸泡。”他说,按道理黄精泡酒会呈现金黄的颜色,可两天之后,瓦罐里的米酒如墨汁一般黑,还有很涩的味道。
后来,李治平决定寻找中药种植户,现场考察,实地了解。保证药材的新鲜和安全后,他买回来自己加工炮制,然后再浸泡药酒。“食品安全最重要,这样做一是安全,二是口感好,也不怕再白白浪费我的酒。”他笑着说。
“子祥药酒配制”技艺流程
用酿造的米酒泡酒,不同药材按照不同原酒度数浸泡,全部采用瓦器(缸)浸泡,先将药材、米酒倒入瓦缸封盖,静置一周便搅拌,让药材完全湿透;再静置两周重复搅拌两次,达到药材与米酒融合,密封窖藏两三年,然后出窖搅拌静置,过滤后包装出品。“浸泡期间温度保持在26~29℃比较好,我们封好存地窖,温度更适合,也更接地气。”李治平说。
当今地道中药材原料采集越来越难、收购越来越少,一些小型小作坊的酿酒制作冲击市场,影响消费者对传统配制产品的信誉度下降。相比而言,传统配制药酒跟小作坊浸泡的药材酒相比,前者成本高利润低,后者成本低回报大,造成传统配制“药材酒”面临生存难。作为保护计划,下一步将鼓励当地中药材种植户配合订购、支持其一条龙收购。
——— 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促进会
文/图 本报记者李芳娟
新闻推荐
《罗浮传大爱》讴歌葛洪精神 博罗本土音乐人原创歌曲献给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将在中医科学大会文艺晚会上现场演唱
大家精益求精,词曲修改了几十次。作曲李雷(右)、词作者之一李锡鹏(左)以及编曲苏少明(中)在协作中。本组图片本报记者魏云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