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教育“均衡兵法”叫响全国 大手笔投入发展教育事业;制定“两持平一鼓励”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全面实施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办法……
2010年9月,惠州市承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2014年,惠州市成为全省第4个100%县(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市。
2015年8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授予惠州市 “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称号。
今年7月1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惠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做法,“均衡兵法”叫响全国。
“一体化保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惠州市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实行“一体化保障”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多次深入学校调研教育工作,现场办公解决难题,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他强调:教育关乎社会大局、关乎惠州未来,要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惠州市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作出更大贡献。
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指出: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教育怎么投入都不为过”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识。2010~2014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比上年增长28.04%、27.01%、27.16%、30.35%、18.07%。2013年以来,市级新增财力75%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其中40%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据悉,惠州市把钱用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刀刃”上,对布局调整中保留的中小学全部进行改造,将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建成标准化学校,办学条件彻底改善。据统计,2011~2015年,全市新建学校19所,改扩建学校80所,新增公办学位51627个。
优秀教师到村任教有专项津贴
如何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惠州市组织城乡学校缔结“共同体”,实施“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目前全市有155所城市优质学校与176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
博罗县松树岗教学点教师陈丽君曾有机会调到镇上的中心小学,但她心甘情愿留在教学点教书。“学校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在这儿教书我很幸福,为什么要走呢?”陈丽君笑着说,扣除“五险一金”后,她每月拿到手约6100元,其中包括850元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距,惠州市实行“一盘棋”管理,均衡师源配置,制定“两持平一鼓励”政策,即县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与城市教师待遇持平,教师待遇与公务员待遇持平,设专项津贴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任教。
据悉,2013年起,市财政给予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3个山区县共2000万元的专项定额补助资金,群策群力落实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政策。2014年边远地区教师岗位津贴人均不低于700元/月。
据统计,6年来全市有7000多名优秀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任教,128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副校长,3959名教师参加“走教”,有效提高了农村和偏远学校的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随迁子女积分入学
“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兼容并蓄的惠州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张开怀抱。
惠州市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招生计划。目前,全市有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300432人,学位供给率达100%,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179642人,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59.79%。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惠州市建立随迁子女、留守儿童、贫困学生等关爱机制,共享“同城同教”。2015年起全面实施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办法,对于入读民办学校的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在惠东县白花镇、惠阳区沙田镇、博罗县龙溪镇等地,开通专用校车延伸到各村,免费接送学生上下学。建立22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培养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阅读、绘画、唱歌、舞蹈、体育才能。2013年正式开展实施寄宿生活补助项目,年均补助小学1000元、初中1250元,对农村困难家庭寄宿生进行补助。
此外,惠州市在已有2所特殊学校的基础上,在惠阳、惠东、博罗和龙门4个县(区)各新建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全省第一个30万以上人口的县(区)各建成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市。目前惠州市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县(区)覆盖率达100%,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障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7%。
本报记者张 斐 通讯员杨炎林袁蕴华
新闻推荐
在信息时代发达的今天,做好银行卡的防盗刷工作显得尤为必要。然而,有的市民却发现,自己足不出户、银行卡并未丢失、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