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人在惠度晚年房子大空气好生活自在
王业志平时还喜欢剪纸。
陈抗在惠州买了房子安享晚年。
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宜业宜居,地利人和,吸引不少外省外市人来此安度晚年。作为香港政府“广东计划”养老分流的一个重要区域,惠州各处分散居住着不少香港老人。据相关机构保守估计,在惠州居住的香港老人超过千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对于这些老人来说,惠州的住房宽敞、空气优良、环境优美,是吸引他们来惠州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
人物:王业志 年龄:82岁
市区买房,每天散步10公里
每天早晨5时许,家住市区麦地的王业志开始在自家阳台上拉筋,今年82岁的他将一条腿轻松搭在及腰处的围栏上,再往下压。拉完筋再做一套臂力练习,兴致来时还会耍一阵双节棍。半个小时后,再返回房间睡个回笼觉,直至7时起床。那时,老伴也睡醒了。一番洗漱之后,他就推着半身瘫痪的老伴坐着轮椅闲逛、喝早茶。
王伯的这种生活方式,是一部分来惠州养老的港人“版本”。近年来,越来越多香港老人选择移居惠州颐养天年。宽敞的住房、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以及优良的空气质量,都是吸引这些港人来惠养老的因素。
自2010年安家惠州之后,王伯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开始的。王伯鹤发童颜,身材不高,但灵活矫健,一如他清晰的思维。王伯人生经历丰富,9岁时,父母被日军飞机炸死,他遂被卖到惠州。在惠州成家后,他又返回香港学厨,随后在德国工作30年,直至1998年退休返港。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工作时,由于在国泰餐食演示会中的出色表现,还被公司特发表扬信。因此退休后,公司除每月发给他5000余元的退休金之外,还有专享咖啡费。
王伯本想晚年与儿子一家在香港生活,但香港住房逼仄,一家人住在一起不现实。于是,他在深圳买了一套房与老伴住。但那套房质量太差,不堪其扰,住了几年后他将房子卖掉,又回到惠州买下麦地这套90平方米的房子。在惠州这6年来,王伯与老伴才真正过上了舒适的晚年生活。“每天早上出门,推着老伴各处去饮茶,下埔、南坛、东平、江北都去,每天至少走10公里。”没有子孙绕膝,子女也鲜来打扰,虽嫌冷清,倒也自在。
拿着不错的退休金及“生果金”,王伯夫妇晚年衣食无忧。但老伴突发的病情改变了他们这种安然舒适的生活。今年初,老伴的病情加剧,需要住院治疗。王伯面临选择,如果就近在内地住院,需要一大笔费用;如果选择回港,他就要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权衡之下,王伯将老伴送到香港养老院。而他自己由于身体条件尚佳,而被拒绝收入养老院。这大半年来,王伯都是惠州与香港两地来回跑,每周两次去香港探望老伴。
人物:陈抗 年龄:83岁
工友关心,惠州更有归属感
与王伯夫妻相伴不同,今年83岁的陈抗早已习惯孤身一人。1986年,陈抗作为香港长城电子公司派驻TCL的员工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惠州,从此就没离开过惠州。在这里,虽然没有家人陪伴,但结识了一帮可亲的工友,工作开心,生活舒适。退休后,他不愿回香港,选择在这片土地上安享晚年。
退休前,陈伯不幸中风,左侧手脚瘫痪,尽管如此,热爱工作的他还是坚守岗位直至1998年退休。退休后,他才搬离公司宿舍,花了7万多元,在市区下角买了一套商品房,并请了一位同事做他的保姆,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当时惠州的商品房不多,一平方米才1000元左右,这在香港是不可能的。”陈伯坐在他家客厅里,回忆起当时买房的情形。这间房子宽敞亮堂,陈伯一个人住觉得空荡荡的,现在保姆跟她的两个孙儿也一起跟着他住在这里,屋里堆了不少小孩子的玩具车,看起来有家的气息。
陈伯不愿回港,除了香港的住房问题外,还有另一层原因:他的妻子早年便出家,女儿出嫁后也不常联系。“如果在香港生活,没人照顾。”他说,惠州更让他有归属感,有更多人关心他。他的一帮工友,会在他每年生日的时候一起来给他过生日,热热闹闹地在餐厅吃一顿饭,十几年来,年年如此。每年春节,他的侄儿还会领着一些亲戚来给他拜年,一来就好几辆车。
平时陈伯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7时起床,不着急起身,而是先做一套床上运动舒展筋骨。8时,吃面包、牛奶当早餐,随后在客厅活动看会电视。午后两三点,再回房休息,晚上则一定会收看《今日关注》,了解新闻动态。
陈伯自认年老体衰,对未来已无欲无求。生活上,他依靠“生果金”养老,除了每月给保姆1000元护理费外,其他基本用于买药、保健品,无存也无赊。
本报记者黄 桃 通讯员邱婉儒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桃)“我健身,我奉献,我快乐!”日前,经过多次投票评选,在惠州“活力老人”评选活动中,任桂芹、何榆萍、曹维梅和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