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须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专访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邓庆宁:
邓庆宁,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中国职教学会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国家示范学校评审复核专家,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东省首批“职教名家”,惠州市首批“东江学者”。
朝气蓬勃的学子。本报采集
惠州著名歌唱家、学院客座教授黄红英在学院报告厅举办演唱欣赏会。
学生参加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
职业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源头动力之一。在惠州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邓庆宁接受《惠州日报》专访,跟记者分享了他关于创新教育的一些观点:创新驱动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培养创新人才,重在培养“工匠精神”;创新到创业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及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一些示范性的做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四阶育成体系 (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育成)”,通过通识课程和训练,培养所有学生创新的能力、精神和素养;通过竞赛和孵化育成,又为具备创新创业潜能、擅长不同领域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可落地、创业能结果。
创新驱动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
“我认为创新驱动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也是全球性的共同课题,同时还是推进 “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所必须实施的现实课题。”
“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门类,所关注的领域和侧重的方面、突出的重点都有所不同。”
“创新理应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抓好的通识层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日常教育中获取这种创新的能力、精神和素养,从而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具备创新的素养和特质。”
《惠州日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请问邓院长您如何理解创新驱动?
邓庆宁:“创新”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基础科学、应用技术和原创性、制度性的创新以及社会治理等领域。从站在教育和跳出教育看教育的角度,我认为创新驱动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共同课题,也是全球性的共同课题,同时还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所必须实施的现实课题。
如今在教育领域谈创新,有一个说法,创新驱动,职教争先。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输出的技术技能人才直接与经济社会接轨、跟产业需求接轨,所以职业院校的创新显得更为紧迫,创新效果也更为直接,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聚焦也就更多。
其实,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必须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这木之本、水之源就在教育链条的前端节点上。也就是说,创新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核心课题,它也是其他教育层次、教育门类的核心课题,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课题。只有在基础教育中逐步打造学生的创新素养,使之具备创新的基础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阶梯式提升,合乎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因此,创新驱动不只是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对的课题,整个教育界都要形成这种共识,从而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要把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素养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当然,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门类,所关注的领域和侧重的方面、突出的重点都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重点应该是对创新的基础意识、基本养成,以及对社会、自然、生产、经济等领域的广泛认知;进入高中阶段,对创新的教育侧重聚焦于认识论、价值观的确立,逻辑能力的建构、分析方法的掌握、反思能力的形成,此时,探究性的学习和合作性、社会性的学习都显得非常重要;进入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就更关注批判性思维的建构、方法论的掌握、整合集成能力的形成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创新理应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必须抓好的通识层面的教育,就像小学教育必修“3R”即阅读、写作、算术一样,成为形成学生通识能力的“必修课”。我们要把创新教育作为基础平台,并在其他课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创新”的内容,使学生在日常教育中获取这种创新的能力、精神和素养,从而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具备创新的素养和特质。
世界创新浪潮需要创新人才作为支撑
“我觉得,谈工匠精神,重点不在工匠,而在精神。以培养人作为教育目标的职业院校,应该把重心放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上。”
“一是自主创新,研发更多自主品牌;二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精湛的工艺制造技术打造精良产品,目前这两方面还是我们的短板。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记者:为什么说创新驱动也是全球性的共同课题?
邓庆宁:创新的概念,最早是从美国提出来的,比如“孵化”一词最早就出现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此外,大学要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也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最早提出来的,这一当代大学精神是美国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划时代贡献。美国把创新教育融入到大学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其创新教育的精神、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目前,很多美国大学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专有技术,而且凭此边教学边参与产业、行业,以及技术最前端的一些商业活动,使得他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斯坦福大学以及由其催生的硅谷地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毫无疑问,美国学者的这一特点影响了校内的很多学生,使得在校创业甚至辍学创业都非常普遍,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都是这种类型。这也反映出他们的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看德国,他们提出的工业4.0,有两大强力支撑:人才和产业。一方面,德国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发端,因为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就发端于德国柏林大学,德国在这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高端、发达,尤其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和“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上这并行不悖的两大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最有力的支撑。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工艺技术传承,即工匠行业。德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百年老店,技艺非常精湛,因为他们把对工艺制造的尊重提升到和科学同等的地位,也只有这样,工匠精神才能真正具有社会地位,创新才有支持后盾。
日本则把工匠称为“职人”,如果一个匠人被称为“职人”,则大家都会对其肃然起敬,其社会地位也与教授、科学家相同。而且,日本工匠工艺传承还由国家提供专门预算,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确保工艺传承下去。
最近很多人谈到中国需要工匠精神,认为精良产品需要大国工匠来支撑。这观点大致没错,但是也可以说这是正确的废话。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中心,绝大部分全球品牌的产品都在中国制造,没有一大批掌握精湛工艺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支撑这样的产业规模吗?可见我们不缺工匠。我觉得,谈工匠精神,重点不在工匠,而在精神。我们的学生掌握工匠所需的技艺并不难,当前在全球独树一帜的中国职业教育完全具有这种教学能力,难就难在具有工匠的“精神”。这个精神是一种职业养成、职业境界、职业追求,是一个人进入一个行业、从事一个职业所应该具有的价值追求。以培养人作为教育目标的职业院校,应该把重心放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上。
话题还是回到创新上。从以上所列举的情况可见,创新驱动其实是全球性的战略。我们国家对应这种创新浪潮,也适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两大战略,这两大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创新人才作为支撑,也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浪潮中凸显中国的主体地位,凸显我们在全球创新发展中的话语权、参与度。因此,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自主创新,研发更多自主品牌;二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精湛的工艺制造技术打造精良产品,目前这两方面还是我们的短板。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竞赛、课程、活动是三大常见模式
“从高等职业院校的现状来看,创新教育目前普遍表现为竞赛型、课程教学型、活动型3种模式。”
记者:目前我国高校常见的创新教育有哪几种模式?
邓庆宁:从高等职业院校的现状来看,创新教育目前普遍表现为3种模式。
第一种是竞赛型。有些高职院校就是通过组建创新师生团队、组织各种创新竞赛来推进创新教育。这种类型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该模式是对有天赋的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某一领域进行创新突破,从而在创新大赛中获奖。但这种类型的问题在于不能把创新教育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容易走入创新教育的锦标主义。
第二种是课程教学型。即专门开一门创新教育的必修课,规定每个班都要上,规定修多少学分,以此为主体来推进创新教育。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创新教育,参与到相关的学习中,涵盖面广。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和分析就发现,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容易把创新教育和其他课程、相应专业分离开来,没有实现整合,更难实现融合,导致创新教育和专业学习“两张皮”,这种现象在高校中也常出现。
第三种是活动型。即在校内进行各种创新活动,通过隐形课程和非正式教学的方式来开展创新教育。好处是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组织方式更灵活,容易形成良好氛围。但如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那么在学生参与活动后,也很难去测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创新教育效果,而且仅通过活动来推进,也容易使创新教育流于形式。
四阶育成体系提供多元化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也是多元化的,因为它既是通识教育,又可以为擅长不同领域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创业发展通道,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创新教育。”
“能够引导多少学生进入孵化育成的第四阶段,则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记者: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创新教育又是怎样一种模式呢?
邓庆宁:我们学院通过论证分析,结合以上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制订了创新创业教育四阶育成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系统构建。
第一个阶梯是通过课程活动,让学生接触到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包括显性课程,即全校普适性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即把创新能力的素养和能力构建融入到其他理论课程中,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互联网+》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采用STEAM教育模式,把生活与课堂结合在一起,有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各类非正式教学形式的创新教育活动。
第二个阶梯是通过训练来提升、巩固和强化,我们学院特引入青岛创业大学所使用的全套众创体系,包含“众创培训”、“众创孵化”、“众创实战”、“众创融资”四个平台,以及创客空间体系,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战能力。
第三个阶梯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具备创新能力优势的学生有机会和空间脱颖而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教育也是多元化的,因为它既是通识教育,又可以为擅长不同领域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创业发展通道,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创新教育,竞赛正是如此。通过海选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报名、自建团队、自请导师,自主规划研发,然后在全校进行PK,并进入全省、全国层面的竞赛。这一阶梯把创新教育提升了一个高度,其树立的标杆也对学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第四个阶梯是孵化育成阶段。即有好的项目,而且已经组建了团队,具备了实施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就把它引入到学院的创业苗圃中。现在创业苗圃已经有9支队伍,其中“思迪咖啡”这支队伍已经毕业,正在营业中。其他队伍的部分产品也已经成型,比如研发的数字化产品已进入应用阶段。当然,后两个阶段其实是锦上添花的,能够引导多少学生进入第四阶段,则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创新到创业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要发明创造,有成果专利才叫创新,进入创业阶段才算创业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和偏颇。”
“创新创业需要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恰恰是学生的短板,最终创业成功的,往往都是九死一生,经历过凤凰涅槃,即使像马云之辈也是如此。”
“创新往往是颠覆性的,常常需要打破常规,不一定要求创新者有很强的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可能更能凑效,而这恰恰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强项和特点。”
记者:现在普遍的看法是,创新教育要发展到创业才算完整,为什么您说从创新到创业要遵循规律?
邓庆宁:现在很多市民甚至高校老师都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要发明创造,有成果专利才叫创新,进入创业阶段才算创业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和偏颇。
其实,创新是一种核心素养。虽然创新教育的最理想成果是转化为创业,但从经验规律来看,在大学阶段能够真正走过创意、创新、创业三个关口,并且获得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因为创新创业需要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恰恰是学生的短板,最终创业成功的,往往都是九死一生,经历过凤凰涅槃,即使像马云之辈也是如此。这就是创业的残酷性。
所以我们把创新教育的重点放到第一、第二阶梯,即通识层面的教育。如果一味关注有多少学生创业、有多少学生获奖,就会导致创新教育进入误区。社会评价也是如此,不能光凭这所学校或其学生获过什么大奖来判断创新教育好不好,应多从学生整体发展和顶层设计来看。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高职院校在创新驱动上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创新往往是颠覆性的,常常需要打破常规,不一定要求创新者有很强的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可能更凑效,而这恰恰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强项和特点,即以非逻辑智能见长,这正是高职院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
我们学院也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非逻辑智能,强调行动导向,倡导知行合一、以行为主,和多数本科院校提出的以知为先有所区别。通过不断动手重复训练,使其烂熟于心,熟能生巧,从而掌握规律,这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论最为简单的原理。而具体到教学方法上,则由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发挥。
五大资源保障四阶育成体系顺利实施
“一方面,要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则要把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打造政、校、行、企联合体,把职业教育的相关方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使得职业教育链与社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有机融合。”
记者: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目前有哪些机制和资源去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呢?
邓庆宁:为了保障四阶育成体系的顺利实施,我们学院主要从五大方面去推进。
首先,要做好创新教育的系统设计。一方面,要将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决策;另一方面则要把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使组织架构、人、财、物、实施都得到保障,最终把创新创业做成常态、常规的教学活动,使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基因。如果仅仅制定创新创业教学方案,容易做成“两张皮”。
其次,要有一支创新创业的教学队伍。一方面是创新创业导师,另一方面也要有创新课程教师。其中导师必须是校外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才有真正接地气的指导意义。在老师方面,我们要求所有老师都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从而使他们在各自的课程中都能无缝对接创新教育的开展,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然后,要有专门的训练和实践场地,让学生不出校园都能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所以在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创业的园区非常有必要。我们现在在校内有一个广东惠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园,还设立了3个创客空间,分别是“慧客厅”创客空间、“思迪咖啡”创客空间、“慧丰坊”创客空间,让学生有学习训练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我院还设有仲恺创新创业学院、中新(新西兰)国际创新创业学院、惠州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育成园区。
此外,要搭建研发平台。目前我们已成立智能产品研发中心和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以移动应用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新兴专业构成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科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凸显智能制造的共同特点。而“互联网+”商科协同创新中心和民生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则开辟了商科和服务类专业的创新空间。
最后,还要建立产教联盟。也就是打造政、校、行、企联合体,把职业教育的相关方整合到一个平台上,使得职业教育链与社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有机融合。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叶耀华
新闻推荐
到潮汕站却只买惠州南站车票 李某为省钱欲逃票,被铁路民警拦下责令补票
本报讯(记者戴建通讯员张中铃沈浩沛)日前,一名青年男子在厦深铁路潮汕站下车后沿着铁路一路狂奔,最终被执勤民警拦下。原来,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