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后的重逢 □刘晓斌
五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深圳金沙滩天蓝海碧,微风轻抚,一群“银发族”在洁白的沙滩上奔跑跳跃,女生们挥舞着鲜艳的头巾,让男生拍下她们跃动飘然的美好瞬间。旁人也许不理解这帮爷爷奶奶辈的人的疯癫劲,但这一幕却是这些离别40多年的同学重逢后的真情流露。
时光拉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所新组建的省军区五七干校出现在粤北山区的笔架山下,但干校的数百名原驻粤部队干部不再带兵操练,而是拿着铁锹镐头开荒种地,改造思想。为了让随军的孩子们能尽快上学,干校匆匆忙忙盖了几间简易平房权作校舍,办起了子弟学校,我们这帮四海为家的军人子弟的学业得以为继。学校不光校舍简陋,连个校名也没有,老师也是一些文化程度稍高的随军家属,后来有幸请到了其他干校的 “臭老九”(文革前的大学生)加盟,教学水平才得到改善。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正所谓 “少年不识愁滋味”,种种的“不如意”挡不住我们的学习生活热情,上劳动课我们一边捡拾牛粪一边上树掏鸟窝,上军体课我们变着法子要求增加实弹射击次数过枪瘾,学习上大家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在这里,我们尽情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然而世事难料,几年后军五七干校突然解散,部队干部获得“解放”重返军营,我们在这所无名子弟学校的日子也到了头,同学们随父母各奔东西,从此天各一方。
军五七干校及子弟学校虽然只持续了短短几年,但对于时为青少年的我们来说,那段特殊时期的学习生活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记。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校风以及父辈们正直坚韧的精神,给我们烙上了永不消褪的人生底色。
囿于当时的通讯条件,同学们离校后失去了联系,一晃40多年过去了。去年3月,光明网等网站转载了一篇《惠州日报》原发文章《难忘母校——— 军人子弟学校记忆》,这篇文章回忆了近半个世纪前军干校子弟学校的点点滴滴,它就像一条被点燃的导火索,在同学们中炸开了锅,尘封许久的记忆闸门瞬间被打开,埋藏在心底的真情喷涌而出,大家争相下载收藏这篇文章,并在各自的朋友圈中疯传,还开通了同学微信群。经过热心同学的不懈努力,散落在各地的昔日同窗纷纷被“挖”了回来。
这场42年之后的同学相聚,终于在南国火热的五月得以圆梦。虽然当年半大小子黄毛丫头都变成两鬓染霜的花甲之人,但记忆深处每位同学特有的音容笑貌仍然依稀可辨,瞧,班长还是那样文静优雅,慢声细语;劳动委员依旧活泼精干,风风火火;学习委员一如既往温文尔雅,谈吐风趣……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同学们有人继承父辈衣钵在部队服役,有人从政,有人经商,也有学者,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40多年后话当年,同学们都沉醉在久别重逢的喜悦中,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光,大家逐浪沙滩,拥抱大海,拍照留念,欢声笑语,直至日落西山。
相聚时间虽然短暂,但同学情谊地久天长,岁月流逝带走了我们的青葱年华,却抹 不 掉 我们 清 纯 质朴、正直刚毅 的 赤 子情怀,它将长 留 我 们心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海菊通讯员索亚伦)近百幅大师级摄影作品将“席卷”惠州,带你“玩”摄影!“镜中世界———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