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手艺传百年食客盛赞个大料足 市区河南岸一小商铺卖的粽子15元一个,粉丝仍然多
三代阿姑齐上阵,制作自家传统枕头粽。
一个个大粽子从阿姑们的巧手中被制作出来。
今天是端午节,前些天各家各户都在筹备做粽子。在河南岸一不起眼的小商铺,粽子卖到15元一个,前来购买和网上下订单的人却不少,甚至有忠实粉丝专程从香港过来订了3000个。这家小店的粽子为何可以卖到这么贵?记者昨日来到这家小铺,了解这抢手粽子的背后故事。
“姑姑包粽子”的传统有130多年历史了
昨日,记者来到河南岸螺子湖北街的一条巷子看到,四溢的粽香把邻里街坊引来,不少客人在等待着起锅的粽子。
这家平时不太起眼的小铺有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 “阿姑靓粽”,而在店前忙活着的,却是个年轻、斯文的小伙子。他叫李启明,而“阿姑靓粽”顾名思义就是他姑姑辈的长辈们亲手制作的粽子。
李启明祖籍博罗县园洲镇。“姑姑包粽子”,是他们家的一项传统,传承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据了解,清朝末年,他们家里人过端午节是由他爷爷的奶奶为家里人包粽子。
“1896年因为生计原因,举家迁移到惠州市区,而第一代阿姑(爷爷的奶奶)带着这门好手艺也传给了第二代阿姑(爷爷的姑婆)。”李启明说,他们家至今还保留着把包粽子的手艺只传姑姑的传统,就这样,至今已传到了第五代阿姑,也就是李启明的姑姑。而他的姑太(当地人叫法,即姑婆的妈妈),第三代阿姑今年已88岁高龄。
“现在我们店里三代阿姑仍在一同为了延续这项传统而努力着,我们的粽子全部都出自她们的双手。”李启明自豪地说。
粽子近半斤重,用料考究料也足
走进店铺的厨房,记者看到李启明的三代阿姑在热气腾腾的锅炉旁,正用娴熟的手法把一个个壮硕的粽子捆绑在一起,再放入锅中烹煮。
之所以把这些粽子称之“壮硕”是有原因的。“每个粽子近半斤重,有些馅料放得多的话,近400克一个。”李启明说,阿姑们包的粽子不仅用料考究,制作过程也颇有讲究。糯米要提前一晚上浸泡6小时,同时还要将绿豆泡软、粽叶洗净,就连作为提鲜增味的干瑶柱也要经过仔细筛选。
李启明介绍,每天早上6点多,阿姑们就要起床为当天要裹的粽子准备其他新鲜馅料。阿姑们对馅料的制作不仅讲究味美,还讲究料多。
粽子包好后,经过煤炉大锅慢火煨煮5个小时,食材之间的香味有了默契的配合,粽子的香气从厨房渐渐占满整个店铺,飘散到巷子。
“这么大的粽子里面不仅绿豆多还有蛋黄和瑶柱,味道真的很独特。”食客黄先生是“阿姑靓粽”的常客,在他看来,定价15元一个的大肉粽虽然价格高,但品质也高,他和家里人都十分喜欢。
也在网络销售,接受食客们提前10天预订
李启明说,以前只是做来自己吃或帮亲戚朋友做,“随着粽子的名气在家族内外日渐打响,越来越多亲戚朋友在端午前后请我们帮忙裹粽子。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既是好事也是负担。”李启明说,以往端午节前是阿姑们最忙碌的时候,除了要包粽子满足家人需求之外,还要为亲戚朋友包粽子,有时候短短几天之内要起早贪黑地包3000多个粽子。随着阿姑们年事渐高,做粽子这项体力活渐渐让她们感到有些吃力了,而且粽子的料足馅多无形中也让制作粽子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经过多方考虑,李启明和父亲商量后提出,不如让自家的粽子走上商业渠道,在保证粽子量的供应同时,通过销售解决制作成本的问题。李启明立即开始树立品牌形象、办食品经营许可证、研究粽子定价等。为了让粽子能够更符合广大食客的口味,跟随父亲学过厨艺的他还负责调味,和阿姑们一起研究口感。经过一番功夫,如今才有了 “阿姑靓粽”这个活招牌。
“为了将这门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我的表妹正跟随阿姑们学手艺,未来接替阿姑把我们家的粽子让更多食客吃上、喜欢上。”李启明说,眼看粽子的销路得到不断扩大,家里人对传承包粽手艺有了更多信心。
李启明还透露,现在他们家的粽子不仅在店铺内有销售,还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让“阿姑靓粽”坐上网络快车。目前,他已经开通微信平台接受食客们提前10天预订。文/图 本报记者费 燕
新闻推荐
腿绑支架卖杂货挣钱撑起一个家 博罗残疾人曾秀花面对困难不言放弃
曾秀花在卖干货。“梅菜3元,大头菜13元……”近日,在博罗县长宁镇市场,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熟练地给顾客称货。从外表上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