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粽香飘 □黄小文

惠州日报 2016-06-12 19:17

近几天,人们发现,菜市场上、超市里,各式各样的粽子占据了显眼的位置。菜市场上有些摊位甚至架起炉子,现煮现卖起粽子来,使菜市场和附近好几条街道上都飘着粽子的香味。闻着这粽香,人们知道,端午时节又到了!

疏理史料不难发现,粽子可说是与端午节关系最为密切的传统食品。1700多年前,西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中就有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鹜即鸭子,角黍即粽子。意思就是端午节煮粽子,一只只粽子像一只只鸭子浮在水中。这也是历史上关于端午的最早记录。从文字中也可看出,当时的粽子采用的原材料是黍,这是当时北方常见的一种小米,因颜色偏黄,也叫黄米,类似今天的粟米,黏性大。也就是从晋代起,粽子被正式确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黍米、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而早在东汉末年,当时岭南地区的老百姓就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灰水粽。至今惠州当地仍有村民沿用这种土法做粽子,已有数百年历史了。首先是把黄豆杆(含叶、荚)晒干后烧成灰(也有些地方用黄藤或蚊惊),加水做成灰水;其次,选用糯米作原材料,用灰水浸泡至柔软。用灰水浸泡糯米,也有讲究,俗话说“一升灰一升米”,意即一升灰可以浸泡一升糯米;之后,用粽叶包好,扎成三角形状,把数十个粽子放入大锅里用大火煮,一般要煮四五个小时才能煮熟。煮熟后的灰水粽颜色呈淡黄色,看起来非常诱人,咬一口韧劲十足,清香四溢。还可以蘸红糖或白糖吃,别有一番风味。因灰水属碱性,所以灰水粽也叫碱水粽、甜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了猪肉、鸡肉、鸭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加许多。人们也开始用粽子作为探亲访友佳品了。掺了红枣的叫枣粽,因枣粽谐音为“早中”,据说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图个好兆头。现在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也有一些家长自己做或买来枣粽给考生吃。到了唐朝,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吃粽子已很时尚,此时已有人用果品入粽,即“蜜饯粽”。苏东坡在尝到果品入粽的粽子时,甚感美味,写下“时于粽里见杨梅”的句子。当时还有较大型的茶楼饭肆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清朝时期,出现火腿粽子。到了民国时期,粽子品种已和现在人们吃的差别不大。

今天,随着人员流动性大,人们饮食口味的变化,已很难区分南北方的粽子了。同时一年四季都可以做、可以吃到粽子,不单止于端午节期间了。许多人喜欢把它买来当早餐吃、当正餐吃,已演变成人们的日常食品了。

新闻推荐

惠州市民捐赠文物

昨日,惠州市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市东江民俗文物馆启动,现场除了邀请省文物鉴定站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定文物、文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