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父亲”爱啃公益“硬骨头” 市红棉公益协会创始人之一李鸿国坚持看报留意困难人士求助信息

惠州日报 2016-06-17 19:00

李鸿国夫妻。 本报记者马海菊 摄

日前,大爱之城惠州再次广受点赞:一疑似精神异常的流浪女在市区下埔滨江公园产下一名男婴,市民自发撑伞守护,事后市红棉公益协会志愿者带着爱心物品前往医院探望。

“我一直有订阅 《惠州日报》和《东江时报》,一看到报纸上登了"流浪女雨街产子 众路人撑伞守护"的新闻,就当即发动志愿者去医院探望。”皮肤黝黑的李鸿国是市红棉公益协会创始人之一,是地道的惠州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帮助一位贵州女孩从惠州返乡,从此开始了公益之路。在差不多7年的时间里,他的身份从一个拥有3家陶瓷连锁店的生意人,转变为一个全职的公益人,资助贫困孩子读书,为困境中的普通人四处奔走。在他的影响下,爱人陈美媛也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为公益活动筹集慈善物品,一起探访照顾孩子。这对夫妻双双行走在公益路上,播洒惠州志愿家庭的爱心。

救助贵州女孩激发爱心潜能

李鸿国今年48岁,做了20多年的陶瓷生意,在做生意之余,他多年坚持看报,每当看到贫困人士在报上求助的信息,他都不会落下。“我会按照报上刊登的银行账户信息打钱过去。”李鸿国说,因为自己也是从苦日子摸爬滚打过来的,对于生活的艰难他深有体会。

激发李鸿国从事公益事业的是2009年的一篇报道。当年7月,《东江时报》报道了贵州9岁女孩小丽被父亲遗弃的故事。“我看到报道后,马上和我姐姐一起开车去了小丽所在地。”李鸿国说,现场当时来了不少好心人,但是小丽因为害怕怎么都不开口说话。李鸿国采取和小丽谈心的方式,逐渐获得她的信任和好感。在征得小丽同意,并向媒体出示证明自身状况的证件之后,他带小丽游玩了两天。“孩子很开心,我更开心,我没想到帮人可以这么开心。”

有了这次经历之后,李鸿国开始投身做志愿者。当时,他认识了几名志愿者,联合创立了惠州人志愿服务队(后改为市红棉公益服务中心、协会),开始队伍只有七八个人,“刚成立初期,我经常拉着店员去做公益。”

参加几次公益活动之后,李鸿国决心要帮助真正的困难户,持续地关注,直到他们走出困境。2014年,李鸿国索性关掉店面,将全部精力投放在公益事业上,他每月组织多次探访活动,召集人员、筹集善款、买米买油、规划来回路线、公布善款明细去向……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媒体上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还常常立即行动,组织募捐。

成为多位困境小孩的“爱心父亲”

小娟和小文是姐妹,她们和爷爷奶奶住在惠州,姐妹俩的父亲因一场车祸离世,母亲则拿着父亲的赔偿金抛弃了他们,至今不知去向。“团队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决定资助两个孩子”。李鸿国说,现在他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代理父亲”,而这个角色的担子并不轻。上学是孩子的头等大事,然而姐妹俩的父母都是外省人,不符合在本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帮两姐妹找学校的事,很多人觉得做不了,而李鸿国偏偏喜欢啃这些 “难啃的骨头”。经李鸿国多次多方奔波向有关部门争取后,两姐妹终于拿到了学校的入学通知书。

如今小娟和小文叫李鸿国 “爸爸”,学校老师有事也第一时间通知这个“爸爸”。除了定期探访送生活费用外,李鸿国还经常带着姐妹俩一起去做公益。当姐妹俩看到还有很多比自己困难的人,她们振作起精神,尽力帮扶他人。

这么多年来,李鸿国担任了多个“爱心父亲”、“爱心儿子”的角色:博罗龙溪一对父母车祸双亡留下3个女儿相依为命,李鸿国当起了他们的“爱心父亲”,不仅资助他们读书,还多次接她们到惠州游玩,鼓励她们乐观生活;7年来李鸿国坚持每月探望惠城水口万卢村孤寡老人李国修,还筹集几万元善款,帮老人修葺老屋……

妻子常号召姐妹一起做公益

如果看看李鸿国的日程表,会觉得除了投入到公益事业,他没有在其他事情上花费太多时间。现在家里事务统统是李鸿国的妻子陈美媛在打理。陈美媛说,都这么多年了,早就习惯了李鸿国的“公益节奏”。“有时候亲朋好友相聚,他总不在场,我也只能嘴上唠叨几句!”李鸿国的妻子以及2个儿子也时常跟着李鸿国的团队四处探访。

碰到一些特别困难、帮扶资金金额大的,李鸿国夫妇不仅经常自己垫付缺口,陈美媛还号召她的“姐妹”一起出钱出力。“现在不用为三餐发愁,儿子已长大独立,趁有时间有能力,和老公一起做一些助人的好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陈美媛说。本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徐园连

新闻推荐

重本上线人数首次突破300人 博罗中学2016年高考重点及本科上线人数均创新高

博罗中学全景。学校街舞社。学校高中部。本组图片均为本报采集图书馆。宽阔的操场。校园一景。秉承着“志存高远,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