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海绵城市除内涝之痛

惠州日报 2016-06-17 18:59

入汛以来,由于持续强降雨,我国多个地区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与此同时,人们也想出缓解内涝的很多好办法好点子。据《惠州日报》6月16日报道,惠州市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加大投入,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其中,市区年内将完成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任务。

当前正是汛期,建设海绵城市因此特别引人注目。何为海绵城市?据《惠州日报》报道,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因为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其实,早在今年年初,惠州市就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相关工作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推进暨培训会已成功举行,建设工作也在逐步开展。惠州市“绿色引擎”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的一大创新,就在于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关于地块开发、生态利用、道路设计等相关的低影响措施纳入规划控制中。

城市内涝问题由来已久,发达国家先例、专家论证、一些地方实践均证明,建设海绵城市是治本之策。如何进一步落实好惠州市建设海绵城市这一决策?笔者认为,持续做好“改旧”和“建新”两篇文章非常重要。“改旧”方面,今年来惠州市已投入570多万元,完成了市区16处易积水点整治,并对市区其他56处易积水路段进行查缺补漏,基本消除内涝积水现象,排涝能力明显提升。希望相关部门接下来继续加大力度改造旧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时,加强巡查和维护,确保长效。“建新”方面,主要是科学规划新建项目的地下管网布局。在制定规划时,不能忽视地下基础设施,施工设计时应注意适度提高排水系统的建设标准。此外,还应继续做好建设下凹式绿地、可渗透地面改造、屋顶绿化、管网清疏等工作,如此,海绵城市建设将取得更好成效,城市内涝问题有望进一步解决,更好地推进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 (阿 铁)

新闻推荐

名城保护条例草案征询修改意见

本报讯(记者黄晓娜通讯员潘丽军陶倩)昨日下午,市十一届人大法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木林参加会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