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老人好有爱扶老助学样样来 她们因志愿服务相识相聚,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夕阳红
老人们(左:武素云,中:陈炳兰,右:杨素娇)正在团队开设的“志愿者之家”里,义务为孩子们进行传统品德教育。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老年生活怎么过才更丰富多彩、更有人生价值?惠州市一群老人选择了当志愿者投身于社会公益。这些老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年轻时工作在各行各业,如今她们老当益壮激情饱满,都有满腔服务社会的热心。她们因志愿服务而相识相知相聚,她们长年坚持扶老助学,在志愿服务中绽放出绚烂的“夕阳红”。近日,记者聆听了其中4位队员的故事。
董筱兰 志愿服务队的带头大姐
董筱兰在团队中年龄并不算大,但她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姐。她做志愿者已有10多年,是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发起人,现在还担任队长。团队的很多队员,都是追随她的脚步而走上志愿服务道路的。
12年前,董筱兰从湖南来到惠州,生性热情开朗的她,平时乐于帮助别人,很快就结交了一帮新朋友。第二年,她正式成为一名志愿者,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志愿服务中。在市老年志愿服务队做了数年,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她筹划着自己牵头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了她的铁杆粉丝,在大家协助下,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于2010年正式注册成立。
董筱兰跟伙伴们策划了多个常规性的公益活动项目。她们每个月一次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长期挂点服务麻风病医院的病人,为少年儿童开展传统文化与品德教育,坚持到医院做临终关怀服务,让逝者走得安详。
在董筱兰带动和组织下,短短5年多时间,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的队员迅速增加到3000多人,其中获评星级志愿者的就有850多人。团队多次受到表彰,并获评为市五星级志愿服务队、市3A级社会组织。
杨素娇 做好事让我变年轻了
杨素娇已进入古稀之年,但她的形体容貌、精神状态,看起来都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老人开心地说:“好多人都不相信我已经70岁,看来是做好事让我变年轻了。”
杨素娇来自梅州,曾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退休后,她进入市老年大学学跳民族舞,结识了热心公益的董筱兰。2005年,市老年志愿服务队成立时她就加入了,如今成为五星级志愿者。
杨素娇说,自己能坚持这么多年做志愿服务,还得感谢家人支持。退休后虽然不用忙工作了,但帮着带孙子、煮饭等家务活也不少。而对于杨素娇做志愿服务的选择,子女们都非常支持,尽量自己揽家务,让老人有更多时间忙喜欢的事情。
更让队友们羡慕的是,杨素娇的老伴也有一副热心肠,夫妻俩同心协力,一起在市微笑爱心扶老助学会里做公益。她老伴如今都年近八旬了,对志愿服务还是乐此不疲,只要团队有活动,他都不会缺席。
陈炳兰 在志愿服务中找到幸福人生
陈炳兰今年71岁了,身体相对清瘦一些,两鬓已现斑白。她做志愿服务的时间跟杨素娇差不多,也是队伍里的五星级志愿者。
陈炳兰介绍说,她以前没出去工作,是一名家庭主妇,因此跟外界接触较少,没什么社交圈子,没什么特长和爱好,性格也比较内向。11年前在市老年大学上学期间,处处感到自己跟同学们差距大,多次得到董筱兰热心帮助,两个人因此结识,并成为了要好的姐妹。后来董筱兰全力投身做志愿服务,她也就成了积极的追随者。
聊起十余年做公益的感受,陈炳兰说她没觉得帮到别人多少,对社会做了多大贡献。倒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及自己的家庭,都得到明显改变,受益良多。她走出自卑和抱怨,也变得自信乐观了。她学会了跳舞,还带出了一支舞蹈队,如今老人又兴致勃勃地学起了太极拳。这些神奇变化,让亲友和邻居们也深感惊讶和羡慕。在老人影响下,10多名亲友和邻居先后行动起来,成为了活跃在街道、社区的志愿者。
武素云 不守电视和牌桌,做公益累着也开心
武素云也已年过七旬,当小学教师的她,15年前退休后,从河南老家来到惠州仲恺高新区潼侨镇,跟在当地工作的子女一起居住。
从老家大老远过来,本为安享晚年的清闲,武素云却是个闲不住的人。老人还清晰记得,自己在惠州第一次参与的志愿活动,就是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当时我们在西湖边,活动现场好多人,非常热闹,我穿着志愿者马甲,和大家一起负责维持秩序。”武素云说,晚年能在第二故乡以志愿者的角色参与奥运火炬传递,感觉十分神圣而光荣。
武素云喜欢唱歌,跟团队一起去老人院探望时,她总会给孤寡老人们唱几首歌。“一些老人闲着没事干,成天看电视、打麻将,而我觉得这样打发时光,远不如出来做志愿服务。打麻将看似好玩,其实劳神伤身;做公益经常得东奔西跑,但忙着累着也开心。”武素云说。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罗孝宗
新闻推荐
传承“非遗”感悟传统文化 惠州文明网联合今日惠州网发起“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网络传播活动引百万人次关注
本报讯(记者龚妍)你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日前夕,惠州文明网联合今日惠州网发起“我身边的文化遗产”网络文明传播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