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弹好“五位一体”跨越发展合奏曲 两大顶级体育赛事“聚惠”吸引世界目光,全国文明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再提升

惠州日报 2016-06-19 18:56

惠州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工业新城。

全国文明城市是惠州的一块金字招牌,志愿者热情服务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惠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莞惠城际铁路常平东至小金口段今年3月30日开通运营,惠州驶入城际铁路时代。

世界目光集聚珠江口东岸,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焕然一新。昨日,2016年中华龙舟大赛(广东·惠州站)暨第五届惠州龙舟邀请赛在市区下埔滨江公园西枝江江面开赛!后天,2016年世界男子水球联赛总决赛也将在惠州擂响战鼓。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对中华龙舟大赛进行全程直播。毫无疑问,中央主流媒体的直接参与,不仅大大提升了龙舟赛的观赏性和影响力,更将成为充分展示惠州“全国文明城市”形象、提升惠州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有利契机。

近年来,惠州走出了一条“五位一体”跨越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惠民,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风光秀美的生态丽城、特色鲜明的工业新城、社会和谐的文明之城、服务高效的开放之城、充满活力的希望之城,必然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

富裕惠州

突出发展“第一要务”

发展是 “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打造 “富裕惠州”,具体讲,就是要坚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一核心目标不动摇,坚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动摇,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

“更好质量更高水平”将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标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数量、规模的要求,还有质量、效益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目标,而是改革发展方方面面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姿态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这既是惠州的战略定力,也是战略自信。

时光回溯至2013年5月。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惠州市通过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务虚会,开展专题调研,搞清楚存在问题,破解疑惑和担忧,凝聚全市人民的筑梦共识。

惠州在第一时间理清思路,明晰发展路径,确定精细施工图,实施平台构建、产业培育、企业成长、人才“双高”、县区赶超、惠民倍增等“六大计划”,强化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路径保障,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体制保障,奏响加快发展的最强音。

在惠州发展 “引擎”的强力轰鸣中,透露出来的是市委、市政府对于发展路径的自信。

多年来,惠州始终坚持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路子,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随着发展目标路线图、“九年大跨越”目标路线图、改革目标路线图等3张“目标路线图”全面铺开,惠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改革创新、率先跨越,以抓铁有痕的干劲做“实功”,切实做到转型不失速、发展有质量。

从县(区)特色产业空间布局的全面展开,到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汽车配件、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重点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从深入实施新“惠28条”和新“惠42条”,到落实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办法;从新增伯恩光学、惠州比亚迪电子2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到TCL集团成为全市第二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从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到“两大引擎”发力提速……惠州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大幕已拉开,一个个生动的转型升级场景如迎春花般热烈绽放。

记者点阅惠州近几年的统计公报,发觉这座美丽城市就像一位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在与其他城市同场竞技中,不断地加速、超越,GDP呈阶梯式增长。尤其是一次次跨越用时不断缩短,从2007年到2011年,4年时间GDP从千亿元跻身2000亿元行列;3年时间,实现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跨越。

高度不断刷新。“十二五”期间,全市GDP相继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年均增长12%,2015年达3140亿元,增长9%,增速居全省第2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年均增长10.7%,2015年达6.62万元,增长8.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继突破200亿元、300亿元,年均增长21%,2015年达339.99亿元,增长13.1%。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五位,实现了争先进位。

创新惠州

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上月,国家科技部传来喜讯:惠州正式获批成为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为此次广东省唯一获批城市。

一直以来,惠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去年4月开始陆续出台“1+6+N”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其中,“1”为《惠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惠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绘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

随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交出靓丽成绩单:截至去年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25家,新型研发机构4家,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45%……

创新永不止步。年初召开的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将增至约400家;力争今年建成新型研发机构8家;推动3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

根据省政府日前印发的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惠州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优势,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潼湖生态智慧区“核心引擎”、仲恺高新区和环大亚湾新区两个重大平台的建设,建成世界级云计算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国家智慧城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文化惠州

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惠州门类众多、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展现了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风貌和文化断面,构成了惠州独特的文化生态,传承着历史文脉。

去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惠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1993年惠州首次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申名之路”一走就是20余年。

全面梳理并编制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进一步开展惠州“一街挑两城”府县双城格局的考古发掘和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修缮,严格规范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进一步加强罗浮山宗教文化、苏东坡寓惠文化的保护与展示;积极开展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及历史遗迹的保护、修缮与利用……

一条条落实,一步步完善,惠州努力以一种文化自觉去看待这座城市,谨记先贤的功德,解读古人的智慧,感悟文化的韵味,延续历史的文脉。这样的一种执着,让惠州突破“申名”瓶颈,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

文明惠州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2008年,惠州首捧“全国文明城市”金牌;2011年,惠州再次以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4年,高水平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

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文明创建的不懈追求。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坚持“一把手工程”高位推进,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巩固提高、扩大延伸文明创建成果。

如今的惠州,外修生态,内建文明,美不胜收。“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公益广告随处可见,通俗生动,入脑入心;“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惠州市志愿服务网的开通让全市42万多名注册志愿者有了总调度……

一直以来,惠州始终突出创建惠民,把创建过程作为发展民生福祉的过程。通过创建不断优化城市的政务、法治、市场、人文、文化、生活、社会生态等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整体文明。

如今的惠州,走进机关办事,工作人员诚信待客、热情服务;走出家门,交通秩序井然;走进集贸市场,难见“脏、乱、差”踪影……

绿色惠州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发展是硬道理。改善生态环境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吗?

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的惠州给出了答案:2005~2015年,在经济总量增长近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近10倍的情况下,空气质量稳居全国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前十名,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东江惠州段长期保持保持国家地表水II类。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惠州坚持产业低碳化发展带来的 “磁场效应”:去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62.47亿元,增长8.6%,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3∶56.7∶34.0调整到2015年的4.8∶55∶40.2。

惠州积累的“绿色财富”已成为一股磅礴的“绿色力量”。

林业,是美丽惠州的底色和亮点,也是惠州这座城市的幸福本色。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惠州全力推进市区公园、绿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公园、景区的园林景观档次,努力实现“城在绿中、绿在城里”的生态格局,打造 “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森林格局。

幸福惠州

连续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近年来,惠州市努力践行“由民作主”理念,大力实施惠民倍增计划,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宜居环境、提升民生福祉,推动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本地人有自豪感,外地人有归属感”的城市特质日益彰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惠州市坚持“民生财政”,每年将市级新增财力75%、县级新增财力60%以上用于民生。特别是以全省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市为契机,初步编织了一张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构建了一个与现阶段市情财力相适应,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调整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015年,惠州幸福画卷再添亮色。算起来,这已是惠州连续6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民主民主,由民作主;百姓点菜,党政主厨”。这既是惠州长期坚持的施政理念,也是惠州基层民主生态的生动写照。

诚信惠州

信用信息采集量全省领先

自2012年成为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以来,惠州市率先在全省建成“一库一网两平台”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33个部门的147个数据主题,包含1400个数据项,信息涵盖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4类主体,入库数据量达5.3亿条,信息采集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如今,市信用中心出具的信用报告已率先在农业龙头企业认定、现代产业100强引导资金申报、全民创业资金申请、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申请等各类政府管理中进行应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也与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对接,自动拦截违法违规企业。

依托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惠州市信用办和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目前正联合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构建“金融网上服务超市”,企业授权推送信用报告,给融资方和资金提供方搭建沟通平台,解决惠州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该平台今年将上线运行。

法治惠州

“法制副主任”制度全国推广

惠阳区沙田镇田头村有两个相邻的村民小组因土地权属发生纠纷,钟君安了解情况后以案说法耐心劝解,很快做通了双方的思想工作,并提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钟君安是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也是田头村的“法制副主任”。

作为惠州市基层法治建设的亮点,2014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工作意见在全省推广 “法制副主任”;2016年,全国普法办印发2016年工作要点,把村(居)“法制副主任”制度作为基层依法治理的抓手之一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惠州市突出民主化、法治化、人本化、源头化、立体化和信息化,初步形成了一套管用有效的依法治理体系。治理民主化,在全市农村实行“四民主工作法”,在社区实行“社区约请”制度;治理法治化,每一个村(居)聘任“法制副主任”;治理人本化,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成立 “流动商户之家”、“复退军人之家”等各种特色之家,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矛盾;治理源头化,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治理立体化,打造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平台,推动警力 “大巡防”向警民“大群防”发展;治理信息化,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网络问政、网上信访等民意直通平台。

本版文字 统筹 本报记者田铁流采写 本报记者田铁流 游璇钰 袁 畅 黄晓娜 龚 妍 戴 建 付巨晗本版图片 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看书可以养颜 旅德女作家刘瑛在惠与读者分享读书写作心得

刘瑛。本报记者黄秀霞摄本报讯(记者黄秀霞)“看书可以养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只是书的厚度不同”,“不要忽视文化的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