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头次过父亲节,真开心” 市红棉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探望惠城区马安镇木棉村多位老人
陈天发老人64岁才和妻子领到结婚证
志愿者和曾观桃老人(左)唠家常。
今天是父亲节。日前,经本报记者穿针引线,市红棉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来到惠城区马安镇木棉村,提前给村里多名生活较为困难的中老年村民过节。
采访当天,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但这并没有影响红棉公益服务中心十几名志愿者的热情。“我们想,生活困难的乡村老人可能很少过父亲节甚至没有过过父亲节,所以我们想办这次活动,给老人送去关爱。”该中心负责人李鸿国说。李鸿国在红棉公益的微信群发出倡议,得到了志愿者们的支持,纷纷报名参加活动。“因为车辆不够,最后确定去的只有十几个人。”李鸿国说。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家逐户上门,给村里多名家庭困难的老人送上米油、水果等节日礼物,还送上一笔慰问金。记者了解到,这些父亲都是人生中第一次过父亲节。有的老人说,之前从来没听过有父亲节这种节日。“很开心,你们把我们当家人,给我们过节。”村里88岁的老人陈风标感谢志愿者的关心。
乡村老父亲的故事
志愿者探访的这些老人年纪最大的已88岁了,他们在乡村生活,肩上承担着家庭顶梁柱的责任,大半辈子在地里辛勤劳作,为儿女们挡风遮雨。如今老了,他们的生活过得如何?记者走近3位老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故事1
88岁老人煮饭洗衣种菜,照顾妻子
这次志愿者看望的老父亲中,陈风标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已88岁高龄了。老人咧嘴一笑,只看得到一颗门牙。尽管年事已高,但身体看起来很不错,精神也很好。“我还要照顾她呢!”尽管牙齿快掉光了,陈风标老人依然话音清楚地告诉大家,他还要照顾比他小10岁的妻子。“平常煮饭洗衣,菜园里还种点菜。”陈风标的妻子3年前腰部出现问题后,走路都成问题,更没办法干活了,家务活如煮饭、洗衣以及种菜都是陈风标在做。
陈风标有5个孩子:3个女儿2个儿子。“儿子们都在淡水卖烧鸭,全家人都在淡水生活,过年过节会回来。”陈风标说,大女儿嫁在本村,经常会过来看他们。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出去,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农村没有过父亲节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你们今天过来给我过节,很开心。”陈风标乐呵呵地说。陈风标的妻子看到志愿者来也很感动,她说,前段时间自己也是第一次过了母亲节。
故事2
65岁老人去年才和妻子领到结婚证
“别人做阿公(爷爷),我才做阿爸。”今年65岁的老人陈天发乐呵呵地说。他是村里的低保户,家里有四兄弟,他排行老二,以前家里很困难。“我40岁的时候还没有钱娶老婆。”
上世纪90年代初,40岁的陈天发去深圳打工,认识了一帮外省朋友。44岁的时候,在一个朋友介绍下,他才成家。由于种种原因,当时两人没办结婚证。“妻子过来的时候,因为精神不好,又没带身份证,所以自己家在哪都说不清楚。”成家后两人生了两个孩子,去年,陈天发才打听到妻子娘家的地址,一家人回去了一趟。“我老婆回到老家恢复户籍,重新办了身份证,所以去年我们才去登记结婚领证。”
陈天发最大的孩子才20岁,刚刚出社会做事,也没什么钱。陈天发说,没想到,志愿者们会来给自己庆祝父亲节。
故事3
73岁老人仍耕种六七亩地
“没有听过有父亲节,也没有过过。”73岁的曾观桃老人说,农村一般只过传统节日,他都没听说过有父亲节。
“老婆在家带孙子,我在外面耕地。”曾观桃老人现在还耕着六七亩地,种花生、豆子。老人有3个儿女,“两个女儿嫁出去了,儿子在淡水上班,一个月工资也没多少。”曾观桃说起家中收入,有些皱眉头。“趁着我还能动,就种田帮补一下家里了。”曾观桃从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下地干活,眼下一家人住的房子还是他30岁时建的,已住了40多年了。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方莲花
新闻推荐
通过微信推送法律法规内容 全市工会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宣传月活动
本报讯(记者马海菊)日前,市总工会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户外宣传、印发宣传资料、举办讲堂、微信推送等方式在全市企业中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