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宝宝说话,先教普通话还是方言? 专业人士提醒,一个家庭说3种话以上,不利于培养孩子语言能力
家庭不同成员说不同的语言,宝宝该学哪个?绘图:本报记者陈春惠
孩子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这可愁坏了不少家长,很多家长纠结是学方言好呢还是普通话好呢?对此,网友议论声一片,各自的出发点比较一致:先学普通话是顺应社会发展;先学方言,则是教孩子不能忘本。有网友支持两种语言甚至多种语言“一锅端”,还有网友不赞同一次教太多语言,会容易让孩子混淆。在孩子学说话阶段,您是否也有这样的纠结呢?
网友:说普通话实用,说方言不忘本
最近,网友“小树林水煮鱼”发帖称:自己遇到了一个难题,和妻子一直争执一个关于方言的问题。妻子教孩子说的是普通话,而自己一直坚持让孩子说方言,认为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如果孩子们都说普通话,这座城市就再也没有方言了!”
“小树林水煮鱼”的观点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肯定。网友“石清心358”说:“岳母说应该让孩子从小学说普通话,老婆说上学基本都是讲普通话,在家里还是说方言好。我虽然没说话,但是却感觉如果孩子从小都说普通话不说方言,那方言是不是也会被丢进历史的长河。”网友“彭咖喱”说:“自家话肯定先学,我已经见过很多娃"忘本"了,普通话自然会的。”
与此同时,微博上一项“孩子先学方言还是普通话,您怎么看”的调查吸引了200余网友参与投票,其中认为先学普通话的网友超过5成,而认为先学方言的则超过4成,还有少数人选择了“其他”。
网友“Rose_明天会更好”说道:“孩子是要走向社会、是要上学的,不是一辈子都在家里和你斗贫嘴的。教孩子普通话吧,要不孩子上学吃亏。至于家乡话,等孩子大点了自然会自由切换。”
有网友表示,何必纠结先学哪种,双语、多语教学不就得了?可如此一来,大家又担心孩子容易混淆语言,反而不利于语言能力发展。“我女儿就是这样,白话、普通话、潮汕话一起来,搞得现在什么话都不流利。”网友“Yau晓奇”说。网友“米小呀”则说:“不会混淆的,我小时候就是老妈讲客家话、老爸讲惠州话、看电视学粤语。”
个案:家人说3种语言,孩子3岁不会说话
市民西西是梅州人,丈夫是惠州人,儿子今年两岁了。西西说,她说的客家话跟惠州的客家话不一样,嫁给丈夫后,她才开始学讲惠州地区的客家话。儿子出生以后,西西一直跟儿子讲普通话。她说,不管是跟儿子讲自己家乡的客家话,还是惠州地区的客家话,感觉都怪怪的。虽然西西学了些本地客家话跟家里人交流,但大家跟孩子沟通时,都会自动转为普通话模式,大家认为突然加入本地话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语言混淆。现在,儿子也只会讲普通话,表达十分清晰。但西西很担忧:“本地客家话和惠州话还是应该要学会的,长大了方便跟本地人交流,这是一种家乡的亲切感,不能忘本。”于是,西西开始鼓励家人多跟孩子讲方言。
市民朱姨认为,孩子从小学习多种语言确实会让孩子感觉混乱。儿子的外婆和爷爷讲客家话,奶奶讲粤语,她和丈夫则讲普通话。因为语言环境复杂,儿子小时候经常会表现出“鸡同鸭讲”的神态,一直到3岁了还不怎么会说话。后来,随着他越来越懂事,自然而然地慢慢就学会了各种语言。
建议:普通话和方言可同时由不同家庭成员教
市民陈少玲从事学前教育25年,是惠州市一家听力语言康复中心主任。陈少玲建议,家庭的语言种类最好是两种,即普通话和方言。每种语言最好有固定的人员来教,例如爸爸、妈妈的普通话标准,就由他们来教普通话。爷爷、奶奶的方言标准,就由他们来教方言。如此一来,孩子就知道跟谁讲话要用哪种语言了,不容易把两种语言混淆。传承方言的同时,普通话也可以一起学。
陈少玲指出,一个家庭内存在超过3种话,孩子很容易混淆,不利于培养语言能力。一些家乡话不是主谓宾的结构,有时候无法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最好在孩子4岁后,根据生活地点、环境条件等来增加英语、粤语等其他语言,这样更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也更有利于孩子的社交。
误区
不学普通话没关系,上学了自然就会说
有的家长认为,在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不学普通话没有关系,等孩子上学了,在普通话的环境中,自然就能学会普通话。真的如此吗?
对此,陈少玲认为,孩子的普通话基础还是得打好。教孩子普通话有很多好处。如今,电视、书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使用的大多是普通话。学普通话、说普通话的孩子,能在电视、书本中接受大量的词汇,孩子从小就能积累词汇量。相对于只会方言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词汇的灵敏性全然不同,有可能突然就从口中冒出一个家长从未教过的成语。而只会方言的孩子,很可能无法用成语来表达。普通话对孩子长大后的写作能力影响大,并且有利于他们的口语表达。
此外,校园内普及普通话,孩子会普通话就更容易融入环境中。对于从未接触或不会讲普通话的孩子,他们需要一段时间融入环境,要是孩子适应能力较弱,长时间处于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给他们带来心理焦虑。不过,家长也不必过度担心,除了给孩子时间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以外,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环境。例如,调整家庭的语言互动,更侧重教孩子普通话。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适当学一点简单的方言,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小贴士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五六个月:陈少玲指出,孩子五六个月时是牙牙学语期,这时候多数孩子能够无意识地发出“妈”、“爸”这样的单音。孩子的语言悟性是比较敏感的,从孩子6个月左右,家长就可以开始进行阅读培养了。起初孩子会认真看,一段时间后,即使不会说也可能会用小手指指点点,也有可能会说单音,例如看到苹果会说“果”,然后慢慢就过渡到说“苹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只要看见孩子一个眼神和意图,没等孩子表达,家长就已行动了。例如孩子要拿奶瓶,家长马上帮孩子拿,这会扼杀孩子语言表达的机会。
●1岁:到了1岁左右,孩子慢慢地会发出双音“妈妈”、“爸爸”这样的叠音词。“处于叠音期,有些孩子会表现出仿说的特点,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强,这时候家长就可以教孩子更多的语句了。”随后,孩子又会过渡到有意识的主谓宾语句,如“我要喝水”等,接着,语句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修饰词语。
陈少玲介绍,孩子1岁半以前,接触事物是以输入概念性为主,家长最好见啥说啥。例如去商场可以跟孩子说:“这个是苹果,妈妈要买苹果。”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买有关生活用品、水果等一类的图书,告诉孩子书里的东西是什么,这样孩子大脑里就储存了物品的概念。随后,家长可慢慢过渡,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把物品指出来。
●1岁半到3岁:1岁半到3岁,家长可以绘本图书为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在教的过程中,家长的语速要慢、吐字清晰、语调生动,注重引导孩子。
微言微议
女儿家乡话、普通话、粤语都会,混乱倒说不上,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顺其自然最好。”
——— “何柔柔”
说实话,我挺反对教孩子从小说普通话的,我们这一辈人基本已经不会说纯粹的方言,再如此教下一代,以后方言真的就失传了,方言长大了再学就晚了。”
——— “繁华烬散”
方言是孩子身份标签之一,但必要性远不如普通话,还是得先创造普通话的语境。”
——— “老常-心理咨询师”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陈春惠
新闻推荐
迎战老牌劲旅 中国队意在练新人 世界男子水球联赛总决赛昨举行第二轮小组赛
意大利队在比赛中射门得分。本报记者王建桥摄本报讯(记者杨熠)昨日,2016年世界男子水球联赛总决赛进入第二轮小组赛,8支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