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镇:旅游+文化 古城焕发新活力

惠州日报 2016-05-06 21:13

◎名片

惠东县平海镇是省政府在1991年2月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地处惠东县最南端,是稔平半岛的物资集散地,也是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口岸。全镇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岛屿19个,海岸线长54.7公里,下辖18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口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万人,农业人口3.8万人(其中,农民1.9万人、渔民1.3万人、盐民0.6万人)。平海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物产丰富,盛产稻谷、马铃薯、大顶苦瓜、萝卜等农作物和鲍鱼、对虾、龙虾、海胆等海产品,自古以来素有“鱼米之乡”称号,是座古老的海滨小城。

◎印象平海

印象1

全省滨海旅游胜地之一

精品商业街、酒吧街、红树林公园、休闲沙滩……平海之行的第一站,采访团就来到这个充满滨海气息的地方。

细软如绵的海滩、水天一色的大海,让浮躁的心顿时平静下来。时近正午,阳光细细地洒下,撑一把阳伞,静静地看潮涨潮落,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来自深圳的罗先生一家。罗先生是个生意人,平时工作很忙,但他常常忙里偷闲带家人来海边走走。“这里风景很美,海水清澈见底,海滩沙质细幼洁净,很适合一家老小休闲度假。”

据平海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落户平海的滨海旅游项目11宗,计划总投资375.5亿元。南海云天酒店项目、粤华南门海旅游项目、兄弟高登旅游项目、广东台商活动中心项目等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平海已成为全省滨海旅游胜地之一。

印象2

600多年古城风韵犹存

在碧波无垠的大海边,有一个如厚重史书般的明朝古城——— 平海古城,这是平海的魅力所在。

平海古城,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1991年2月,平海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

从保存完好的西门穿过,仿佛从明朝直接穿越到了现代。城内的民居因都重新翻修过,家家厅堂明亮,少了很多古韵。但家家户户门前张贴的、富有客家文化的对联,各式复杂的门符和大红纸灯笼,都昭示这里独特的传统文化。

恰好碰上放学,时不时有三五个学生模样的孩子从身边经过。他们或嬉戏打闹,或牵手漫步,让这座古城顿时生动起来。从民居门口经过,偶尔可以看到身穿大襟衫、黑土布鞋的妇女坐在小板凳上,细细地做着手工活,神态怡然。

仿佛不速之客的我们,轻踏满是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轻轻按下快门,记录古城角落里的人文印记,唯恐打扰到古城的宁静。

印象3

新兴农产品火龙果年产值近2000万

驶上213县道,进入平海境内,沿途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平海镇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在平海,过去人们以种植马铃薯、大顶苦瓜,以及养虾等为主,而如今新兴的特色农产品——— 火龙果种植业正在迅猛发展。

“平海镇十分适宜发展火龙果种植。”这位负责人介绍,这里独特的海洋气候可起到调温作用,种出来的火龙果个大、多汁、口感独特。“很多人来惠东海边旅游,都要来平海尝一尝。”

火龙果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了一大特色,游客途经时可停车购买品尝当地的优质火龙果,还可亲自入园体验摘果乐趣。

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此时还未到挂果季节。据介绍,2015年,全镇火龙果种植面积1796亩,年产量2107吨,年产值1988万元。

延伸阅读

数说2015

2015年,平海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税收总额7.81亿元,其中地税1.95亿元,国税5.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8亿元,比增26.6%;用电9989万度,比增8.5%;人均纯收入15702元,比增9.5%。

农业:2015年,全镇种植大顶苦瓜面积约4258亩,实现总产量约1.04万吨,产值3120万元;冬种马铃薯18000亩,实现年产量41381吨,年产值1.07亿元;发展高位池养殖基地2个,养殖面积160亩;火龙果种植面积1796亩,年产量2107吨,年产值1988万元。目前,全镇拥有高位池养殖基地35个,养殖面积3810亩。新增碳汇林种植400亩,生态林种植3973.63亩。

工贸物流业: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92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57户,累计在册个体工商户951户。

滨海旅游业:2015年,全镇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9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突破37108万元,同比增长15.9%和21.8%。目前,落户平海镇并实施征地建设的滨海旅游项目11宗,计划总投资375.5亿元。

◎记者观察

重塑滨海古城风貌

平海镇,最为人称道的是被誉为岭南文化“活化石”的平海古城。

如今,随着岁月变迁,古城内古朴的民居大部分已被现代建筑所替代。但临街店铺的格局犹在,麻条石板、街道牌坊等古物经风雨侵袭仍依稀可辨,似乎可以看到当年商贸的繁荣景象。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挖掘古城文化,让这块“活化石”真正活起来,依然是当地政府应该细细思考的问题。

记者获悉,平海镇先后完成了《平海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平海镇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5)》,再次完善和细化了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文化遗产方面,如平海渔歌,经挖掘、收集整理、归类建档,已发展至40多种,并组织渔歌爱好者和民间艺术家相继创作出 《我的家乡好风光》、《钟城美》、《钟城谣》等具有代表性的新渔歌。为保护和传承平海渔歌,该镇还将平海渔歌列入中学音乐课程,2008年以平海为主要发源地的惠东渔歌被国家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平海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古城墙、城门及古屋的维修和保护。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累计投入800多万元用于古城门楼、榜山古寺、古城内街、城隍庙等的修缮。

《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提出,要“打造平海古城海洋文化小镇组团,保护平海古城历史建筑,挖掘与重塑滨海古城风貌,建设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和乡土工艺等于一体的海洋文化综合旅游区。”平海古城的开发与保护思路更加明晰。

围绕《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发展总体规划》,平海镇“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以 “古城文化”、“滨海温泉”及“滨海休闲”等元素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线路图,大力推动“平海—港口”大双月湾滨海旅游开发合作模式,打造国际知名综合性滨海旅游休闲基地。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张斐

新闻推荐

30余作家惠东采风 挖掘人文历史,展示红色文化

在风景优美的蟹洲红树林里轻抚海风;参观革命老区稔山雁湖村,重温革命历史;在港口双月湾观景台领略双月湾奇迹,登上小星山探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