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诊救人数十载 志愿精神代代传 “惠州好人”、志愿者黄河铮虽已离世,但他老伴和后代至今坚持采药免费送人
黄河铮生前所获部分奖牌及报道他先进事迹的杂志。《东江时报》记者张艺明 摄
名片
黄河铮,籍贯佛山市顺德区黄连村,1934年出生,1950年入伍,1976年从部队转业到海南,在隶属国家冶金部的海南钢铁公司职工医院担任副院长,1993年退休后定居惠州走上义诊助学之路,2016年1月2日去世。
荣誉
荣获第七届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广东志愿服务最高荣誉奖、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广东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惠州市援藏教育先进个人、2006“感动惠州”年度人物等荣誉。
49岁的陈英梅站在黄河铮的祭台前,默默地点燃3根香烛,低头祭拜,抬起头时,望着照片中那张熟悉的笑脸,眼泪顿时流了下来。
11年前,黄河铮赠送了几副中药给重病缠身的陈英梅,她服用后病情好转重新下地劳作。后来,黄河铮给了陈英梅一些药材种子,让她回去种植,以便将来救治更多人。如今,药材收成了,可黄河铮再也无法为大家看病了。
今年1月2日,老党员、“惠州好人”、志愿者黄河铮因病去世,享年82岁。临终前,老人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我的后代,金钱我没有留给你们……历史的遗产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那才是真正的万宝库”。
出身贫苦悬壶济世
黄河铮经历过苦难的童年,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在顽强生活的同时感受着生命的脆弱,这些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
1934年,黄河铮出生于广东顺德黄连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6岁那年,父亲被海盗杀害。7岁那年,母亲和继父在逃难途中相继去世,继父的堂弟黄仲篪成了黄河铮的养父。
养母及外祖母是黄河铮学医的启蒙老师,他家里现在还珍藏着许多中医典籍,均是外祖父留下的遗产。
1950年,18岁的黄河铮投笔从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一年后回国,他先在汕头驻军工作,后随部队迁驻惠州。
1976年,黄河铮响应党中央号召,支援边疆海岛建设,从部队转业到海南岛,在隶属国家冶金部的海南钢铁公司职工医院担任副院长。
在医院工作期间,黄河铮刻苦钻研业务,很快成为专业科室的“领头羊”。尽管平时工作繁忙,但在海南工作的18年中,黄河铮没有过过一个真正的周末,只要放假,他就下乡为少数民族群众免费治病。直到黄河铮离开海南,
那里的许多群众都记挂着他,逢年过节都要给他送去一句问候,甚至还有患者邀他到海南治病,他一年中也会去海南三四趟,每次十天半个月,来去一身浮尘,往返两袖清风。
退而不休义诊救人
1993年,退休后的黄河铮和老伴卢翠仪定居惠州。
小舅子考虑到姐姐和姐夫的晚年生活,特地在惠城区水口街道买了一块40平方米的地给他们建房子用。可令他没想到的是,黄河铮夫妇除了每月几百元退休金外,竟无任何积蓄。
小舅子实在不敢相信:一个老革命,一个从医院副院长退休的老干部,一个拥有祖传秘方的老中医,居然连几万元都拿不出来,连一座两层小楼都盖不起来。
卢翠仪向弟弟解释:“你姐夫看病非但不要钱,还常常垫钱帮人抓药,节假日还去少数民族地区送医送药。”
听了姐姐的一番话,小舅子才回过神来。对于这样一位助人为乐的姐夫,他还能说什么呢?于是,小舅子自己掏钱帮黄河铮夫妇建起了房子。
房子建好后,黄河铮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继续干起了治病救人的老本行。每天早上6时,黄河铮就开始接待前来寻医问药的群众。除了给病人开药方,他还免费抓药。开好药方后,他会叮嘱患者:“你要把我的药方留着,以后遇到同样的病人,可以把这个药方给他们,帮助更多人。”
2005年,重病缠身的陈英梅慕名找到黄河铮。陈英梅因病痛在床上躺了3年。黄河铮诊断后,认为陈英梅过多使用抗生素,可以用中草药调理治疗。一个月后,陈英梅的病情开始好转,几个月后就能下地干农活了。
虽然家里穷,但陈英梅还是希望给黄河铮一些药费表示感谢。黄河铮告诉她:“我们都是穷人,我给你看病不是为了挣钱,只是希望能帮到你。”后来,陈英梅给黄河铮送去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药到病除心欢喜,锦旗一面表心意。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铮退休后为上万名患者进行了免费诊治。
助残助教情系藏娃
除了治病救人,黄河铮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关爱藏族学生和聋哑儿童。
1995年9月,市八中开办西藏班。黄河铮得知后,立即联系市教育局和市八中,要求担任西藏班的校外辅导员。黄河铮经常给学生补蚊帐和衣服,从自己不多的退休金里拿出一笔钱,给困难学生买衣服和文具,他还一次性买下45个款式新颖的保温杯赠送给每一位藏族学生。
1997年9月,惠州市特殊学校首次招了32名聋哑儿童,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7岁。黄河铮立即写了一封信寄给有关单位,要求当聋哑孩子的义务辅导员和保健医生。那年,黄河铮已65岁,很多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相关单位一致同意他的请求并为老人颁发了聘书。
“非典”期间,黄河铮亲自上山为孩子们采草药,预防流行性感冒。他还经常给学生上卫生课,提醒学生不要吃生冷的东西,多喝开水。
为了让孩子们茁壮成长,黄河铮四方奔走,积极动员企业捐资助教,共筹集善款100多万元,帮助学校建立健身室和电教室。为了给聋哑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黄河铮跑政府、访企业,孩子、老师们亲切地称他为“特殊学校的爱心大使”。
志愿精神代代相传
黄河铮不仅自己做好事,还带着老伴和孩子一起做好事。
定居惠州后,老伴卢翠仪成了黄河铮的助手。白天,黄河铮在家里给人看病抓药,老伴独自上山采药。从家里到采药的地方要走一个多小时,老人每次都是用竹竿挑着两麻袋药材回来,一年四季从不停歇。
大女儿黄穗兴从小就跟着父母去采药。“我的童年就是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度过的。”黄穗兴告诉记者,在海南的时候,父亲每次出去采药都骑自行车载着她,不仅教她认识草药,还告诉她许多做人的道理,“父亲常说自己是被别人养大的,作为穷人的孩子,我们应该帮助更多穷人。”
去年10月,黄河铮在病重期间写了一封信:《留给后代的一份历史的遗产》。他在信中叮嘱后代牢记家史,不断前进。
不仅如此,黄河铮还将自己多年从医救人的经历全部记录下来,分门别类整理成册。“父亲告诉我们,这是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时刻牢记要帮助他人,做一个好人。”黄穗兴说。
在黄河铮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女、孙子、外孙决心将做好事的精神传承下去。虽然黄河铮已经去世,但他的老伴和后代依然在采药,家里的房间也堆满了制作好的药材。只要有人上门求医问药,他们依然会免费送药材,像黄河铮在世时做的那样。
本报记者戴建 通讯员徐园连黄伟辉
新闻推荐
示范点建设要在“长常”二字上下功夫 市领导在惠州市文明创建示范点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本报讯(记者董智媛)为进一步推动惠州市文明创建示范点建设工作,昨日,惠州市召开文明创建示范点工作推进会,市委副书记、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