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做的红团好看又好吃?16村民争高下 仲恺高新区潼湖镇举办红团制作技艺争霸赛

惠州日报 2016-05-12 20:56

比赛现场火热。

获奖的村民感叹,没想到老了还拿到了获奖证书。

51岁的黄伴娇凭借着好手艺,夺得了比赛一等奖。

蒸熟的红团红艳艳,收口处有个小尾尖。

5月10日,仲恺高新区潼湖镇举办了红团制作技艺争霸赛,来自4个村的16位参赛者一决高下,选拔而出的冠军也将成为潼湖红团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潼湖红团,又称“沙团”,是潼湖民间最有特色的传统喜庆食品。红团是逢年过节、祭祀、结婚、添丁满月等喜庆日子每家每户都要制作的一道特色小吃。在潼湖人的心中,红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关于年俗关于记忆的东西。潼湖镇计划将红团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6位参赛者中只有一个是男的

5月10日清晨5点刚过,潼湖镇永平村村民唐安带早早起了床、梳洗过后,就开始准备红团制作技艺争霸赛上用的材料了。

她烧开一锅水,把拌入了少量红曲粉的糯米粉放入锅中迅速搅拌,再加以揉搓,不一会儿,颜色喜庆的红团皮就揉成了。另一个锅里,眉豆也已经煮开,把眉豆放入盐、糖、葱花放入锅中一起炒干,红团馅也制作完毕。把这些材料带去现场,就可以开始捏红团了。唐安带今年81岁,如果从结婚后算起,她制作红团有五六十年了,她娴熟的手艺让子孙们都尝到了红团的美味。

早上9点多,潼湖镇永平村唐人佳市场的一个大房间里热热闹闹,来参加红团制作技艺争霸赛的参赛者及亲友团聚集在这里。16位参赛者中只有一个是男的,大家把带来的材料在大圆桌上铺开,就地制作起来。

永平村村民唐计莲动作娴熟,她先捏一团红团皮,捏成一个兜型,然后往兜里灌入饱满的眉豆馅,再把口子捏紧,把红团捏成椭圆形,最后在红团的收口处捏出一个小尾尖,一个颜色喜庆、造型可爱的红团就制作好了。做好的红团放在洗干净的蕉叶上,刷一层花生油,放入蒸笼中大火蒸上10分钟便可以出锅享用了。刚刚蒸熟的红团热气腾腾,表皮红艳艳、亮闪闪的。

评委品尝选手们的红团,感叹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据介绍,当天的16位参赛者分别来自永平村、黄屋村等多个村,参赛者的平均年龄在64岁,其中年龄最大的85岁,大家各显身手,不一会儿,16位参赛者的红团都已制作好,个头大小均匀的红团整齐地排列在桌上,很是壮观。

活动现场吸引了超过300人来观战,热闹的场面引得众人纷纷掏出手机、相机拍照。散发着香气的红团更是让人垂涎三尺,现场,不少孩童和成人都忍不住先抓起一个解解馋。记者也尝了一个,味道香甜,甜而不腻,别具风味。

参赛者制作的红团,除了有红色的外,还有白色。白色的红团一般包眉豆等馅料,为咸味。潼湖的红团指的是红色的红团。随后,参赛者开始取其中几个红色的红团装盘,准备派它们出去迎战。几位评委列席而坐,参赛者制作的一盘盘红团一轮轮地端上来,评委每轮每人夹上一个品尝。评委们先认真地看其外观色泽,再细细地品尝其味道,然后在纸上打出分数。

尝过了选手们做的红团,评委感叹:“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有妈妈的味道。”最后,经过紧张的计分,争霸赛最终决出了优秀奖、二等奖及一等奖。评委对一等奖的作品赞不绝口:“外形很好,颜色、个头大小均匀,皮薄、馅香、料足!”

一等奖获胜者

51岁黄伴娇十七八岁就会做红团

51岁的黄伴娇凭借着好手艺,夺得了比赛一等奖。黄伴娇是黄屋村人,十七八岁就会做红团了。那时候,妈妈在家里做红团,她就在一旁看,自己试着把弄一番,很快就学会了。黄伴娇在工厂上班,平时很少做红团,主要是过节时才做,还有小孩满月时做。村里流传下来的传统,在小孩满月时,送给宴请的客人每人2个或6个红团,一半是红色的,一半是白色的。

黄伴娇说,做红团其实很简单,每家人的做法都差不多。“为什么你做的红团比其他人的好呢?有什么秘方和特殊技巧?”对此,黄伴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都一样的。我是凭经验去做。如果要说为什么好,那就是做红团时,打馅、揉面、制作等各个细节都不马虎,用心去做。”

比赛当天,她7点左右就起床了,跟丈夫一起忙活炒花生馅料、揉好面,准备了将近一个小时,就赶赴比赛现场了。当天,她做了30多个红团,除去参赛的几个,其余都被亲友“秒抢”了。“她做的红团很好吃。她还会做粽子、萝卜粄、芋头糕、松糕等,手巧得很。”黄屋村妇女主任黄玉兰说。黄伴娇手艺好,还有不少人在喜庆时候会请她去帮忙做红团。经亲友相传,住在惠州市区、沥林等地的人还找她预订红团等小吃。

潼湖镇计划

将红团制作技艺申请市级非遗

潼湖镇文化站前任站长苏冠明说,“潼湖的红团有400多年历史了,红团在潼湖非常普遍,潼湖的11个村都有制作红团。”苏冠明说,红团有着吉利、团圆的好意头。在潼湖,每年春节、清明节、重阳节都会制作红团用以祭拜祖先,而上灯、结婚、小儿弥月也会制作红团来奉天地。红团在潼湖饮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并在潼湖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些传统小吃的制作人也面临越来越少的状况。唐安带老人说,以前家家户户都亲手制作红团,现在市场上有得卖,很多人图方便去买现成的而不自己做了。“我家里会做的也没几个,儿子女儿都不会做,儿媳虽然会但做得不熟练。”记者也发现,当天的参赛者年纪普遍较大,没有一个是青年选手,来到现场的也多是中年以上的男女。

潼湖镇文化站站长李伟民说,他们计划将红团制作技艺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将申请材料递给了市里相关部门。“举办这次首届红团制作技艺争霸赛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红团,也是从中选拔红团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让这门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红团寓意吉利,最早作为供品出现

根据黄屋村族谱记载,黄屋村黄姓族人是800年前从福建等地迁徙而来,于明末年间(约1522年),黄氏的一世祖黄以兴带领族人在潼湖寻得落脚点。当黄氏族人迁移到现居地潼湖后,把居住过的地方美食经过改良传承到本地,不断完善,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古代潼湖民间过年要拜神,红团最早是作为供品出现的。过年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也是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喜庆日子,不管在旧的一年中生活过得红火的、还是不顺意的,都希望来年过得好,于是大家都想图个吉利,而“红”是吉利的象征,如贴春联、挂红灯等,因此供品也要红的,红团红红的圆圆的,寓意全家团团圆圆、大吉大利。

随着潼湖传统美食的宣传推广及荣获“2015年惠州仲恺高新区第二届美食节”银奖,潼湖红团声名大噪,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喜爱。

文/图 本报记者陈春惠黄 桃 通讯员曾丽玲

统筹 本报记者黄 桃

新闻推荐

惠州市营改增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黄秀霞)昨日,全市“营改增”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暨财税联席会议在惠阳区召开,副市长邓庆忠参加会议。当天下午,邓庆...

 
相关新闻